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出现新变化,宏观调控需及时应对

   2003-05-07

125

  一、当前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若干新变化,反映了国民经济积极向好的趋势,但有的则需要密切关注。
  1.去年末以来,主要价格指数陆续止跌回升,国民经济已走出通货紧缩阴影。
  居民消费价格由降转升。虽然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但降幅在去年4月达到-1.3%的最低点后,月度降幅开始减少,到12月份只下降了0.4%,比4月份提高了0.9个百分点。今年扭转了13个月的下降势头,前三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分别增长了0.4%、0.2%和0.9 %,平均上涨0.5%。零售价格在3月份也上涨了0.2%,结束了20个月的连续下滑势头。
  工业品出厂价格止跌回升。虽然去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2%,但降幅逐月缩小,从去年1月初的下降4.2%逐月减少到11月份的下降0.4%,到12月份转为上升0.5%,比年初提高了4.7个百分点,今年1、2月又分别上涨了2.4%和3.9%。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也从去年1月份的下降4.8%转为11、12月份的上涨0.5%和1.3%。
  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去年煤炭出厂价格上涨13.2%;油价由去年初的急剧下降转为年末的急剧上涨,至12月份,原油价格同比上涨24.4%,汽油和柴油分别上涨26%和17.3%,到今年3月份石油价格同比又上升了50.4%,成品油价格同比上升29.5%;受油价影响,今年一季度不少化工产品价格涨幅达40-60%;钢材价格自去年10月份开始上涨,12月份上涨2.5%,到今年一季度,价格上涨了14%,其中加工用中板上涨35%,达到几年来的最高水平。4月初棉花价格达13600元/吨,比年初上涨22.6%,已大大高于国际价格。
  房地产交易价格涨幅较高。去年全年房地产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3.7%,土地交易价格上涨了6.9%,房屋租赁价格上涨0.8%。其中,第三、四季度的房价仍在高位运行,房地产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 4%和3.5%,东部地区的宁波、南昌、青岛和上海等城市涨幅在10-18%左右;土地交易价格分别上涨了6.3%和7.8%,沈阳、太原、南昌、杭州等城市的涨幅高达25-33%。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也在回升,由去年上半年的零增长转为去年全年的上涨0.2%。其中占固定资产投资额60%以上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价格上涨了1%,水泥、化工材料、木材和人工费的涨幅在0.7%�4.1%之间。今年一季度,投资品价格同比上升了2.7%。
   
  2.不少地区出现拉闸限电,多年未见的能源和运输紧张状况在部分地区开始显现。
  去年发电量增长明显加快,全年共发电1.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11.7%,且呈逐季增高之势,一、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6.5%、11.5%、14.4%和16%。今年一季度,发电量增长仍高达16.02%,预计今年发电量即将达到1.8万亿千瓦时,提前两年达到“十五”规划目标。从国民经济对电力需求的弹性系数来看,也呈不断增高之势,去年发电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达到1.5,而1999-2001年这一比率分别为0.9、1.1和1.2。
  尽管电力供应增长很快,但部分地区仍然出现了用电紧张。去年7、8月份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出现了错峰填谷、计划限电甚至拉闸限电的情况;今年以来,反映电力紧张的有山西、河南、陕西、广东、重庆、四川、河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等14个省(区、市),拉闸限电的省份比去年明显增加。用电紧张激发了一些地区的建设热情,主要发电设备生产企业承接的订货量大幅度上升,哈电、上电和东电等企业订货量增长高达50%以上,主要输变电和电机生产企业订货量增幅也在20%以上。由于任务饱满以及用户要求的交货期缩短,生产企业压力太重,不能按时交货现象增加。
  今年由于电煤涨价幅度过高,致使电煤定货会上供需分歧比较大,60%左右的合同未能签定。据估计,今年夏季9个主要电网将缺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发电用煤增加及煤炭增产,加之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行业的快速增长,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铁路运输紧张的情况。
 
  3.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投资持续升高。
  工业生产达到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去年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0.2%,比1998-2001年分别加快了1.3、1.7、0.3和1.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呈现逐月加快之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自去年4月份以来连续12个月保持在12%以上的高位,今年一季度更是高达17.2%,同比加快了6.3个百分点。而且重工业增长19.2%,比轻工业高5.1个百分点,这也预示着经济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速。
  特别是受房地产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快的影响,去年我国钢材产量高达1.92亿吨,增长了18.9%,而且钢材进口即使在保障措施的控制下,仍高达2400多万吨,增长了46%。也即是说,去年我国钢材消费比2001年增加了3600多万吨。今年一季度,成品钢材产量已达5056万吨,同比增长了16.6%,进口858万吨,增长了74.7%,一季度国内钢材表观消费量增加了1000万吨。去年水泥和平板玻璃产量也分别增长了13.7%和 11.5%,今年一季度又分别增长了11.8%的6.1%,快速增长势头不减。
  尽管去年12月份国有及其它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了1.2%,这主要是由于100亿元国债投资未下达及银行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检查等原因造成的,全年投资增速仍然明显高于前几年。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6.1%,比前三年分别提高了11、5.8和4个百分点。去年投资方面的一个明显亮点是民间投资步伐加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了13.8%,同比加快1.2个百分点,以外资为主的其它经济类型投资近年来持续出现高速增长,达25%以上。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更是高达27.8%,同比提高8.2个百分点,是近年来最高的。而且,钢材、电解铝、汽车等行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开始抬头。
  尽管去年以来投资高速增长反映了我国深化改革带来的自主投资力量的增强,但投资需求一旦超过投资物品的供给,投资品价格必然上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和体制类型为转移的。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上升和钢材等建筑物品生产的超高速增长,预示着投资增长速度有可能正在从绿灯区向黄灯区转变,需要密切监测和关注。
   
  4.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局部过热,如不继续加以正确引导和得力调控,可能危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去年部分地区出现了房地产投资增幅过大、土地供应过量、价格上涨过快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城市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盲目攀比,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如有的贫困县建设了6万平方米的大广场;有的城市不顾市场需求,热衷于建设商业步行街,造成大量商业用房空置。二是一些地区将规划、土地管理权限下放到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区和旅游度假区等,导致土地供应失控和房地产开发无序扩张。据统计,去年1-11月有7个省市房地产投资增幅超过40%;有8个省市新开工面积增幅超过40%;个别省市房地产开发新购土地投资同比增长150%。相当一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0%左右,个别城市甚至接近60%,造成城市经济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三是一些地区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商品房售价连续几年大幅上涨,再加上“炒楼花”、“炒认购号”等投机行为的误导,导致不同程度的“过热”。四是一些城市住房供求结构失衡,空置量增加。有的城市片面强调以地生财,减少甚至取消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追求大户型、高层和高档等高利润项目,造成这些项目严重积压。个别地区还背离国情建“豪宅”,单栋住宅占地几十亩、几百亩,单栋住宅标价上千万元、甚至近亿元。上述情况显示,当前我国房地产建设确实出现了局部过热和结构性问题,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不过,自银行部门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对2001年6月以后的房地产信贷业务加强检查后,去年11、12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从10月份前的30%以上,先后回落到16.1%和1.4%,全年房地产投资增幅也由上半年的33%回落到21.9%。但今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增幅仍高达34.9%,比去年全年高13个百分点。
  综合上述情况,既要看到随着城镇化加速、城镇居民住房需求增加、住房市场化及二级市场的发展,我国房地产投资在较长的时间内仍会保持较快增长的实际情况。又要充分吸取我国90年代初,以及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地房地产泡沫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教训,时刻注意因势利导,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防止房地产市场整体出现泡沫。
   
  5.货币供应量、进口等其它经济指标明显高于往年。
  去年货币供应量逐月加快,年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都比上年末增长16.8%,分别比年初提高了7.3和3.7个百分点,为近几年的较高水平;今年一季度货币供应量进一步增大,3月末M1、M2分别增长了20.1%和18.5%,同比增速分别提高了10和4.1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在去年增加18000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8082亿元,接近去年上半年的新增贷款量。
  进口增势迅猛,在去年增长21.2%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口增幅高达52.4%,出现贸易逆差10.3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逆差52亿美元,这是自1996年以来我国首次出现季度贸易逆差。进口猛涨、出现逆差意味着国内供给已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的高速增长,需较多的国外资源来实现供求平衡。
 
  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2002年和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出现的新变化表明:
  1.去年底我国开始摆脱通货紧缩阴影,今年将继续巩固这一良好势头。
  自2001年下半年零售物价指数出现下降以来,各项价格指数先后出现下滑,并持续了一年以上,国民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隐忧。2002年由于各项价格指数降幅大大缩小,特别是上年末一些重要产品价格开始上涨,今年一季度涨势更加明显,这表明我国经济已于去年底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这是继续实施科学的宏观政策、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去年来所采取的各项经济工作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只要我们坚持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方针,并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倾向性苗头特别是非典型肺炎对国民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密切关注、科学分析基础上,及时加强调控,这一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就会继续得到保持和巩固。
   
  2.既要保护国民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又要对逐渐显现的局部“过热”苗头适时、适度地微调,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切实防止经济运行出现大的反复。
  当前的物价上升、电力趋紧、生产加快、投资较高、房地产局部过热、进口猛增等现象,某种程度上都似乎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先兆。我国GDP去年增长高达8%,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更是高达9.9%,为1997年以来的首季最高增幅。今年又是政府换届之年,经济生活的“政治周期”可能将继续推动地方争上项目、盲目投资,如果不适时予以引导并进行灵活的微调,今年下半年不排除出现累积为某种程度过热的可能。
  我们既要看到企业活力增强、自主增长机制的显现、新的产业群的形成,确实都对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尤其是会产生新的需求,改善供给能力,但目前更应看到上述积极变化并不会改变总需求一旦超过总供给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和经济过热这一基本经济规律。换言之,上述积极变化会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边界,但一旦经济增长持续超过这个边界,国民经济中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某种程度的“过热”就会出现,这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三、适度、灵活调控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
  1.及早考虑适当和逐步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是实行以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为标志性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第六个年头,将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今年按1400亿元计)。假如今后几年没有意想不到的大的外部冲击,国民经济能自主平稳增长,以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似应逐步调整。假若每年减少国债发行300亿元,仍还需要4年即到2008年才能停止发行长期国债。连续10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来扩张经济,使短期的经济扩张政策趋于长期化,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根据目前经济发展很快的实际,开始考虑适当降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加强财政风险防范,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在我国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有所增强、民间投资增长加快、消费出现新的热点的情况下,2003年适度、灵活地减弱积极财政政策力度,也是可行的。据前几年的经验数据测算,发行1500亿国债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左右,减少300亿国债发行最多使经济增长减慢0.3个百分点。假若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能保持去年的增速,国民经济仍可保持7.5%左右的较高增长速度。
  而且,这种逐步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的调整,只是灵活微调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和方式,并不意味着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可以在其它方面继续加强,如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以鼓励消费,增加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成本支出,促进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实施增值税转型以鼓励企业自主投资等。 
   
  2.适时提高住房贷款利率。
  去年8月出台《关于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个别地方的房地产过热还没有消除。建议适当提高住房贷款利率,对于投资增幅过大、土地供应过量、价格上涨过快、商品房空置率较高、市场风险较大的城市或地区,金融部门更要严格控制对房地产项目的贷款。同时,中央银行要继续通过国债市场,适度调控货币供应量。
   
  3.对一些浮夸类投资从紧控制。
  针对部分城市搞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搞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区和旅游度假区,背离国情建“豪宅”,不顾实际开发大户型、高档公寓等现象,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制止。包括采取组织、行政手段减少“大干快上”的思想动机;加强对征地的控制和减少房地产征地;提高高档房地产项目的土地成本;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减少对不合实际的房地产项目的货款支持等等。 
                           据《中国石油商务网》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