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近10%的增长率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业绩,然而,刚趋于平息的非典危机多少暴露了中国实质上脆弱的经济与政治根基。面对流行病蔓延、国营企业倒闭、下岗率上升及贫富差距扩大等诸多社会问题,人们不禁怀疑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势头是否依旧能保持下去。美国国会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日前发表特别报告,收集美国学者各家之言,从西方视角明确指出中国所具备的经济增长潜力及其经济发展道路中正在或者将会遭受的巨大挫折。尽管美国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各持己见,但有一点已达到共识,即他们都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在短期内走向崩溃。
在这一特别报告中,美国智库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资深经济学顾问查尔斯.沃夫(Charles Wolf)强调了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八大障碍:(1)高失业率、贫穷和社会不稳定;(2)贪污所引起的负面经济影响;(3)艾滋病等流行疾病危机;(4)水资源缺乏与污染;(5)能源消费量与价格持续上升;(6)金融机制与国有企业体制的脆弱性;(7)可能会减少的外商直接投资;(8)可能会发生的台海军事冲突。根据查尔斯的研究,上述任何一项危机都可能导致中国年均国民生产总值下降0.3到2.2个百分点。而且,这些因素彼此相关,任何一个情况的发生都有可能引起其他方面也随之恶化。查尔斯认为,以上若干种情形同时在中国发生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
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经济学教授托马斯.诺斯基(Thomas G. Rawski)指出,尽管中国经济起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经济对外开放,但起到主导作用的仍是国内因素。中国经济将来能否持续快速增长的希望取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私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中国政府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政策依旧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鲜明痕迹,例如私有企业受到不公平待遇,“政企分开”仍接近于一句空洞的口号等。
诺斯基还认为,中国政府一些不明智的投资决策和对固定资产的滥用将导致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内发展缓慢。在他看来,中国与日本的经济机制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趋向于盲目地进行大规模投资却不够关心投资利润;银行家投入大量资本时经常都只注重规模和市场份额而忽略风险和回报;在经济景气时,它们的体制结构看似健康,但一到经济萧条时则漏洞百出。中国应以日本的经历为鉴,切忌过分自信。托马斯更对中国的统计数据提出了怀疑,他指出从1998年到2001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可能有所夸大,统计数据含有“水份”的主要原因是地方上往往抬高经济增长情况以满足中央政府预定的发展目标。
报告中也不乏呈现乐观态度。耶鲁大学社会学系的中国研究专家戴慧思教授(Deborah S. Davis) 就认为中国经济在短时期内大有增长潜力。她指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赢家是少数拥有高学历的人,特别是那些在政府部门任较高职位、或在沿海城市私营及合资企业管理层就职的人物,输家则是农民以及城乡企业的手工业劳动者。
然而,尽管中国面临着贫富差距悬殊等严峻挑战,戴慧思教授相信中国经济在短时期内仍旧会持续增长,其中首要原因是中国人力资源中的“软件优势”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劳动力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70%,人均寿命明显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文盲率大幅度减少,九年基础教育日渐普及,高等学校入学率迅速上升,而且全国性的公共健康系统基本能保证大众教育的普及化及相对健康的青少年人群,这些“人力软件”优势将有效促进中国经济在未来五至十年中快速增长。换言之,中国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致力于开发人力资本,人才优势是真正保证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
据《华盛顿观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