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克服了非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冲击,消费品市场仍保持较快发展。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概况及特点
2003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增幅比上年高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1个百分点。综观全年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1、城市消费增速快于县及县以下。2003年全省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增幅与上年持平,在零售额中所占比例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81亿元,同比增长9.2%。与城市相比,低于城市增速1.8个百分点。
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增长迅速。随着大型商业企业的大量涌入,全省商品零售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各种促销活动不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2003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4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快于贸易业8个百分点。
3、“吃、穿、用”三大类商品全面增长。2003年,从对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类别零售统计看,吃、穿、用类商品全面增长,其中:吃的方面增长34.4%,穿的方面增长2.1%,用的方面增长17.2%。在34类商品中,肉禽蛋类、其他食品类、针纺织品类、金银珠宝类洗涤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中草药及中成药、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化工材料及制品类等增长均在30%在上。
4、通讯器材销售大幅增长。随着通讯业的快速发展,通讯费用降低,手机款式的不断更新,功能的不断增加,手机消费成为2003年的一大消费热点。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全年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6735.2万元,同比增长28.9倍。
5、餐饮业仍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2003年由于“非典”疫情,在4、5两月,餐饮业一度受到影响,6月后,餐饮业逐渐回升,继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在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5.7%上升到16.4%,提高0.7个百分点。
6、批发零售贸易业受“非典”的冲击小。2003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几乎未受非典冲击,相反增加了消毒水、口罩、防非药品等商品的销售量,使其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3%。
7、物价上涨带动市场。从三季度末开始,由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吃类商品物价有所上涨,虽然未形成抢购风,但仍拉动了市场,在四季度中10、11、12三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都较高,分别为11.3%、11.5%、11.6%。
二、消费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市场的差距依然存在。从200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看,市的零售额分别比县和县以下高出1和2.4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制约着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务工,使得农民在城镇消费。
2、预期消费制约即期消费,购买力呈现出相对不足。由于收入不高,而且随着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的改革,一般收入者手中的钱不敢随意消费,除了生活必需品外,几乎都要存钱,以备后用,购买力呈现出相对不足的情况。
3、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从整个市场供求情况看,全年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居民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供不应求的商品几乎为零,市场总体运行活跃,但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格局,商品供求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
4、假冒伪劣商品仍冲击市场,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在市场上时常有假冒伪劣商品出现,甚至于在大的商场有出售过期物品和不合格商品的情况发生,这无疑危害了消费者,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欲望。贵州是农业省,农村人口所占比重高,农村是一个较大的市场,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厂家生产出农民所需产品,商家经营农民喜欢的商品,让农民就近买到所需商品,提高农民的消费欲望。
2、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查处力度。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继续治理整顿市场,改善消费环境,净化消费市场,保护消费者的全法权益。商家要实行商品准入监督机制,严把进货渠道关,继续推动“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提高自己在消费者中的地位和知名度。
四、2004年消费品市场展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2004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向“三农”倾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中央2004年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为拉动经济增长,为消费品市场发展提供较大的机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加薪,收入将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再加之利好政策的出台,将产生连带作用,2004年全省消费品市场的前景将更喜人。
来源:国家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