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贸易逆差”?

   2003-03-06

107

  石油之外的原因 
  前不久,《华尔街日报》网站就“中国贸易逆差是否持续?”展开投票调查。 
  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03年1月中国进口总额310.2亿美元,同比增长63.4%;出口总额297.8亿美元,同比增长37.3%。出现逆差12.5亿美元,为4年以来首次月度逆差。 
  社科院外贸专家崔大沪称,分析发生逆差的产品类别、贸易类别和企业类别可知,逆差并不源自根本的结构性原因。 
  根据外经贸部的最新数据,2003年1月进口增幅较大的产品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为初级产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原油及其制成品。据统计,1月我国进口原油总量同比增长77.7%,达836万吨;进口油价平均上升了51%,致使1月原油进口金额同比净增11.1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去除石油这一由美国“倒萨”导致的特殊原因之后,中国进出口贸易仍为逆差。 
  初级产品中,进口增幅较大的还有:钢材,同比增长100%;铁矿砂,增长46.4%;纸浆,增长15.6%;原木,增长12.3%;铜等有色金属,增长13.8%。随着中国日益沦为资源匮乏性国家,崔认为,初级产品进口的增长将呈进一步扩大之势。 
  第二类进口剧增的为机电产品。据统计,1月机电产品进出口总值311.3亿美元,逆差达15.5亿美元。其中,汽车及其零部件进口额达8.6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净增5.2亿美元。 
  崔大沪认为,机电产品进口原因有二,其一,1月中国再次大幅削减汽车的进口关税,国内需求旺盛,据称2002年的汽车进口配额在去年10月即已用完。此外,机电产品项下的IT类产品,亦因1月又有约100种获零关税而进口大增。 
  
  利弊之辩 
  “首月逆差在两个方面给中国敲响了警钟。”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要对WTO给中国经济形势带来的利弊有正确看法。张提到,中国正式入世前美方曾有一份研究报告表示,中国入世的承诺程度大大超出了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的应有水平。 
  另一方面,要正确评断国内需求态势与全球经济走势之间的差距。2002年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表现最好的一年,可以预见,2003年中国经济在全球仍将一枝独秀。此局带来国内需求的上涨显然将刺激进口。与此同时,全球不景气影响出口。张燕生认为,中国要准备承受潜在的通胀压力,做好承受顺差减少甚至赤字压力的准备。 
  与此相对的观点来自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在2001年上半年,仲即倡言:“中国需要贸易逆差。” 
 仲大军认为,多年的经济运行经验证明:贸易顺差与GDP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越是出现贸易逆差的年份,越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年份。如1993年,我国经济增幅高达15%,但出现了106.55亿美元的外贸逆差,外汇储备仅剩约200亿美元。国家立即启动宏观调控。到1998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罕见的435亿美元。但这一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亦跌至7.8%。 
  “多出口就是抢外国人工作机会的表现。抢活干对于中国这样劳动力过剩的国家非常重要。”仲大军的看法是,在过去的一个历史阶段,强调出口对于中国是绝对必要的。时至今日,继续盲目地提倡扩大出口,往往隐含着环境和资源的代价。而资源亏缺和破坏环境带来的代价要远远高于赚回的外汇。 
  外经贸部研究所外资专家马宇认为,还有另外两个因素决定了中国后来的贸易政策选择了出口导向型。其一,是长期的计划经济基础造成国内市场和管理政策的相对封闭,观念上一直认为进口对于经济发展更多具有负面作用;二是亚洲国家出口导向模式的成功,也促使我国试图选择类似途径。 
  马宇介绍,在此背景,中国的进口受到一定压制。个别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如1990年负增长9.8%,1998年负增长1.5%。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2002年12年间,中国仅在1993年度出现逆差。 
  中国必须改变这种“重视出口歧视进口”的外贸政策,马宇称:“2002年中国外汇储备超过3000亿美元,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绝对是过多了。不用来进口用来干什么?” 
  “中国是否有必要一定要保持年年顺差,月月顺差?”社科院外贸专家崔大沪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