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有望走出通缩

   2003-02-27

175

  有专家认为,近年来少见的货币供应增速,将引领中国经济走出通缩阴影,为新一轮金融改革创造必要的环境;同时亦可平衡掉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并将居民储蓄存款导向投资和消费。 
  近日,关注中国货币政策的人读到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1月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时,无不“感到惊讶”。央行披露的信息表明,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中国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增加了1万多亿元,达到9.81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幅是1998年以来最高的。 
  与之对应的是货币投放量大幅增加。其中,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7.24万亿元,同比增长19.5%。 
  有专家认为,这个近年来少见的货币供应增速,将引领中国经济走出通缩阴影,并形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更有学者意识到,在适度通胀环境中活跃的中国经济,料将为新一轮中国经济尤其是金融改革创造必要的环境。同时,适度通胀可以平衡掉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并将过快增长的居民储蓄存款导向消费和资本市场。 
    
  货币投放推动价格上涨 
  本周一(2月17日)公布的央行报告表明,广义货币供应增幅达到1998年以来最高值。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9.3%,比上年末提高2.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7.24万亿元,同比增长19.5%,比上年末提高2.8个百分点;市场现金流通量M0为2.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比上年末提高16.9个百分点。 
  伴随着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也出现大幅度增加。截至1月末,含外资的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当月各项贷款增加3357亿元,同比多增3107亿元。 
  实际上,1月M1呈现19.5%的增幅,是央行去年连续9个月持续加大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央行数据显示,2002年第一季度M1同比增长仅有10.1%,而从第二季度开始货币投放一路加快。使得后三个季度M1同比增长分别达到了12.8%、15.9%和18.5%。 
  M1的快速增长直接引导物价指数攀升。有关专家解释,对于消费物价和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目标变量,M1的弹性最大;理论上说,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M1,相应要使消费物价上涨0.54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47个百分点。 
  来自中国物资价格信息中心的信息佐证了上述说法。2003年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开局见涨,不仅继续延续了去年3月以来持续回升的势头,且升势有所加快。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1月,国内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9%,涨幅比去年最高的12月又提高了0.2个百分点,同比更是上涨了4.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若恩分析认为,央行自2002年第一季度之后开始大量投放基础货币,这是扩大投资、促进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 
  他认为:“虽然最近一轮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多少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特别是海湾局势的影响,但这个影响力并非主要原因。国内货币成本降低直接刺激了投资和生产。”自2002年10月,央行连续7周以逆回购方式向市场注入货币约900亿元。 
    
  适度通胀渐成共识 
  面对10个月以来的各项经济指标,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也感到“有些意外”。 
  宋国青预测,如果货币政策当局不采取紧缩政策,如果这种扩张态势持续三个月,那么出现通胀则是必然。 
  与此同时,高盛公司公布的一份报告中也发表预测说,2003年中国会出现0.5%左右的轻度通货膨胀。该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内需自主增长的能力在增强,自主投资能力也在增强。 
  高盛的报告认为,中国的物价走低主要是货币问题,通过扩大贷款来刺激有效需求,不仅能够促进通货膨胀,而且能够推动经济的实际增长。 
  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有关各方将“可能出现通胀”的原因都归于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有专家认为,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原因在于为新一轮改革创造环境。 
    
  有利于金融改革 
  据《财经时报》获得的信息,在未来的银行业改革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建议是采取“注资与改制并举”的策略,而要实现最终目标,一个基本前提就是钱——中国的银行业将面临“第三次输血”。 
  知情人士透露,中央政府决心在2007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出现高峰”之前全面解决银行业存在的问题。而有非官方消息称,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接近银行全部贷款的一半左右。 
  然而,钱从何而来?有专家分析,鉴于目前财政的负债能力已近极限,必须有其他方式对银行不良资产进行核销。而通过适度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实际降低银行和财政的负债成本,扩大银行贷款规模,从而可相对提高银行盈利的能力;总之,把适度通胀中所产生的利益向银行倾斜,从而改变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另有学者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抑制居民储蓄存款过快增长,有利于9.81万亿居民储蓄存款分流于投资与消费市场,减轻银行的经营压力。专家认为,通胀对储蓄的分流效用,远大于为治理通缩的降息。而这一点恰恰迎合了央行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说法:“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使储蓄向投资转化”。 
    
  稳定汇率需要 
  近一时期,海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形成另一个热点。美国——经济上已经出现衰退、贸易逆差有增无减、财政支出再度膨胀的国家,以及日本——经济长期停滞、惟一可依赖的只有出口的国家,面对中国持续10年的双顺差(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外汇储备2002年一举突破2800亿美元的现实,显然不愿坐视。 
  在国际势力的逼迫下,一旦人民币升值,日本就是中国的前车之鉴。因为,中国的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及金融肌体不及当年的日本。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有百害而利者有限。甚至有学者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对中国而言不可谓不是一场“浩劫”。 
  在此背景之下,如果国内物价依然保持通缩状态,那么就实际证明了人民币确实是在升值;而人民币对内的升值势必为其对外升值提供了不利的依据。 
  为此有市场专家指出,人民币对内适度贬值显然可以部分地平衡对外升值的压力。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有意引导适度的通胀(人民币适度地贬值),至少应有部分原因来自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另外,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开放的速度正在加快。所以,根据蒙代尔三元悖论,如果坚持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中国势必应依据金融开放的程度,适当放弃一些对货币稳定的控制。当然,这个相对的不稳定,绝不是继续容忍货币的升值。 
    
  考验控制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采访中有专家指出,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和与之相伴的经济活跃,在本质上与1994年以前曾经发生过的通胀和经济过热有天壤之别。 
  理由有二。其一,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当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民营经济在中国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超过6成,相当多数的国有企业也经历了重大改制或重组,因此,在本轮较为快速的货币投放中,国有经济将不再是惟一的获益者,而将通惠于全社会的经济体,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率将远高于以往;其二,中国政府今天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已经远非昨日可比。 
  不过,如何通过货币政策把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绝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利率和汇率均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就目前形势而言,专家表示,首先必须正视的风险来自国际形势。一旦海湾战争打响,外部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尤其是由于石油价格暴涨或长期维持高位横盘,很可能刺激中国所有能源和生产资料价格非理性上涨,以致通货膨胀幅度突然跃出当局可以忍受的范围。届时,货币当局或许将不得不采取加息等与预定目标背道而驰的手段来控制局势。 
  这就是说,国际局势的混乱,势必加大中国货币政策的控制难度。因此,有专家认为,如果说1990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建设和完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那么这次就是考验这个体系的性能与效率的时候了。 
  另外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无论如何1月份货币供应增速显得过猛了,长期维持这样的增速会过快地拉高物价。所以,央行在近期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适当收缩货币应属必然。毕竟,今年全年M1和M2增速的控制目标为16%,尽管这个目标比上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
                         据《财经时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