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季度江苏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GDP同比增长13.2%

   2003-11-03

65

  今年以来,江苏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两个率先”目标,着力抓好关键措施的落实,努力克服非典和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稳定、快速的高增长态势,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省国内生产总值850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大部分经济指标提速,增幅创近年来最高水平。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经济运行总体上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投资与出口拉动作用明显,工业生产稳定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3345.5亿元,同比增长22.1%。今年工业的较快增长明显体现了投资与出口的带动作用。投资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大量重工产品的市场需求,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101.9亿元,增长速达到26.3%,比轻工业快9.5个百分点。相关的重工业产品如钢、工业锅炉、乙烯、水泥、平板玻璃等的产量均实现快速增长,增幅分别为25.6%、36.2%、87.3%、19.7%和34.1%。外贸出口的大幅增长,带动了相关行业生产速度的加快。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863.2亿元,同比增长41.4%。光通讯设备、微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纱的产量分别比同期增长42.8%、184.9%、56.4%和30.6%。

  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旺盛。前三季度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51.9亿元,同比增长26.2%;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2385.8亿元,同比增长60.4%。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带来了大量的生产设备和城市基础建设的投资需求,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条件。全省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工业投资900.3亿元,同比增长79.4%,增幅高于去年同期44.9个百分点。工业投入拉动投资增幅9.7个百分点。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轻纺等主要工业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69.0%、81.4%、78.7%、和112.2%。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了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投资的增长。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0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7%,城市建设着力增强都市圈综合功能,以市政建设为主的社会服务业投资353.6亿元,同比增长107%,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518.0亿元,同比增长51.8%。

  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商品零售市场稳中趋活。前三季全省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75.4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比去年同期有所加快。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以汽车、住房、电子通讯、家政服务、非义务教育消费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增长较快。实现商品房销售额为288.5亿元,同比增长39.6%,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43倍、电子通讯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67.9%。城市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和家政服务支出分别为497.8元和15.1元,同比增长16.3和33.1%。随着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及旅游业的发展,餐饮市场除非典期间外呈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实现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零售额分别为2229.5和301.6亿元,同比增长12.9%和17.9%,消费品零售市场继续保持活跃状况。

  吸收外资力度继续增强,三外呈现全面增长势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为784.3亿美元,其中出口402.8亿美元,分别增长58.6%、48.6%;新批外商直接投资、外商实际投资额220.5亿和112.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3.6%和72.7%;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3.5亿美元,同比增长41.7%。外资、外经、外贸均呈较快增长势头。稳定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招商措施推动了我省吸收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外商实际投资已超过广东位列全国第一。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为商品出口的增加提供了条件,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省进出口业务的主体,完成进出口总额及其中出口额分别为583.4亿美元和272.6亿美元,增长68.3%和62.3%,占到全省70%左右。

  农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秋熟作物因灾全面减产。前三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2%。夏熟作物油增粮减,夏粮总产量729.29万吨,下降3.8%,油菜籽总产145.74万吨,增长11.4%,仅比历史最高水平略低。畜牧业生产止跌回升,渔业生产小幅增长。前三季度生猪累计出栏2248.2万头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1.4%,家禽41050.5万只,增长0.8%,水产品总产量预计为210.0万吨左右,比上年同期增长2.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新技术新产品推广速度加快。国标三级以上的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200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40%以上。全省饼干用优质弱筋、面包用强筋、优质蒸煮类中筋小麦面积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1.5%、2.8%和32.9%。一批成熟、高效益、低成本的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并加快了一批无公害优质化生产适用技术的熟化与应用;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显著提高,经过数年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技改投入,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成效逐步显现,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作用有所增强。

  入夏以后的洪涝灾害,对我省农业影响较大,全省半数以上的农作物受灾,在田农作物中粮食作物受灾面达54%,棉花作物受灾面为79%。苏北近六分之一的面积绝收。预计全省秋粮总产为1806万吨左右,比上年减少342万吨,下降16%;棉花总产预计为28万吨左右,同比下降22.8%。

  (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完成财政总收入1405.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其中地方财政收807.9亿元,同比增长26.5%。财政收入高于GDP增长约10个百分点。全省实现增值税133.4亿元、营业税148.0亿元、企业所得税68.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8%、37.4%、30.5%。

  工业产销率及利税在高位稳步上升。今年以来,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呈现利税增长快于生产、利润增长快于利税的良好格局。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117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0%。创造利税总额89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5%,比增加值增幅高8.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70.7亿元,同比增长41.8%,比利税增幅高1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1.4%,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8个百分点,并呈现逐月攀升态势,七项经济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全面增长。累计实现工业产销率97.4%,产销衔接稳中趋好。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保持较高增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45.0亿和145.3亿美元,同比增长67.7%和76.5%,在全省出口总额中所比重达到60.8%和36.1%,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7.0个和5.9个百分点。反映我省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进一步上升,体现了我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提高。今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从3月份起呈逐月提高态势,前三季度为7029.7元,同比增幅达到12.5%。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各市提高工资以及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484.3元,同比增长113.8%,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各地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全省个体私营经济有了良好的发展。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平均每个家庭从事个体经营的人数为0.14人,比去年同期增加0.04人,每个个体经营者经营净收入为10239元,比去年提高了3578元,幅度达53.7%。

  农民收入增幅回落局面初步扭转。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为3029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0%,增幅比去年同期的6.8%提高0.2个百分点。上半年,由于非典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回,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同比有所回落。但随着"非典"对农民外出务工不利影响逐步消除,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据省农调队抽样调查,截止8月31日全省农村劳动力共转移人数为1340万,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二分之一,比上年底增加70万,其中劳务输出增加65万人。加上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显著提高等因素作用,农民收入上半年增幅回落的不利局面初步得到扭转。

  物价水平小幅上升。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4,前七个月均在100-100.4之间窄幅波动。8、9月份虽受鲜菜、猪肉等鲜活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推动,同比上升1.0%和1.2%,涨幅有所回升,但总体上仍较平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0。

  (三)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个私经济总量扩大层次提升。至8月底,全省私营企业已发展到32.9万户,注册资本为3313.3亿元,比去年底增加4.3万户和962.5亿元。1-8月,上缴税收135亿元,同比上升41.4%,占全省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18.8%;个私经济规模扩大,对扩大就业起到重要作用。城镇就业人口中,私营个体企业占到40.5%,比上年末提高3.6个百分点。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层次也得到提升。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到100.7万元,比去年底增加24.8万元。6月底,全省注册资本在500-1000万元的私营企业5886户,较上年末增加1406户,全省私营企业集团已达247户,较上年末增加100户。

  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今年以来,我省各地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结构调整,至8月底,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2.6%;实现重大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项目70多项。随着改制工作向纵深发展,一些大企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南京熊猫集团进一步推进完善产权制度的改革,继续扩大改制面,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大幅度增长,出口创汇增势强劲。南钢按照南京市改革的总体要求,完成清产核资、房屋产权证重新登记等工作,实现了企业的整体改制。江动、苏钢等大型企业集团也完成改制和重组,进一步推动了我省所有制结构的优化。

  支柱产业作用开始得到显现。今年以来,我省电子、汽车等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升。1-8月,我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08.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2%,已超过纺织业,列工业39个行业大类之首,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成为对全省工业增长拉动作用最强、贡献份额最高的第一大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也呈快速增长,1-8月份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732.1、193.4、1078.7亿元,同比增长50%、29%和31%。轿车产量达到5.8万辆,同比增长3.22倍。

  投资主体结构初步改善。经济的稳定发展、市场需求的扩大,各类投资主体扩大投资的内在驱动力明显增强。民资逐步激活、外资不断进入,成为我省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多元投资结构初步形成。前三季度全省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固定投资额635.1亿元,同比增长24.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18.3%;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267.1亿元,增长42.5%。投资的增加,推动了私营工业、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25.9%和28.9%,明显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投资主体自我积累能力和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不断增强,自筹资金增长58.3%,在国有及其他经济中,全省共筹措建设资金2791.7亿元,同比增长69.9%,有效地支撑了投资的高速运行。

  二、今年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今年以来经济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苗头,值得引起重视:

  (一)农业和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今年以来,虽然农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农业产业结构得到逐步调整。但同时粮食面积不断减少应引起重视。今年我省粮食总播种面积为6989.20万亩,比去年减少334.67万亩,下降4.6%,为建国以来最低点。小麦种植面积为2430.67万亩,是1981年以来播种面积最少的一年;水稻面积2761万亩,为1963年以来种植面积最少的一年。据调查测算,目前我省小麦全年需求量合计在750万吨左右,而全省小麦产量已连续二年低于700万吨,存在一定的缺口,需从外省调进。我省小麦的种植面积已低于2500万亩的种植底线,必须适度稳定小麦生产、防止出现产需失衡。

  今年依靠传统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尽管农民收入增幅回落的势头得到初步扭转,但主要靠农民转移务工收入,且增幅离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加上入夏后我省淮河流域及里下河地区又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大面积受淹,水产养殖也严重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因此,对农民增收、尤其是纯农户的增收状况不能过高估计。

  (二)工业经济增长中的制约因素依然较大。一是电力供求存在较大的市场缺口。前三季度全省工业用电量为86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7%。由于对电力的需求迅速上升,电力平衡缺口较大。二是今年以来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呈高位运行态势,价格一直处于高位,钢材价格从年初的每吨2200多元,上涨到3000多元,棉花一、二季度分别上涨30%、16.2%左右,成为生产进一步上升的制约因素,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到企业的效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出现了增长苗头。1-8月累计亏损企业亏损额为59.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三是企业两项资金占用仍较高。8月末,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应收帐款达2192.86亿元,同比增长21.2%,产成品为888.98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较6月末分别提高1.3个和1.8个百分点。

  (三)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开。今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贫富不平衡性继续扩大,高收入户的收入增长大大超过了低收入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60%家庭的收入水平、80%家庭的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增幅比低收入家庭高28.2个百分点,高低收入居民组收入之比由去年同期的1:12.9扩大到1:17.1,表明差距仍在继续拉开。

  部分地区收入增长的基础不稳,大部分居民收入并未有较大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工薪收入,90%以上的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来源于工薪。今年以来苏南由于出台增资政策,使得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而苏中、苏北的可支配收入今年以来虽然逐步提高,但他们的增长点不在工薪收入,这些市的绝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并未真正得到提高。

  (四)部分原材料、商品、服务价格上升应引起关注。尽管今年以来价格总水平呈现小幅上升的态势,但部分原材料、产品的价格上升幅较大应引起关注。今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为106.1。冶金工业价格上涨7.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涨15.2%;焦业价格上涨29.5%;石油开采业价格上升35.5%,石油加工价格上升16.9%。

  部分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棉花供应趋紧价格上涨。据省农调队调查,秋粮价格升幅为10%左右,油菜籽价格上涨30%左右,棉花价格一季度上涨30%、二季度上涨16.2%。加上自然灾害影响,有可能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

  商品房、部分公益产品及服务价格继续上升。今年以来商品房价继续上涨,我省商品房平均售价为2110.3元/平方米,同比上涨210.1元,增长11.1%。过高的房价抑制了普通消费者的消费。教育费用上涨6.1%,自来水价格上涨13.4%,液化气价格上涨18.2%,公园门票价格上涨18.6%;教育、水、气等消费具有一定的刚性,其价格的上升,势必影响到收入水平较低居民的其他生活消费。

  (五)银行信贷结构应进一步改善。今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量较大。新增本外币贷款一季度月均为336亿元,二季度月均为348亿元。但贷款投向过度集中的问题较突出。1-8月,全省新增贷款前100户企业增加本外币贷款722亿元,占全省贷款增加额的27.7%;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增加本外币贷款2051亿元,占全省贷款增加额的78.7%。随着各商业银行分支行授信权限的扩大,对单一行业和客户、特别是对某些热点行业、企业、项目的授信规模越来越大,导致银行之间出现了过度竞争现象,既减少了收益,又增加了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而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仍缺乏信贷资金的支持。

  (六)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年以来我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均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但地区结构上的不平衡性依然较大并有不断扩大趋势。

  从实现工业增加值情况看,今年以来苏南占到全省的70.1%,而苏中、苏北仅占全省的15.9%和14.0%。增长幅度也是苏南快于苏中、苏北,分别是22.9%、19.5%和20.6%,表明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国有及其他投资中,苏南增长79.3%,南苏中、苏北仅分别增长42.6%和32.1%,苏州、无锡、南京三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到全省56.5%以上,占全省新增量的66%。

  从其他主要指标情况看,也存在着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迹象。前三季度苏南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全省58%,增速达到14.3%,而苏中、苏北仅分别占19.7%和22.1%,增速分别为12.1%和11.6%;苏南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226元,增速达到13.8%,高于全省增长速度1.3个百分点,而苏中、苏北分别比全省低273元和778元,增速为10.2%和10.6%,差距较大,并有扩大势头。上述银行发放的贷款情况以及商品出口情况更是如此。

  (七)劳动力就业面临较大压力。非典影响期间,第三产业等多数劳动密集型行业受损,相当多的企业关门停业或裁减用人,直接影响了今年就业和再就业。上半年,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仍达4.2%,要实现全年4.5%的调控目标难度较大。今年城镇新增未能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新增就业转失业、大中专毕业生以及转业和退伍人员数量较大,全省就业再就业矛盾更加尖锐。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收入水平,对消费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影响。

  三、全年经济形势判断与政策建议

  预计第四季度工业、消费增长速度将保持稳定,投资、出口、利用外资、农业增速比前三季度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较高增幅。综合各方面情况判断,预计全年经济总量增速将达到13%左右。

  为确保全年目标的实现,并保证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应根据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调整思路,创新方式,加快推进两个“率先”进程。

  (一)积极采取措施降低灾害的对农业的损失。今年的农业生产受灾害影响,减产已成必然。针对这一情况,为灾后尽快恢复生产,有关部门应积极向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和物质帮助,为各地积极抗灾自救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尽管农业在我省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不大,但农业涉及的面却仍很大、尤其是广大的苏北地区,农业仍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必须针对当前农业中存在的问题,从农业发展的长远考虑,加强对农业的服务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为今后农业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二)切实解决当前工业生产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电力供应缺口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制约当前工业生产的两个主要因素。针对电力缺口大与用电需求不断上升的矛盾,积极组织电力资源的组织,同时加快过江输电网的建设,促进使省电力供需的有效调配。由于原村料价格的上涨,导致企业成本上升较快,而企业产品的价格上升低于成本的上升,势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积极组织原材料供应,提高企业技术含量,降低投入成本,保证企业的效益与生产的质持续增长。

  (三)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政策。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根据加快推进沿江开发战略,规划建设一批对沿江开发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调整投资结构,同时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推出一批建设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和吸引社会投资的广泛参与,激活民间资本。在扩大消费上,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方式的新变化,及时疏导和引导人们的消费心理,完善消费政策,加快培育住房、汽车、信息等新的消费热点,提高消费层次,保持消费对经济的有力拉动。

  (四)保持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开放型经济是江苏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必须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看好长三角地区的契机,调整招商引资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外商的投资信心,吸引外资企业增资扩股。重点吸引欧美、日韩和台湾地区的产业和资本向我省转移。应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针对受非典滞后影响,近几个月出口增幅比年初有所回落的情况,应进一步运用出口退税政策,完善出口退税机制,以减轻出口企业的压力,降低出口成本,调动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保持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

  (五)加大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力度。江苏是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但三次产业结构与沿海省份比仍有一定差距,同时,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同时,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也越来越近。为在新一轮竞争中争得先机,必须加快建立能够参与国际产业水平分工的面向国际的市场营销体系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生产服务体系等、金融保险体系以及居民生活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地区差距较大、工业化程度不同的特征,对处于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地区,制订服务业发展的不同策略,实行分类指导,促进江苏向服务业大省迈进。

  (六)进一步深化所有制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通过规范上市、改制重组、中外合资和吸引社会投资等增形式,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推动企业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形成,增强企业经营的活力。认真落实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和项政策,营造有利于私营个体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环境,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保持今年以来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

  (七)转变政府职能,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认真总结吸收非典防治工作中政府的强大应变力和社会动员力作用发挥的经验,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和方法,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科学制订对各级的考核目标体系,而不局限于GDP等少数指标。切实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包括环境卫生、城市建设等硬环境,以及行政效率、政府信誉、信息披露机制等软环境的改善。
                   (江苏省统计局)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