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素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民收入越来越受国民经济和宏观政策环境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必须理清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那么都有哪些制约因素呢?
第一个因素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近年来,由于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市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主要农产品产量逐年下降。1996-1998年我市粮食产量基本维持在100万吨以上,分别为104.32万吨、103.12万吨、108.51万吨,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1996年为2551元,比上年增长28.6%,1997年为2831元,比上年增长11.0%,1998年为2980元,比上年增长5.3%。1999年以后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对农民增收已经起不到拉动作用。跟着主要农产品都出现了销售困难,市场价格连续下跌,由短缺变为过剩,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而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涨了,如2001年比上年上涨了2.3%,2002年又上涨了1.8%。尤其是今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迅速上涨,吞噬了中央及省市各项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据部分县区调查,今年地膜价格8500元/吨,上涨500元;尿素1520元/吨,上涨120元;碳铵460元/吨,上涨60元;二铵(进口)2600元/吨,上涨600元。由于农资涨价,农民种植一亩大田作物的成本较去年要提高20多元。
第二个因素是,农业结构不合理,盲目生产、跟风现象比较严重。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下跌。在告别短缺之后,我国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严重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第三个因素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并逐步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可是我市经济整体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高度,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整体效益在全省处于后位,缺乏对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带动能力,因此也缺乏具有优势且能吸纳广大农民打工的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力度不够,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足。
据我们对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我市外出劳动力的转移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外出劳动力人员少,比重低;二是学历低;三是务工时间短,兼业多;四是转移区域狭窄,转移方式存在盲目性。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仍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通过有关部门或亲属有组织进行转移的较少,大部分人员的转移属于自发进行。
第四个因素是,农业和农村投资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总量严重不足,欠帐较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致使旱涝灾害影响严重,种植业收入波动较大。目前农民收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家庭经营收入,二是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主要依赖出售农、林、牧、渔产品而获得,农民工资性收入主要依靠务工获得。但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设施农业以蔬菜大棚为主,其它作物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以2002年为例,我市自然灾害受灾面积113350公顷,比2001年增加11.2%,农民种植业纯收入比2001年降低了2.5%。
第五个因素是,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当前,农村资金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工商、中国、建设三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纷纷向中心城市收缩,县级支行被大幅度撤并,严重制约了县乡企业的发展。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过于集中,制约了基层行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和时效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中小企业信贷需要急、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风险大等特点,加之激励和约束机制失衡,严重制约了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三是国有银行收缩农村机构,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支农任务,力量单薄,加之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周转困难重重,支农资金严重不足。四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乡镇企业贷款担保难贷款更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第六个因素是,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市场竞争力不高。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流通速度加快和我国正式成为国际贸易组织成员,我市的农产品面临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一些传统经营的低品质农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以传统生产为主的农产区的农民收入受影响最大。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主要的表现在:一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名、优、特、新品种所占比重低。二是农产品加工能力较低,产品增值空间小。三是农业宣传力度不够,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叫的响的秦皇岛品牌不多。
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措施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重点、难点在农村,也就是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无不与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贯彻执行中央[2004]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粮食直补以及税费改革的有利时机,谋划新思路,制定新举措,采取新办法,充分发挥各项惠农政策的巨大威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
一、加快改革步伐,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农业是基础,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增长及农民的增收和工业、建筑业、投资、贸易、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社会保障等各行各业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加快以政治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为代表的各项改革,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一是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积极适应加入WTO的需要,除认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作好户籍制度、资金投入政策、土地、社会保障政策、税费等项制度的改革外,还要切实加强服务职能,利用经济手段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发展经济服务。
二是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要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尽快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以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国家有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加快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农村的难点又在于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困难。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91元,而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民人均收入仅为1156元,严重制约着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快速增长。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要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要确保全市农民都过上小康生活,绝不能留死角。
四是要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可以说人口众多是我国一切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焦点。因此,我们在一心一意抓经济,抓小康建设的同时,绝不能放松计划生育工作,尤其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更要抓紧抓好,一定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不放松。
二、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关键在于龙头企业拉动作用发挥的好坏,从各地的实践中也可看出,哪里有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哪里的结构调整就顺利,农产品销路就好,价钱好,农民的收入也高一些。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
从我市目前农业产业化情况来看,主导产业有9个,分别涉及肉鸡、蔬菜、酒葡萄、玉米、生猪、甘薯等种、养产业。有一批以秦皇岛正大有限公司、秦皇岛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华夏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北戴河集发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上缴利税1.2亿元,带动农户达25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户均纯收入为1835元。目前我市虽有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但无论是企业的规模、科技含量的高低、带动能力的强弱以及企业数量上都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意见》,大力发展、扶持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他们发展壮大起来,使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
生产为了消费,消费促进生产。随着国内外需求的变化,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为解决温饱单纯追求高产,发展大宗农产品的作法。要在推广优质高效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新、优、特产品,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发展生态农业是发展优质产品的必然要求。目前,世界上普通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国际市场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一方面国外的优质廉价食品将畅通无阻地进入中国食品市场;另一方面,国外将通过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设立控制我国普通食品的出口。绿色贸易壁垒,即卫生安全标准,成了入世后我国食用农产品出口的最大制约因素。辩证地看,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比如我市昌黎县新庄村发展蔬菜产业就走出了这样的道路。由于他们注重绿色环保,种菜不打农药,施肥只用农家肥、有机肥,生产的蔬菜全是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销往东北、北京、唐山、上海、深圳等全国各地,一路绿灯。该村420户人家,家家有大棚,村民依靠种植蔬菜致了富,仅蔬菜一项人均纯收入达3300元。从多年的实践来看,抓发展安全食品的试点停留在村、乡镇一级已不够了,必须至少在一个县甚至全市的范围内全面推动。
四、抓好劳务输出,实现新的突破
劳务输出越来越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劳务输出问题,加强管理,加强引导,使之规范化。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理顺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要在中介服务、信息发布、政策引导上多下功夫,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为用人单位和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劳务输出。二是健全就业服务管理制度,切实减负减忧。为外出务工人员做好办理外出就业卡、计划生育等环节的服务,同时要严格收费标准,不准乱收费,以免造成务工人员负担加重和不良影响。三是开展好全方位的劳动力输出就业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变体力型输出为技能型输出。四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省际间劳务输出及对外劳务输出。有关部门应广泛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建立和扩大对外劳动力输出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省际间劳务输出及对外劳务输出,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领域。五是抓好“回引”工程。在加大劳务输出的同时,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和服务,鼓励民工回乡创业,用带回的资金、信息和技术等发展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带动家乡农民增收致富。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构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迫切需要,更是缩小城乡差距,稳定健康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一是首先要解决对农村小城镇发展的认识问题,尤其领导干部要对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认识上位。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更是强化县域经济的载体,实现县域经济建设的有效启动点。从长远来看,加速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突破口”。从近期看,完善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通过提升农村小城镇水平,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难问题,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使得农民在小城镇进行多种经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制度。解决农村小城镇建设缓慢问题必须清理不适合市场经济的旧的小城镇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的城市(镇)发展机制,在理念上要树立经营城市(镇)观念,依法管理城市,促进城市综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
六、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推进经济战略性调整,使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提高,质量优化。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一二三次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区域经济战略性调整。努力使资源优势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使地区经济发展真正体现资源的资本化。
要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为公平和宽松的资金环境,切实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国有银行应该提高对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城市和农村信用社要把民营企业作为与国有企业同等重要的服务对象,支持民营企业的合理资金需要。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民营企业发展要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的轨道上来。要鼓励各类技术人员特别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民营企业也要继续多形式、多渠道培训职工,培训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改变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抓住国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机遇,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进步机制,结合市场需要加大技术开发投入,扩大对专利和新技术项目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还要建立和完善管理监督制度,切实抓好基础管理、专业管理和现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结构调整。全市民营企业在提高第二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一、三产业,不断增加其比重。要引导民营加工业针对消费特点和消费水平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符合市场需要的各种产品,鼓励优势企业以名优产品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走低成本扩张、集团化经营的道路。要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市场份额,提高其产值的比重。
七、加大投入力度,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一是增加科技投入,节本增效,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教育是基础。当前农村城镇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从现实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首要的问题是加强教育。教育基础地位在部分农民眼中还被看低。我们既要加强基础九年义务教育,也要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对于农民科技普及推广的力度必须加强,通过教育,促进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科技兴农,经济腾飞。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发展农产品加工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上,农产品的竞争,主要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谁的产品科技含量高,谁的农业就会获得主动权,就具有市场竞争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才能从总体上改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低下的状况。
节本增效,说到底关键也在科技。结合我市干旱少雨的实际,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既可以节水,降低成本,又可以带动施肥技术的提高和农业耕作制度的变革,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要向广大农民广泛宣传节本增效的意义,加强对农民进行节本技术指导,开发节水、节肥、节种、节药、节电等技术设备,使农业节本成为农民经常性的、普遍性的自觉行为。
二是增加基本建设投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又处于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因此政府应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业协议》也规定国内支持农业发展,这一措施叫“绿箱”措施,它指的是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服务计划。这些措施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不会产生或仅有微小的扭曲影响,成员方无须承担约束和削减义务。据此,中央明确提出要增加国债资金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对我市来说突出强调的应该是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乡村道路、沼气、人畜饮水工程、草场围栏等等,每一个项目的投资并不大,但覆盖面比较宽,能够参与建设项目的农民数量比较大,这些项目建成之后,不仅直接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些项目农民可以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去就业,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这些项目完成之后,对农民降低直接生产成本很有好处,也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