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山东农民人均收入突破3000元 增速五年之最

   2004-02-17

173

  2003年,山东省农民收入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3150.5元,居全国第8位;同比增长6.7%,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比全省近五年平均增速高1.5个百分点,为五年来的最高增速。展望2004年,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农民增收面临着更为有利的条件,农民收入将顺利实现全年增长的目标。

  一、2003年农民收入呈全面增长态势

  (一)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第一产业收入增势突出。第一产业收入包括农业及林牧渔业收入,2003年我省农民人均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为1398.3元,同比增长7.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4.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收入为1124.0元,增长8.6%;牧业收入为222.2元,增长4.4%;林业收入为37.9元,增长6.5%。

  2003年我省农民农业收入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质量效益型农业增势明显。2003年我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已达2500多万亩,超过小麦播种面积的一半,多数地区采用地膜覆盖、种子包衣等新技术,推广使用新品种,提高了玉米、大豆等秋粮生产的科技含量,农民出售粮食现金收入稳定增长,人均达400.8元,增长3.8%。蔬菜、棉花等生产的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我省蔬菜瓜果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到20%以上。其中,冬春设施蔬菜、无公害蔬菜等优势最为突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5%以上。目前我省蔬菜70%以上销往外省,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蔬菜种植效益提高,拉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出售蔬菜现金收入人均327.7元,增长11.6%。由于价格的大幅度提高和总量的扩大,农民棉花增势迅速,人均出售棉花现金收入人均191.5元,增长33.7%。

  (二)劳动力转移加快,非农产业收入持续增长。非农产业收入是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扣除第一产业收入外的所有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大部分。据全面统计,2003年我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为非农就业劳动力)达1453.6万人,同比增长9.8%,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9.1%。非农就业劳动力增加,农民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稳定增长。2003年我省农民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为1752.2元,增长6.1%。从构成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

  1、工资性收入增长6.1%。工资性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仅次于种植业收入的第二个重要来源。2003年我省农民工资性收入为1095.5元,增长6.1%。其中,农民人均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工资性收入为559.6元,增长7.0%,对工资性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达到58.5%;农民人均乡外务工收入280.4元,增9.7%。

  2、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增长5.8%。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得到的纯收入为476.1元,增长5.8%。其中,人均第二产业纯收入148.6元,增长4.6%;人均第三产业纯收入327.5元,增长6.4%。

  3、财产性收入增长18.9%。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63.9元,增长18.9%。增长原因主要是土地征用补偿等收入增长。农民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为18.2元,增长50.0%,占财产性收入的28.5%,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

  4、转移性收入增长1.6%。2003年,我省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16.7元,增长1.6%。增长原因主要是城市亲友赠送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增长,2003年农民人均城市亲友赠送收入为20元,增长7.8%;离退休金、养老金17.2元,增长7.2%。

  (三)收入较高的户数增加较快,非农户收入最高。2003年,在全省抽样调查户中,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户占到15.5%,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从农户类型分析,非农户人均纯收入最高,为6348.7元。依次是:非农业兼业户人均纯收入为3519.9元,农业兼业户人均纯收入为2841.8元,纯农户人均纯收入为2542.1元。根据不同类型农户劳动力、农民二三产业收入构成等指标初步匡算,一个农村劳动力在2003年从事一、二、三产业获得的纯收入分别在4000元、9500元、7500元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农民工分别从事二、三产业获得的纯收入是从事第一产业获得的纯收入的2.4倍和1.9倍。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加快,非农产业收入尤其是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将成为地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四)主要农产品价格上升,农民货币性收入较快增长。2003年受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扬,农民货币性收入较快增长。2003年,农民出售玉米、蔬菜、猪肉等价格增长10%以上,棉花、油料等价格增长30%以上,由此带动农民货币性收入较快增长。2003年农民货币性纯收入为2742.8元,比上年增长9.9%,占纯收入的比重为87.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实物纯收入为407.7元,下降11.1%。2003年,因农产品价格的回升,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

  总的看,2003年全省上下围绕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民就业、确保粮食安全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并克服了“非典”疫情和局部洪涝灾害等严重影响,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1、增收缺乏长效和创新机制,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

  一是劳动力转移质量不高,工资性收入偏低。2003年,我省60%以上的农民在本乡内务工,90%左右的农民工靠自谋出路、亲友转移,处于无序流动状态,而且农民的一些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获取的工资性收入偏低,与发达省份比差距大。2003年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农民收入来自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966元、2613元、2189元,分别高于我省871元、1518元、1094元;非农产业的比例分别达到68.2%、81.1%和72.2%,分别高于我省12.6、25.5和16.6个百分点。

  二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同步,收入差距继续扩大。长期存在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化格局,阻碍着城乡之间资金、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农村经济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7%,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0.3%,增速分别高于农民收入增速7个和3.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2.6:1扩大为2.7:1。

  三是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地区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3年我省东部地区的青岛、烟台、潍坊、威海四市和西部地区的德州、滨州、聊城、菏泽四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213元和2621元,差距为1592元,与2002年相比,这一差距扩大了238元。

  四是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按收入五等份分组,2003年高收入农户人均6652.3元,比上年增8.0%;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1118.7元,比上年减少6.1%。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上年的4.17倍扩大为4.95倍,平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农户占56%。

  2、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卖难”问题依然存在

  一方面,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投入少,基础设施又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生产波动大。另一方面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批量的农产品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不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紧张,而且一些国家借此设置技术壁垒,变相实行贸易保护,国外农产品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农产品“卖难”问题依然突出。而且,今年我国部分省发生“禽流感”疫情,目前看,春节前后销售旺季已过,疫情对全省农民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但疫情对家禽及禽蛋未来市场的影响不可低估。如果疫情及时控制,短期内禽类产品的销售可恢复正常,否则,此类产品将面临价格速跌和销售清淡的局面。尤其是禽蛋加工、出口企业及规模养殖村(户)等,损失将更为严重。

  3、失地农民逐渐增多,土地补偿费等使用和管理欠规范

  近年来,全省平均每年减少耕地40多万亩,尤其是开发区用地利用率不到一半,还存在违规擅自圈占土地现象,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且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发放不到位,使用和管理不规范,农民生活有后顾之忧。

  4、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隐性负担还较重

  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些地方税费改革不到位的问题也还存在,大部分地区的农林特产税还没有取消,农民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同时,农民婚丧嫁娶、教育、医疗、养老等隐性负担还较重。据住户调查,2003年农民人均教育服务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3%,人均医疗费支出增长8.8%。

  二、2004年农民收入形势展望

  展望2004年,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很多。一方面,1月份,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了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另一方面,我省经济发展总体判断仍会在高位运行,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如果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农民收入将顺利实现计划增长5%的目标。

  一是劳务收入仍是拉动农民增收的主导。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我省各地纷纷清理各种妨碍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使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为解决农民工素质低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又提出“绿色通道”培训计划,就业环境逐渐改善,农民外出打工的欲望逐步增强。而且随着我省工业化、城市化战略的推进,投资、消费、出口,尤其是农村投资高速增长,相应的将增加农民工的就业岗位。我省劳动力“西输东接”工程已开始启动,这些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难得的机遇,农民劳务收入将稳定增长。

  二是农业预期收益向好。今年全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已超过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近10个优质小麦品种中,面包、高筋等专用小麦系列已大部分替代了进口小麦,吸引了“康师傅”、“白象”、“华龙”等国内知名品牌企业直接在山东建厂生产,全省三分之一的优质小麦以订单的形式走向市场。而且我省从今年起将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以及优质小麦、专用玉米良种生产的专项补贴等,将会稳定农民种粮收益。受价格上涨等因素的推动,今年棉花、蔬菜、花生等播种面积将较快增长,尤其是棉花市场国内外形势继续走好。而且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市场看好,若产量和市场价格稳定,农民种植业收入将持续增长。

  三是农民家庭经营中二、三产业收入将有明显的增长。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今年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尤其三产业收入将快速增长。一方面今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村道路建设等投入加大,农民将直接或间接收益。另一方面由于餐饮、客运交通、旅游等产业是消费需求弹性非常高的产业,对环境高度敏感,我省经济发展环境更为宽松,这些产业发展会非常快,将促进农民第三产业收入明显增长。

  四是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民减负增收。今年我省农村费税、土地制度及粮食流通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等将有重大举措。如,为确保失地农民生活有保障,我省将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土地补偿标准也将会提高,还实行就业安置和养老并举等措施,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失地农民收益受到保障,后顾之忧将逐步解决。今年我省继续暂停征收乡村公益事业金,除烟草外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降低一个百分点,有20%的县将全部取消农业税等。我省已把解决农村“路、水、电、医、学”等问题纳入工作重点。村村(行政村)通柏油路、通公交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低保制度等已经启动,以省级扶贫县和扶贫重点区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也已展开,在农村继续实行农民负担“百分考核制”和“一票否决制”等,这些措施,将使全省农民再次减负增收。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