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以中小企业为载体 着力解决“三农”难题

   2004-07-20

75

  解决“三农”问题除了要有好的政策外还要有好的载体,最重要的政策就是中央今年的一号文件,而有效载体之一就是全省各地星罗棋布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

  一、中小企业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从青海省情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问题,必须大力推进“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而“三化”中的任何一化其实都与中小企业密不可分。青海99%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因此,工业化进程其实就是中小企业加速发展的过程。2003年,青海的第二产业比重由上年的43.3%提高到47.1%,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中比重最大的产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中小企业向城镇集中,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与小城镇建设互为依托、互相促进,从而大大增强了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去年,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全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人数达60余万人(次)。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也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青海有着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大有可为。因此,要结合这一实际,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较强竞争力的农畜产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使之更多更快地把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出去。

  二、中小企业是当前拓宽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

  实践证明,凡是中小企业多而且发展好的地方,就业压力就小,农民增收就多。发展城镇二、三产业,是当前拓宽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4.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0.5%;发放职工工资9.6亿元。农牧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达到280元,占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5.4%。同时,还使一些城镇待业、下岗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

  三、中小企业是全省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青海兴办中小企业有着成本低、资源多的比较优势。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小企业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青海中小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省有各种类型工业企业2063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0户(大型9户,中小型企业391户),规模以下企业20230户。中小企业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99.96%;2003年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0.23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长13.63%;实现工业增加值61.67亿元,占全省的52.84%,比2001年提高了9.72个百分点;中小型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为17万人,占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的62.36%。青海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冶金、机械、医药、食品、建材、轻工、纺织、服装等行业,已成为工业和全省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对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努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青海应通过“四个平台”建设,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竞争力比较强、特色鲜明的“小巨人”企业。这“四个平台”就是:工业园区、电子网络、融资担保和服务体系。依托园区办工业,就是以四大园区为基础,引导中小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推进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可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工业园区信息缺失的问题,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组建各级担保机构,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小企业是弱势群体,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积极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体系建设、省内外市场开拓等各项社会化服务。同时,青海中小企业要学习浙江发展“专精特新”块状经济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将青海发展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总之,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促进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要繁荣农村必须建设城镇,而发展中小企业是实施“三化”带“三农”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