中国石油网:大庆精神是中国石油的创业精神,大庆精神是中国石油的发展动力,是石油企业从成功走向成功的灵魂。我们家三代人用着几十年岁月一一经历、实践和体会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三个面向”、“五到现场”、“五条要求”等大庆精神的伟大魅力。
我的祖父:大庆精神,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1956年,泸州阳高寺气田开钻。1958年,泸州炭黑厂开始建设。1959年3月,阳高寺气田1号井完钻等待投产。与此同时,泸州炭黑厂经过1年多时间抢建竣工,等待点火。当年二十岁的爷爷,就是这支建没大军中的一员。第一代石油人,而今七十岁的老人,讲述着他们当年学大庆精神的故事。
1959年4月2日,从隆昌气矿抽调了8名采气工,连夜奔赴阳1井,组成了泸州气矿第一个采气生产班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一定要保证按时投产。”阳1井,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一口气井,开发这类井,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投产前的准备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不分白天黑夜,住的地方是一间四面透风的席棚,睡的是稻草堆,疲倦得支撑不住了,就倒在草堆上睡一会,接着又干,23天没有洗澡换衣服。4月25日投产成功,炭黑厂成功点火。
在投产的几个月里,井站什么都没有。没有值班室,自己动手,用两个油桶加几块片石,顶上用一块铁板,简单地将U形计量管遮盖起来,在铁板下无法直腰,有时腿脚蹬麻了,一不小心就碰个疙瘩。太阳直晒下铁板烫人,弓身在里面,是难以忍受的蒸笼般的煎熬,就是在这个值班室里工作了整整一个夏天。没有电灯,照明只有一支手电筒,最折腾人的是下雨天的晚上,满身是水,半身是泥,保温火熄了再点,点了又熄,没有坐的没有躲雨的,一晚上就在设备区转得是精疲力尽。生产资料、报表无处存放,东躲西藏,有时没办法,只好把自己遮雨的工具顶在报表上。老人回忆说:“资料打湿了就没有用了,人打湿干了就没事了。”
说起生活,那才是难。阳1井离泸州虽然不远,可那年月买点小菜也不容易,每月供应二两肉,只能吃点意思而已。
每月把米面全部买回来,再买几斤盐,有时也买几斤豆瓣,每月大部分日子是靠盐水和饭,豆瓣下饭吃过来的,就这样整整吃了3年。
1959年9月,在阳1井成立了第一个采气队-阳高寺采气队。这时新井投产一个接一个,人手不够,仍要大干快上,于是就“二人工作一人干,抽出一人搞会战;二人工作一人顶,抽出一个上新井。”记得当时抽调我们3名同志去投产阳13井,头天接到任务,第二天天没亮就挑着行李启程。找不到路该怎么走,只好边走边问。渴了,捧一捧田里的水,饿了,还是只有喝一口山间流水。到井场已经天黑了,想到附近找点吃的,可四周没有农家,又没有锅勺,突然发现钻井队刚刚搬走的破草房边有半边瓦罐,于是把半边瓦罐洗干净往三块石头上一放,用随身带的米煮了点稀饭,一人吃一碗。第二天队上才送来了一些投产用的物资。可还是没有灶具,就很不情愿地用铝盔煮饭吃。
阳1井队部的人逐渐增多,生产和生活用水靠挑开始供不应求,没有电、没有电机、没有水泵,就利用一根放空管线,在山下的河沟里安装了一个油桶,用放空的天然气压力一桶一桶地把水压到井场上的小水池里。用天然气压的水,水质太差,这种水阳1井的人用了3年时间,有许多职工不知不觉染上了各种慢性病。班长谢植财50多岁就被当年沉积的病魔夺去了生命。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庆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再苦再累,没有人叫苦退缩,没有人叹息回避。
我的父亲:大庆精神让我们挺直腰杆
1982年,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石油企业迅速复苏。这时的泸州气矿早已更名为川南矿区。父亲参加工作时,爷爷对他说:“一定要以三老四严的作风好好要求自己。”再学大庆精神,父亲给我讲述着那些并不久远的故事。
在读书的时候,看了铁人王进喜的纪录片,大冷天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的事迹让我十分敬佩。自己能成为一名石油工人,觉得非常荣耀。
参加工作在寺23井,寺23井是四川石油管理局的“红旗井站”。在这里上班非常严格,工作区和生活区很近,用一条红线划分开。上班时,不准回生活区,不准做其它事,送饭到值班室;上夜班,不准打盹;看压力,半分钟都不能推迟;技术学习、填写资料只能写工程字,不允许涂改。虽然严格,却没有一个人越过那条红线。住的宿舍蚊帐、衣架、洗脸毛巾都必须整齐一致。这种严格的管理,使我的技术水平很快提高,做什么都严格按标准。寺23井虽然实习生多,却实现了记录填写10万个数据无差错的奇迹。
1986年,我被抽调到主1井参加投产会战。当时赤天化用气量猛增,在生活条件完全不具备的情况下抢时投产,全力保大化肥。经过五天五夜的抢投,提前了8天供气。最困难的是接下来的日子。主1井四周全是海拔高的竹林山区,买东西要到二十公里外的小镇。生产忙走不开,有一次连续15天吃干盐菜,接着吃了一个月笋子,吃得口水流心头慌。没人要走,心中只有工位。有一条进山的路断了,通讯又坏了,每天的生产情况无法汇报,只得天天送资料下山,每天四十公里两头黑,有时还买点东西背几十斤走,不管风雨有多大,没有人说不去,没有差一天资料。
进入九十年代初,石油企业又一次掀起学大庆热潮。重点是标准化班组建设,上墙资料统一格式,值班桌上摆放资料和器具统一,工具箱统一顺序摆放,所有场站设备每天清洁。两个文明建设蓬勃发展。深入学一次大庆精神,就让我们的思想进一大步,让企业的管理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大庆精神,让我们这一代石油工人挺直腰杆,成为祖国模范的建设者。
我的大庆:时代精神延续发展
2001年,企业连续重组,原来的川南气矿改名为现在的蜀南气矿,我从部队转业分配到长11井。长11井是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一个井站,分到那里,我气得跑回家,满以为父亲会给我找关系换个好点的地方,父亲只有一招,给我讲他和他父亲过去的故事,父亲说:“你是在工作,一点苦都怕,怎么干得好。如果都怕苦,哪来大庆,哪来今天的石油大企业?”慢慢地我想明白了,老石油人那感天动地的创业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严格服从组织安排的精神。他们的石油情结是大庆精神在他们心中刻下的深深印迹,是伴随他们一生不变的追求与努力。回到井站,我的心静下来,认真跟师傅学技术,专心上班。心静自然明,有精神,有目标,工作的苦累和寂寞就不再是痛苦,不再是压力。我开始自豪,自己慢慢成长为一名新一代的石油工人。
这几年,从采气队到成立作业区变化很大。企业对员工以人为本,井站安装了空调,配备了电脑,工作环境完全改善,工作两个月,休息两个月,休息时又集中进行技术培训,技能素质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提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健康、质量、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从标准化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深化,随时感受到石油企业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节奏。在这个节奏中,最重的音符,就是再学大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