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论坛 石油终端消费:合理性先行

   2003-08-27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

197

  根据目前的石油消费终端特点,我国主要的石油消费终端可以分为: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运输、远洋运输、渔业、农垦、农机、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十几种。另外,三大石油公司由于其在上下游的生产过程中也大量使用了石油也就是所谓的自用油。 
  判断石油消费是否具有合理性,主要有以下原则:消费终端是否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龙头行业或终端;消费终端是否存在经济的、可行的燃料替代性和节油性;消费终端是否在高能效、节能、环保三方面有一定的先进性。 
  
  基本消费终端 
  公路交通是现在以及未来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总体的燃油消耗有其合理性,但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要求的角度来看,应该逐步加强燃油的管理和规制力度,限制不合理的石油使用。目前迫切需要政府干预的是:尽快颁布新的油耗标准和燃油税政策,健全监督、检查机制,防止超标新车进入市场,从而控制高油耗机动车的生产和使用。 
  对于铁路交通,加速电气化铁路的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目前内燃机车仍然是铁路用油的主要部分,所以政府应该加大铁路的改建工作。 
  我国的航空运输主要消耗大量的航空煤油,由于航空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是实现国际交往的主要手段,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航空用油的要求具有一定理由。 
  远洋运输由于其高度的国际化、市场化,加上其业务的特殊性,它是目前所有终端中最为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所以基本不存在政府对其燃油进行约束。 
  柴油是渔业行业的重要生产资料,主要用于捕捞、养殖、渔业资源调查等等。就目前的市场条件和政策规定,渔业用油的供应问题到底如何解决还在争论。在市场与政府之间,渔业的发展显然应该逐步适应国家整体市场经济的需要,尽快走市场化道路。 
  农垦系统用油分两种供应体制,一是属于专项中央直供;二是由地方石油系统供应。就农垦而言,节油潜力主要表现在农垦的机械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 
  
  有替代或节油潜力终端 
  电力行业所使用的油品主要是燃料油,其它油品的消耗较少。其中主要的用途是发电、供热、锅炉点火以及助燃等。 
  就电力部门燃料油使用的合理性而言,应该分析目前我国的燃料油使用的地区性差别。就发电用燃料油来说,我国的各个电网的发电用量差别非常大,其中利用燃料油发电的主要地区是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而这两个地区的经济较发达,但与其它地区相比,对我国发电所使用的主要煤炭资源而言却相对缺乏,或者其煤电的发电成本明显高于其它省份。这也是导致这些地区发电油耗较大的主要原因。 
  钢铁冶金行业消耗的主要是燃料油,主要用于轧钢、耐火、发电等工序。近十年来,我国钢铁工业的单位产品(吨钢)耗油量逐年下降,目前已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法国等国家比我国高。 
  建材工业是耗能大户,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和电力较多,燃料油消耗每年在500万—600万吨左右,主要用于生产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和玻璃纤维。目前这些使用方向可以通过以气代油减少燃油量,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所以建材行业应该鼓励使用天然气。 
  化工行业消耗的主要是原油和燃料油,其中,燃料油作原料的约有2/3,原油主要用于小型石化企业。化工行业的燃油合理性和节油潜力主要体现在化肥用油(渣油合成氨)和炭黑萃取回收上。 
  
  三大公司自用油消费 
  三大石油公司燃油主要消耗的是部分原油和燃料油。其中,中国石油在石油消费和自用油上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压缩原料用油、压缩发电等。由于其经营业务主要在上游,所以,中国石油的节油主动性和自主性都较强,可以完全依靠市场的作用决定其石油消费或节油,不需要政府干预或给予优惠政策。 
  中国石化的主要用油部位在其下游,所以其燃料油和原料油的使用一方面有其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下游的经营大量地消耗了燃料油。替代这些燃料油或节约这些燃料油需要大量的投资,有一定困难。政府在气代油、煤代油、焦代油等重大工程上应该给予一定指导和优惠政策。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基本上是按照市场机制发展起来的,和海外的合作是按照国际石油经营惯例运作的。目前的经营业绩和发展都较好。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所经营的业务主要是海上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即主要是上游。近年来,也不失时机地发展了部分下游业务。不过其所发展的下游大都是技术先进、规模、产品质量好的项目,都属于国内短缺的石油化工领域,也有利于和国外同行展开竞争。对海洋石油而言,由于基本上不存在高能耗工艺和技术装备,所以其节油的潜力是非常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石油总公司燃油消耗应更多依靠市场而不是政府干预。 
  中国主要的石油消费终端的石油消费需求、耗油特点、燃料的替代性等各不相同,政府在石油消费问题上应该因地制宜、灵活规制、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 

                              据《经济日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