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周刊:“非典”难逆中国经济增势

   2003-05-09

44

  中国打赢“非典”战役的信心正在增强,7%的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会不会失守?疑问还没有消除。
 
  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有在大疫面前确保GDP增长7%目标不变的条件,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应准确判断,科学分析,审时度势,沉着应对,把握全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工作到位,振奋精神,积极进取,真正实现一手抓好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一手抓经济发展,同时打赢这两场战役。
 
  经济增势不变
 
  旅行团队退团,演唱计划取消,大型会议取消,商务旅行严格限制,投资考察洽谈延后,航班数量大量减少,酒店入住率大幅下滑……。这一系列能反映经济是否景气的表征,现在都被白色的“口罩海洋”所淹没。当人们还未从“非典”的过度恐慌中镇静下来,又一个现象令人不安:“非典”对一些经济领域的侵害开始显现出来。
 
  特别是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劳务输出,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是肯定的。现在所不能确定的是,到底会影响到什么程度?
 
  由于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都受到“非典”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年的经济增长肯定要受到一定影响。但国内外研究机构的专家,对中国今年保持7%的增长仍然乐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体而言并不是很大。从年度内的经济增长曲线来看,会有所改变,但年度间的经济增长曲线,不会发生变化。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回升的态势。
 
  不少专家对“非典”的影响给出了一个量化的区间,根据“非典”持续时间的长短,多数倾向于0.3~1个百分点之间,7%的GDP增长率的底线不会失守。
 
  世界银行的预测报告预期中国经济仍然会以强劲的速度增长;亚洲开发银行最近调低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但仅下调0.2个百分点,预计增长能达到7.3%。国内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研究机构和清华、北大、北师大等著名高校的专家,都不认为“非典”会导致7%的预期目标失守。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的预测更为乐观,他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显示了很强的自我推动、自我增长惯性,全年经济增长率应在9%~10%之间,考虑到“非典”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仍应在8%~9%之间。
 
  准确判断趋势
 
  “非典”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已不可避免,只是程度深浅的问题。《瞭望》对一些知名经济学家的采访显示,他们对实现7%的增长目标并不担心,而是担心恐慌心理蔓延到经济领域而导致对“非典”的真实影响和走势的误判,这种影响才是致命的。
 
  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说,我们未来就处在一个存在不确定性的世界,有不确定性不足为怪。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今年的“非典”,都是不确定性的表现。我们应当学会在不确定性中观察问题。
 
  ●决不能低估负面影响,但也必须看到有利条件。
 
  旅游、交通运输行业所受的损失是直观的,但也有此消彼长的一面。常修泽说,由于抗击“非典”的需要,医药产业(包含医疗器械)、纺织服装业部分产品(口罩及防护服)、洗涤及消毒用品(属化工行业)以及通信业也会在非常时期相应增长。据有关资料,“非典”爆发一个月来,香港国际长途电话和宽带服务获得20%~30%的增长。常修泽认为内地也会如此。
 
  不进商场而导致消费减少是“非典”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之一。但张立群近期对北京大钟寺等几家家具城连续考察中发现,消费者的大件消费品往往不是随机购买,中长期的购买计划不会受到影响。他进而推断,对于消费刚性较强的商品如食品、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不会因此减少;而药品、消毒用品的消费量会大幅增加;汽车、住房、家具等大件消费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因此,他得出结论,居民消费购物会有所减少,但是总体上对消费的影响不会很大。
 
  从地区看,也有值得欣喜的一面。常修泽说,虽然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如广东、北京经济增长会遇到困难。但对拉动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一些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等)、环渤海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山东、辽宁)疫情较轻,广大中西部地区受伤也较小,也都没有失去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因此,对中国经济支撑和拉动作用不会减弱。
 
  从长期发展来看,常修泽认为,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经济周期的上升期,尽管面临就业压力增大、收入差距扩大、不良资产增多、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等深层次问题,但总的看,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好的,“非典”会使一些来华投资、经商业务活动有所推迟,有的已经推迟,但不会萎缩,投资者仍会看好中国,中国经济仍将会有良好表现。张立群也认为,受“非典”影响,目前外商的商贸活动、项目考察都有所减少,这势必影响中国利用外资的增长。但疫情对中国投资环境的影响是短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势头之好,廉价劳动力市场与潜力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对外商吸引力之大,最后肯定会支持外经贸逐步恢复正常发展。
 
  更重要的是,胡鞍钢认为中国有三个极为有利的条件:首先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内市场容量大的国家,抵御外部冲击能力强,还有许多要素可以驱动经济增长,来抵消“非典”的负面影响。其次是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财政能力空前提高,今年一季度的财政收入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再次是中国政府积累了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宏观经济能力大为增强,过去6年先后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世界经济与贸易衰退两次外部冲击;也具有处理国内各种危机的直接经验,如1998年大洪水。
 
  ●注重应对当前的直接冲击,但也必须重视滞后影响。
 
  大部分专家认为,“非典”对经济影响的滞后效应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常修泽说,“非典”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突然冲击并直接伤害旅游业、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及会展业等服务业,尽管这些行业在整个GDP中的比重并不很大(各自占GDP总量的百分之几),但是由于产业链牵动的作用,会给工农业造成相应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今后几个月会显现出来,尤其是对制造业的影响,对此不能低估。
 
  赵晋平认为,从“非典”疫情情况看,短期内消除其影响是不太可能的。虽然很难估计其持续的时间,但可以预计的是两三个月内很难消除。他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仍不容低估,虽然疫情对农业、制造业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它会通过对需求的影响、对服务业的影响波及到农业、制造业,这不仅仅是行业性、结构性的影响,而且很可能是一种社会总体需求的影响。
 
  ●疫情不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主导性的影响,没有必要采取特定的宏观调控手段干预经济。
 
  张立群认为,从二季度的情况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应该会有所回落,但是这不仅仅是疫情的影响,还受二季度经济增长的基数变大、国家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出台的一些有关房地产的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三、四季度经济应该会有所恢复、增长。
 
  他说,受疫情影响的主要是三产,然而中国的三产目前仍然不是主导产业,其发展是比较平稳的,尽管会有所收缩,但幅度不会太大。而二产作为中国的主导产业,目前的发展势头依然很好,企业尚未因此停工放假,因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没有必要采取特定的宏观调控手段干预经济。
 
  ●不能以一季度作为全年经济发展的依据,要有所修正。
 
  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现在考虑全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要与“非典”这一不确定因素结合起来。赵晋平认为,受疫情的影响,一季度出现的经济高增长在二季度不会持续。因为二季度增加了许多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非典”疫情影响的范围和程度都是相当大的。某些行业和产品的过热在二季度将有所消除,而且经济增长可能将呈现出高增长后的一种较大回落。
 
  他以一季度的进口情况为例说,进口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国内经济增长的形势和国内需求,受疫情的影响,二季度进口应比一季度有所回落,甚至有明显回落的可能性,但停滞或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比较小。应该说,从二季度起进口就开始进入比较稳定的状态。
 
   因此,赵晋平认为,很多根据一季度作出的判断都要加以修正,一季度很难再成为预测全年走势的依据。
 
  引导积极因素
 
  当前,减少“非典”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的最大举措,就是加大对“非典”的防治力度。专家们都认为,只有疫情控制的越快越好,消费、投资、出口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就越小。因此,要继续加大“非典”防治工作的透明度,加大普及预防“非典”知识的力度,及时公布“非典”传播途径、患病人数等信息,使全体公民掌握科学的预防措施,减少恐慌心理压力和因此产生的失常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恢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这是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前提条件,应当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其次,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扩大内需。专家认为,中国是一个内需主导的大国,主要靠国内因素支持经济增长,而消费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最为直接。商业服务业要采取各种应变措施扩大销售,比如现代的电子购物和原始的折扣等办法,适时吸引人流回升。
 
  再次,继续狠抓增收节支。胡鞍钢认为,今年一季度中国财政收入达到5206亿元,增幅创近十年最高纪录,既出人意料,又令人鼓舞,使政府有足够的财力应对突发性的“非典”危机。但还要继续狠抓增收节支工作,进一步要求各个城市停建、缓建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此外,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信息产业是近几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龙头行业之一,“非典”疫情使信息产业又面临巨大商机。有研究机构预测,由于商务人士纷纷取消商务旅行,预期能带动电视会议设备及电信、宽带服务的需求,同时将带动家庭娱乐业的成长,DVD、影音光盘、游戏机、软件等,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本届广交会虽然到会客商减少,但网上贸易大量增加,总成交额中有1/3是通过网上贸易实现的。
 
  变危机为机遇
 
  “非典”疫情虽然使中国的经济受到一定影响,但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这场突发性的灾难也产生了一些虽然不直接增加GDP总量但必将刺激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非典”的侵袭使中国体制中的深层矛盾进一步显露,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常修泽教授说,这也是变坏事为好事,对这方面的有利影响要有足够的战略估计。要以打赢“非典”战役为开端,推进中国的体制改革。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使体制更加注重公众的权利。他认为,为公众服务有很多事要做,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研究。
 
  二是建立全新的发展观。
 
  常修泽教授认为,抗击“非典”,也从一个新的层面和新的视野促使人们思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及“指标设计”问题。过去及现在,中国考核经济发展主要用的是GDP指标,但这只是一个经济增长指标,虽然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水平,但并不能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非典”事件更加尖锐、鲜明地提出了“经济增长”与“人民健康及人的自身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按照新的发展观,不仅要追求“人造财富”(传统的GDP)的增长,而且要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GDP”),还要更加关注人自身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人文GDP”)。要用新的发展观来思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人造财富”的GDP会有所减少,但“人文GDP”会大大上升。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