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随着收入的较快增长,山东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普遍提高,消费结构逐步优化。据住户调查,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了2133.2元,比上年增长6.5%。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60%以上为贫困,50%-60%为基本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降到41.8%,比2000年下降2.4个百分点。农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的步伐加快。
一、生活水平:逐年全面提高
(一)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殷实
收入水平提高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2003年,我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物质生活更加殷实,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恩格尔系数下降反映了消费结构的改善程度。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食品支出891.8元,增长6.1%。反映农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为41.8%,接近富裕的门槛。而且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吃饱转向吃好。表现为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来自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比重明显提高。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230.5公斤,比上年下降3.2%;人均蛋类及制品消费量为11.6公斤,增长1.6%;人均肉类及制品的消费量达到13.2公斤,增长1.2%。
穿着成衣化、款式化。衣着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需要。随着农村居民温饱问题的解决,穿着成衣化,并越来越讲究穿着的款式、花色、质量、舒适和装饰。200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购买成衣支出73.4元,增长16.9%;占衣着支出的比重由49.0%提高到55.5%。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200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为26.5平方米,增加0.9平方米。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比重也由91.0%上升到92.7%。农村居民居住支出达341.7元,为农民消费的第二大支出。农民住房正向室内设备现代化和装饰美观化发展。
(二)精神生活:趋向充实和健康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03年农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291.3元,增长12.3%,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2.9%上升到13.7%。
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2003年,农民电视机百户拥有量已达113.7台。电冰箱(百户拥有量20.9台)、摩托车(51.3辆)、洗衣机(24.7台)、影碟机(25.9台)、组合音响(9.5台)、照相机(5.1架)以及空调机(1.8台)、微波炉(0.9台)等迅速进入农家。
在传统的文化娱乐用品不断增加的同时,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消费更加理性,开始向健康型和知识型发展,一些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娱乐工具如家用汽车(百户拥有量已达0.8辆)、电话(74.5部)、移动电话(21.4部)、家用计算机(1.8台)、中高档乐器(0.2件)等也开始进入一些富裕的农民家庭,从而带动着农民整体消费的升级换代。
(三)人口素质:一年比一年好
人口素质是指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是农村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随着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农村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农民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和文化素质的提高。2003年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138.8元,增长8.8%;参加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的户已占10%以上。农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和自身技能提高的投入不断加大。2003年农民人均用于家庭成员的学杂费及技术培训费支出已达219.9元,增长7.5%,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10.3%。劳动力文化素质提高,2003年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1.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四)生存和保障环境:开始享受安居生活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是体现农民生活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进入新世纪,农民在向全面小康生活迈进的同时,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也逐步加大,农民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到2003年,全省农村有9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自来水受益村已达56%以上,已通电话的户已达53%。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从农民在相应各项上的支出也可反映出来,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187元,增长20.1%。
民主和社会保障环境逐步改善。从反映民主、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的指标看,农村治安状况和保障环境明显好转。据调查,目前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和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已分别达到65%和75%以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农村享受五保人口的比重也逐渐上升,农村养老保险等也得到发展。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2003年我省农民人均交纳的税费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3.7%,比改革前的2001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农民负担逐渐减轻,农民未来生活的提高将从制度上得以保证。
二、生活质量:宽裕中存有隐忧
(一)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仍有相当低收入农民生活徘徊在温饱区间。目前我省人均GDP只有16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刚过3000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发达省份收入差距较大。目前我省仍有相当低收入农民生活徘徊在温饱区间。从2003年调查资料看,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占农村居民户的6.1%,据此推算,全省还有几百万人口生活在这一水平以下。这些低收入者一般对自己未来预期较差,他们为了养老及生活有保障,即使有点钱也尽量节约消费。
(二)农民生活偏重于物质消费,基本上处在生存性消费满足的阶段。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农民的生活消费中吃、穿、住等支出占的比重较高,达64.1%,主要是解决了衣食无虞的问题,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满足的阶段。而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支出占的比重还较低。除电视机拥有量较多外,其它如电脑、影碟机、组合音响、照相机、中高档乐器等拥有量还比较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可以反映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情况,目前仅为13.7%,比重还较低。
(三)农民生活水平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目前农民收入及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与城镇居民相比有10-15年的差距,但如果对农民的消费取向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对农村购买力绝不能高估。2003年我省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为6069.4元,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为2.8:1,大于城乡居民收入2.7:1的比例。而且城镇居民消费带有较大的福利性,农村居民则享受不了。所以,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会更大。农村居民内部的消费也有很大差距。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农村居民之间的差距总体上要小些,但也呈扩大之势。譬如在某些发达的农村,一些农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两层小楼,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有些地区,许多农民仍然住在几十年的老旧房子里,生活条件和环境变化较慢。
(四)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收入水平和消费层次上不去。从农村文化教育状况看,农民知识化水平还不高。目前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9年,仅达到初中水平。我省农村居民的基本技能相对较低,多从事收入低和相对苦累的行业,不仅收入低,消费水平也上不去。
(五)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从农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农民的基本生存、生活环境问题已解决。而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依然突出。如安全饮用水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环保投入还比较少等。从反映生态环境优化的林木覆盖率看,我省林木覆盖率为21.5%,离国际上公认的30%的适宜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省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还面临严峻挑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目前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低,参加各类保险的人数还比较少,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农民后顾之忧较大。
三、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分析我省农民生活和生存环境中存在的差距和挑战,我们可以看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本世纪的头20年,要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统筹城乡社会经济,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正确引导农民消费,全面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1、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粮食加工转化的步伐,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商品率和综合效益。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要调整畜牧业结构,发展水产品深加工,大力支持林业发展。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搞好科技扶贫,力争多出成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要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使其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引导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2、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战略,最大限度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建设既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提高我省的城镇化水平,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因此,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
3、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从根本上消灭贫困。目前,虽然我省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仍有一部分特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没有解决。同时应该看到,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的生活标准还很低。我省的基本省情决定了扶贫开发,消除贫困,缩小收入差距,将贯穿于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过程。
4、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的预期收入水平。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摒弃长期以来的城市、工业偏重发展战略,实施城乡统筹、工农协调的战略,使城市和农村实现协调发展。在收入分配政策上,采取“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原则,把公平放在一个重要位置,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财政和社会保障体制,提高农民的预期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生存环境,推进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引导农民适时超前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5、积极推进实施科教兴鲁战略,提高全省人口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在新世纪头20年,我们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大力推进科教兴鲁战略,以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要扩大大学生入学率,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使人们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身体和文化素质。
-来源:国家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