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国家政策扶持、农产品价格上涨、外出务工工资增加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535.0元,较上年增加了320.4元,增长了14.5%,增长量创造了建国以来的最高记录,增长幅度达到重庆直辖以来的最高水平,打破了农民收入自1997年以来缓慢增长的局面。但是,在2004年的基础上,2005年农民收入要保持快速增长面临重大困难。
一、2005年农产品价格将趋于稳定,拉动2004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农产品涨价因素不复存在。
2004年农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扬。2004年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重庆市一产业的两大主要品种――粮食和生猪的生产者价格均上涨了三分之一以上:农民出售粮食的综合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38元,比上年提高了0.38元,上升了38.0%。其中,稻谷每公斤1.37元,提高了0.39元,上升了39.8%。农民出售猪肉的综合平均价格为每公斤9.52元,提高了2.38元,上升了33.3%。据测算,因农产品涨价农民人均增加的纯收入达到了220.0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68.7%;农产品涨价拉动农民纯收入增长了9.9%,成为2004年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但是,农产品价格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后,再次大幅度上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从国际市场观察:我国粮食和猪肉价格已经没有多大的上升空间。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已经略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猪肉价格基本达到了国际市场价格。在市场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价格难以摆脱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制约和影响。从国内宏观经济分析,农产品价格将趋于稳定。为了促进农民增收,2004年国家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保护收购价格,推动了农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但是,我国宏观调控需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稳定是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在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下,短期内国家再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从2005年一季度的农产品价格看,重庆市主要农产品价格依然高位运行,但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落。其中:稻谷和小麦价格基本稳定,玉米价格回落了7.2%;蔬菜和水果价格分别回落2.4%和0.9%;生猪价格回落11.1%。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前农产品增产能力不足和生产成本的上升不支撑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欠帐较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1985-2004年一产业累计投资额130.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仅为1.6%;而同期二、三产业累计投资额高达8082.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达98.4%。重庆市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灾害性气候频仍,而农业基础设施欠帐过多,导致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靠天吃饭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重庆市目前正在抓紧落实2005年“中央1号文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精神,但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农产品产量增长幅度有限。在国家惠农政策的促进下,2004年重庆市90%以上撂荒地已经复耕,耕地复种指数远高于全国平均及西部各省区的水平。粮食产量达到1150.5万吨,较上年增长了5.8%;粮食产量的增长幅度达到了近几年的最高幅度,总产量已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在农作物满播满种、单产较高的前提下,如果没有重大的技术突破,2005年种植业在此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可能性较小。由于价格上涨的拉动,2004年猪肉产量达到136.4万吨,较上年增长了3.5%;猪肉的产量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增长率也达到了近几年的最高水平。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方面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分析,预期2005重庆市农业生产仍处于稳步增长状况。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增大了农民增收的困难。一是由于成本推动和“搭车涨价”,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不利于农民增收。2004年重庆农资价格普遍上涨,据对1800个农户抽样调查,农用种籽价格上涨72.9%、化肥价格上涨8.5%、饲料价格上涨5.8%、仔、幼畜价格上涨63.3%;农资价格上涨使农民人均多开支113.3元,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量的35.3%。据监测统计,今年春耕期间,重庆市国产尿素比去年同期上涨23.0%,磷肥比去年同期上涨24.5%;稻谷种子上涨20.2%;玉米种子上涨30.3%。二是由于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支出增大。2004年农民人均种植业生产的雇工支出达到了14.8元,较上年增加了56.7%。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消化农业富余从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的能力不足,滞缓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
农业从业人员缓慢减少。近两年来重庆市各级政府大力实施了“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但是,劳动力转移受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影响和自身就业能力的制约。由于农村人口与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庞大,新增劳动力数量多,劳动力转移消化了新增劳动力后农业从业人员减少的数量小。2004年末农业从业人员仍然多达800.8万人,较上年减了12.4万人,仅减少了1.5%。仅仅根据1952年重庆市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的能力测算,2004年末重庆市农业富余的劳动力仍有400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滞缓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劳动力转移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巨大作用。在农业产出一定、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就意味着农业从业人员创造财富的人均水平提高,意味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收入的增加。但是,农业从业人员减少的速度缓慢,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未能发挥出来。按照2004年农业从业人员减少的速度计算,劳动力转移仅仅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
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预期农业从业人员减少的幅度不大。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对就业需求的拉动作用逐步趋弱。从全国的情况看,城市已积累了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农村存在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2005年新增的劳动力约有2400万个,而国家新增的就业岗位的目标不过1000万个。同时,由于农民受教育年限短,受过劳动技能培训的人数比重低,缺乏非农产业的劳动技能,就业能力弱,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四、农民工资性收入将保持快速增长,但不足以替代农产品涨价因素拉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农民外出务工经历了波浪式的增长,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由于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趋于严峻,2001年以来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入了长期的快速增长阶段,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年增长率保持9.0%到13.0%之间。但是,由于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结构中的比重较一产业低,与一产业等比增长时对农民纯收入的拉动作用较小。2004年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37.7%,较一产业的比重52.4%低14.7个百分点。从近年的情况看,农民工资性纯收入的年增长量大致在100元左右,大致拉动农民纯收入增长4.0-5.0个百分点,只相当于农产品涨价拉动农民纯收入增长9.9%的一半。
五、农民经营非农产业的规模小,并呈现逐年萎缩趋势。
农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存在理念、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先天不足,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农民经营的非农产业是传统的过度竞争的行业,存在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且结构雷同的缺陷。随着产品竞争与服务竞争的日趋激烈,农民家庭经营的非农产业逐步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加快,居住在农村的人口逐步减少,而且农村人口进城购物消费的频率上升,农村购买力外流严重,有效需求减弱,农民增收理应具有潜力的第三产业也出现了逐年萎缩的局面。2004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纯收入仅为95.8元,较上年减少了26.7%;占纯收入的比重为3.8%,较上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