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月湖北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及2004年展望与建议

   2003-12-02

93

 
  尽管湖北经济在今年遭遇伊拉克战争、非典、严重旱涝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冲击,但在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取得了防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基本正常,呈现出速度和效益、生产和需求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可以实现,从而,为新一轮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展望明年,只要顺应经济加快增长的新趋势,把握好宏观经济形势继续好转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步伐,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国民经济仍可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一、今年湖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明年经济较快增长奠定了基础

  2003年,湖北经济克服了伊拉克战争、非典、严重旱涝灾害等种种不利影响,使国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

  从国内生产总值年内各季度增速来看,一季度,在上年增长9.1%的基础上增幅上升到9.5%,尽管二季度因受非典影响增幅回落为8.7%,但三季度又迅速恢复到9.9%,只要四季度不出现大的异常,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将达到9%以上,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8.5%的预期目标。

  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从宏观经济效益来看,2003年1至10月,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1.1%,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年初制定的增长8.5%以上的计划目标可以实现。从微观经济效益来看,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8.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利润增幅达到32.7%;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8.42,比上年同期上升8.9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4.5%左右,均较好完成了全年计划目标。

  2、工农业生产稳定增长,需求对经济保持了相应拉力。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稳定增长。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减少,棉花和油料面积扩大。受种植面积调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年粮食减产125.98万吨,减幅为6.2%。但棉花增产0.24万吨,增长0.7%;油料增产22.96万吨,增长9.4%;畜牧、水产和林业生产均保持稳定增长。

  工业经济在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增长。1至10月,全省“三资”工业和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5.4%和15.7%,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12.5和4.2个百分点。汽车、冶金、机械、纺织、石化、电力、建材等支柱行业在推动全省工业增长中仍充当主角。在上述非国有工业和支柱行业的推动下,前10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可实现增长10%的预期目标。

  从三大需求看,投资需求增长平缓。1至10月,全省国有及其他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5.5%,略高于上年同期增长15.3%的幅度。其中,基本建设、技改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10.6%、20.7%和28.2%,除基本建设投资由于受三峡工程、堤防建设投资减少等因素影响增幅比上年同期明显回落外,技改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均有所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可增长10%左右,能够完成全年计划目标。

  消费需求虽受4、5月非典影响,餐饮、旅店、零售和旅游等行业所受到的冲击不小,但由于国家及省里采取得力措施,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从而使这些行业的经营活动在进入三季度后迅速恢复,加上汽车、住房、通讯等消费热点进一步凸现,促进了消费需求的逐步升温。1至10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保持这一增幅,超额完成10%的计划目标。

  出口需求随着入世以来参与世界经济合作与竞争程度的逐步加深、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力度加大、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呈现较快增长。1至10月,全省外贸出口增幅达到27.4%,比上年同期加快15.3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出口增长10%的计划是不成问题的。同时,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利用外资稳定增长。1?10月,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9.5%,经过努力,全年可完成增长10%的计划目标。

  3、经济运行态势基本正常,总体上没有“过热”现象。

  当前,经济界人士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经济全面“过热”,并伴随着通货膨胀。第二种观点是,经济尚未走出徘徊和不景气状态,显得有些“冷”。第三种观点是,有“热”也有“冷”。即经济生活中既有让人觉得比较“热”的方面,也有让人觉得比较“冷”的方面。

  我们认为,就湖北经济形势而言,总体上基本正常,“不热”也“不冷”。其理由是,分析湖北经济现象,不能脱离全国经济这一大环境,判断湖北经济是否“热”与“冷”,必须把湖北摆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来分析。

  我们之所以说,目前湖北经济“不热”,主要是因为,目前湖北主要经济指标除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物价指数等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如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外贸出口、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信贷增加额等增幅都低于全国水平,而且包括GDP增幅在内,湖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各省区市的位次明显偏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部分省区市经济可能表现为“过热”,但湖北“不热”。此为其一。其二,目前湖北股市、债市低迷,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较大),甚至资金过剩等都是“不热”的典型表现。其三,判定经济是否“过热”的根本标准,主要是看总供给能否跟上总需求,是否出现通胀。湖北是一个工农业大省,供给能力较强,即使是目前因受调减面积和灾害影响,造成部分农产品减产,库存有所减少,但总体而言,产品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并未改变,总供给能够支持总需求的扩张。从物价上涨情况看,10月份,湖北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3.1%、8%和3.6%,分别比全国涨幅高1.3、3.4和2.4个百分点。物价涨幅高于全国,与湖北偏重型工业结构及净调入的市场消费结构对物价上涨表现敏感有关。目前湖北物价上涨仍是一种恢复性的,尚处于正常波动范围之内。况且,涨得较快的主要集中在上游产品,下游产品及居民消费价格并未随之出现过快上涨,总体上比较平稳。因此,目前还不能轻言通胀。

  之所以说目前湖北经济也“不冷”,主要是指目前经济生活中,存在某些局部“过热”的苗头。如有的地方在投资建设中,存在大搞开发区(工业园区)热,违反政策征地等地方政府主导行为,有的地方还热衷于上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一般加工工业建设项目,甚至“五小”工业项目等。这是值得注意研究解决的问题。

  总之,目前湖北经济正处在一个温和上升、逐步提速的增长平台上,其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

  二、明年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居多,经济仍可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从明年经济增长的条件和环境看,尽管面临着许多困难,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国民经济仍可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1、有利因素不少。

  一是从国际环境看,趋好的可能性增大。世界经济由于政治原因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看仍是逐步好转的趋势,美国经济在持续减税政策作用下出现好转,日本经济出现温和复苏迹象,欧盟经济也有望走出低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对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的预测均高于今年。世界经济的这种走势有利于外需的增长。同时,入世的正向作用进一步增强,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这些都为湖北扩大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是从国内环境看,仍然具备较快发展的条件。首先,发展环境较好。明年全国GDP增长预期仍将保持在8%以上的较高速度上,就是一个明显标志。其次,政策环境稳定。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化。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加强,集体投资和个体投资的增长会加快,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将有利于湖北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从消费看,通过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大力推行消费信贷政策,市场的内在活力将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激发,住房、汽车、通讯等消费热点将持续升温。再次,体制环境逐步改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创新,有利于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打破落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刺激市场力量和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投资。

  三是从湖北自身环境看,机遇大于挑战。首先,国家有关既定政策,以及国家和省里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将增加湖北投资需求,推动经济加快发展。明年西部大开发仍是国家投资重点,而恩施是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系列之内的,可争取国家对其加大投入。明年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投资上马、三峡工程续建、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的实施,以及东风本田公司、武钢二硅钢等一大批重点投资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将有利于增强湖北经济发展后劲与活力。同时,三峡电站的并网发电和东风?日产的战略重组,将有力推动全省经济增长。其次,消费需求空间较大。目前湖北消费正处于换代升级期,汽车、住房、通讯、旅游等消费热点逐步升温,省内又拥有家用轿车生产基地,只要有好的消费政策和环境,就可产生较大消费需求。再次,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趋于巩固。企业景气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呈现快速增长,三季度全省企业景气指数为120.8,比二季度上升10.3点,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24.7,比二季度上升12.5点,表明投资者和消费者对未来经济走向预期趋好。

  2、不利因素仍然存在。

  在充分估计明年经济社会发展有利因素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目前湖北大项目不多,再加上民间投资又没有跟进,导致投资增长乏力,可能影响明年经济增长后劲。二是由于湖北经济支撑比较单一,今年以来,工业增幅一直低于全国水平。特别是作为全省经济主要支撑力量的汽车工业,由于中型载重汽车产销疲软,9月以来当月汽车生产已经出现下降,神龙轿车的积压也开始增多。这对汽车工业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三是城乡就业压力大、农民增收难、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

  3、明年经济仍可保持较快增长。

  展望明年湖北经济,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具体因素分析,主要是由于基数和周期因素的作用,明年经济仍可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达到9%以上。

  一是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幅将稳定在今年5%左右的水平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可保持10%以上的增长,增幅与今年接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将起主导作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增速将比今年有所加快。三次产业的增长将会趋于协调。

  二是从需求角度看,为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明年国家对有关扩大投资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立即淡出,刺激投资增长的信贷政策也不会采取急刹车方式,再加上今年投资基数较低,预计明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0%以上,高于今年增幅,对全省经济的拉动将有所增强;消费需求增长趋于平稳,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增幅将低于今年;出口需求的前景不容乐观。受降低综合出口退税率、美元贬值因素减弱、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以及今年基数较高等影响,预计出口总额增长10%,低于今年出口增幅。

  综合上述,明年湖北经济仍具备较快增长的条件。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9%左右比较适中,要完成虽然会有一定难度,但在正常年景下通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可以在速度没有太大压力的情况下,腾出精力抓改革、抓质量、抓效益。作为经济尚不太发达的中部省份,要缩小与先进省市的差距,既要有一个可行的规划,制定合理的目标。但又不能急躁冒进,不能光靠拼资源、偏面攀速度,而应把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改善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上来,夯实基础,实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实实在在的速度。

  三、树立积极、全面、科学的发展观,努力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明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关键年份,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为争取明年经济取得更理想的成果,明年宏观调控总体上应当把握: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加快调整,努力优化环境,扩大需求,准确把握调控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体制性障碍,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应当肯定,今年以来,纵向比较,湖北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是不错的,经济增长步伐逐步加快,GDP增幅高于全国,速度与效益、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但横向比较,相当一部分经济指标增幅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先进省区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所处位次明显偏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湖北长期以来,在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上保守有余,解放不足,计划经济的彩色太浓,以至在历次东部及沿海省市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汽车工业、县域及民营企业的进程中,湖北坐失良机,总是步人后尘,造成经济上的被动。湖北的实际是发展不够,而思想解放不够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作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中,明确指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对我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全省上下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针对湖北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经济外向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按照《决定》要求,大胆改革,开拓进取,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体制性障碍,努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理直气壮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注重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树立积极、全面、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过去,东部沿海省市以天时地利,在国家政策倾斜下得到率先发展;现在,出于长远发展战略上的考虑,国家发展重点又投向西部,使西部发展明显加快。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北,处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两面受夹的状态,稍有不慎,必将落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彻底消除长期以来对国家宏观政策过份依赖、习惯于等靠要的观念,应两眼向内,着力培育经济自主增长机制。要看到湖北具有的丰富的人力和自然资源,强大的基础产业,东西之间有利的区位等独到的优势,并加以充分利用,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然,对国家有关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则应积极争取,狠抓落实,用好、用足、用活。

  2、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

  从湖北当前经济态势看,既“不热”,也“不冷”。因此,必须保持既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既要保护并放大经济增长的合理因素,又要直面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要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可按照有关规定,对各类财政性支持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参照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建立项目库,用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重点向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以培植高增长行业。整合财政资源,将省级财政相关专项资金的投入与县(市)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县域支柱产业和骨干项目。省级财政应安排一定资金,支持20个扩权县(市)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可以考虑适当的结构性减税,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稳健的货币政策,应更多地体现稳健的原则,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人民银行宣布从9月21日起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对抑制信贷规模过快增长的作用将逐步显现出来。明年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要避免调控力度过大而引起经济运行波动,在贷款发放上要保持连续性,投向上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不要怕有的行业叫喊紧了就收回已出台的调控措施,致使又出现强烈反弹。

  3、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

  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国家提出了明年设立国债专项的6个基地原则和国债安排的重点导向意见,明确了在振兴老工业基地、高技术和设备国产化项目、扩大城镇居民就业、实施可持续发展、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西部重点建设、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资方向。对此,我们应按照国家投资方向,加紧工作,积极准备,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联系,选好项目,努力争取国家对鄂增加投资,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力。同时,要进一步刺激民间需求,完善微观经济自主增长机制。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政府行为。放宽市场准入,鼓励自主创业和技术创新。消除政策歧视,改革审批限制,依法保护私有财产,为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创造平等宽松的环境。

  要努力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特别是要努力提高最终消费水平,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增加消费需求,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城市贫困阶层的收入上。要大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鼓励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搞活住房二级市场,支持汽车、住房、通讯、旅游、文化、体育、家政服务等新兴消费产业快速成长。

  4、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确保出口和利用外资持续增长。

  短期内,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可能会给明年出口的增长带来一些影响。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出口增长。要加快外贸出口代理制改革,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出口成本,给出口企业以明确的信号。大力推进新型贸易方式,推进便利通关。严格执行农产品及其制成品的卫生标准,加强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指导,促成出口企业的团结协作,积极应对日益增多的对我产品出口的倾销起诉或调查。要加强对世贸规则、相关进口国产品质量标准的宣传和理解,密切监测世界和我国产品价格、成本以及技术的走势变化,对相关国家或地区对我产品的起诉提前做好准备。同时,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努力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5、加快产业和产品调整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

  产业和产品结构合理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湖北产业和产品结构不优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影响了湖北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影响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以“武汉—中国光谷”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高新技术基地,努力把激光、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电动汽车、软件等领域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充分发挥湖北人才济济和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冶金、汽车等传统产业。加快日产与东风合资项目的实施,抢占市场份额。

  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运用办现代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以工兴农。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特产品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注重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以此带动基地建设、板块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设一批出口型农产品生产基地。

  6、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明年,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会继续加大,相应地,下岗失业人员也可能增加。要把增加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努力提高就业弹性系数,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是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尤其是社区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可供挖掘的就业空间。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但要注意的是,发展中小企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能搞重复建设。制造业是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应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把实施城镇化战略与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同时,妥善处理因征地、拆迁、民事诉讼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确保社会稳定。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