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刚进扩张期 消费需求考验持续性

   2003-05-15

94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工业、投资、货币供应、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最高记录,其中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23562亿元,同比增长9.9%,比去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比去年4季度加快0.9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高增长?我们认为,一方面,一季度经济增长如此大幅提升受到一些不可比因素的影响,今后几个季度经济增长将回落到9%以下。另一方面,当前经济较快增长是多年结构调整成效的显现,我国经济已具备持续较快增长的能力,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8%左右的较快增长。
 
  经济刚刚进入扩张阶段,总体上不存在经济过热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9.9%,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比今年预定增长目标高近3个百分点,对一季度的增长目前社会上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目前经济增长太快、已经出现新的过热,需要踩刹车进行调整;第二种认为目前经济虽增长较快,但仍在可以接受的范围,而且促使经济高增长有不可比因素,随着不可比因素消失经济增长将有所回落;第三种观点认为,国家应加大政策刺激力度,促使经济继续加快增长。我们同意第二种看法。仔细分析近期经济走势,就会发现经济并没有过热,而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接近10%的高增长只是暂时的,不会长期保持。
 
  首先,当前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效益、质量相统一,不存在过度增长的问题。
 
  按照有关专家的测算,2001--2010年我国GDP的潜在增长率在应在8.5%到9%,但实际上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7.3%,2002年增长8%,经济实际增长与潜在增长有较大的差距,2003年一季度GDP增长9.9%,也只是略高于潜在增长率,回升到合理增长区间。一季度的经济发展数字,结构、速度和效益是统一的。在经济增速处在9.9%这样的高位的同时,我们的财政收入增长了36.7%。财政收支相抵,盈余大概是1300多亿。企业效益也是迅速的增长,一季度整个企业的效益盈亏相抵之后,利润增长达到1.2倍。经济高增长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增长8.4%,农村居民收入增长7.5%。速度与结构、效益、质量相统一的情况下,经济增长越快越好。
 
  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从启动期到平稳增长期再发展到过快增长期,需要较长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我国经济发展看,2002年上半年我们还为经济增长缓慢而担忧,国家设法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2002年3季度经济增长有所加快,有专家预计经济增长可能会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但当时支持者并不多;直到2002年4季度才有更多的人认可经济增长摆脱低迷,增长加快。2003年一季度经济较快增长仅是去年转折性增长的一个延续和巩固确认,新一轮增长周期的核心阶段还没有来临,促使经济快速和健康增长的因素还没有真正释放出来,当前的政策重心是保护经济增长中的合理成份,努力延长经济扩张期。
 
  其次,随着去年经济增长基数逐渐抬高,经济增速将有所减慢。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一路走高,四个季度GDP分别增长7.6%、7.8%、7.9%和8%,经济增长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一季度增长最慢,去年一季度经济增长较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今年一季度经济较快增长。但是,随着去年增长基数逐渐提高,今年经济将由高增长趋于适中增长,目前国民经济9.9%高增长的局面不会持续太长时间,预计全年增长保持在8%左右,经济增长处于较为适宜的区间。
 
  最后,未来一段时期存在导致经济回落的不确定因素。
 
  一是非典型肺炎的影响。非典型肺炎问题虽然是暂时的和局部的,但如果疫情迟迟得不到解决,将对中国的旅游业、航空业、零售业及饮食业产生严重不利影响。据有关部门统计,与我国有旅游关系的15个国家中有12个国家暂时不办理到中国旅游签证;广交会参会外商和国家有所减少,我国目前已取消多个国际会议和交流;为避免到公共场所被传染,人们尽量减少购物和各种消费,"守巢现象"将导致今年二季度居民消费增长明显下降。上述种种均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预计非典型肺炎将对GDP有0.1--0.5个百分点的影响。
 
  周边国家由于非典型肺炎造成经济不景气,也会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国盖洛普调查公司的报告认为,现在正肆虐东亚及世界很多国家的非典型肺炎(SARS)危机,将本已低迷的世界经济进一步推入谷底。据新加坡的调查,有98%的被访者认为,SARS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而有22%被访者认为,SARS危机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事实上,预测结果已经完全表明,该国当年的经济增长将比原先估计减少0.5到1个百分点。
 
  二是美伊战争的影响。从目前看,美伊战争已基本结束,战争的结果将只对美国经济有利,对其他国家和世界经济的作用总体上是负面的。战争使美国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为了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将为所欲为地操纵世界石油,世界经济格局可能发生新的变化,中国快速稳定发展的经济将受到冲击:境外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是否会持续上升,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可能减弱,石油价格冲高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油价上升引发下游产业生产成本提升的连环效应已有所显现,有可能继续加剧。
 
  六大因素决定我国经济具备持续较快增长的能力
 
  虽然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9.9%只是暂时的,今后几个季度将回落到9%以下的增长,但是1个百分点的波动并不能改变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的判断,经济较快增长的趋势已确立,不容置疑。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不是人为因素促成的经济过热,而是1998年以来我国果断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调整企业结构和机制、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引导作用并积极扩大投资和消费双重需求的滞后效应,是经过阵痛之后厚积薄发的体现,是经济内在自主增长机制形成的体现。日本和亚洲其他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曾经历过持续高增长时期,我国也不例外。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具备持续较快增长的能力。 
 
  1.一批高增长产业群支持我国经济较快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业增长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支持下,以住宅、汽车、电子通讯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为代表的一批高增长产业群已然形成,成为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最强有力的支撑。90年代中期以后,不管是国家发展规划部门还是企业投资者,都在苦苦寻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汽车业、房地产业等多个产业都曾被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支柱产业,但是由于住房国家管、城市基础设施差以及居民收入水平低等因素的限制,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有效市场需求的支持,这些支柱产业并未迅速发展,工业经济在轻工、家电业高增长之后出现了高增长产业缺位的现象,国民经济增长也随之减慢。1998年以后我国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国债投资向基础建设倾斜、几度提高居民收入,可以说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培育、扩展了市场需求,住宅、汽车、电子通讯业等高增长产业群应运而生,工业领域的高增长行业与低增长行业打破了低迷均衡增长的局面,走势出现显著分化,汽车、建材、钢铁、电子工业和机械行业的景气快速提升,均达到了近年来的各行业增长景气的最高水平,增长速度明显提高,对工业经济的贡献达到55%以上。在市场需求引导下,我国成功地实现了高增长产业缺口的转换,国民经济也步入快速运行通道。
 
  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343亿元,增长17.2%,同比增长加快6.3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的最快增长。数据表明,这批高增长产业群直接带动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一季度,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对生产增长拉动作用最大的前6个行业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纺织工业。这6个行业合计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1%,拉动工业增长9.4个百分点。从上述行业的主要产品生产看,汽车仍然是当前工业生产增长中最突出的"亮点",一季度汽车产量105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54%,其中轿车生产39.9万辆,同比增长1.2倍。钢和成品钢材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8.1%和16.6%。光通信设备、移动电话机、电子计算机、微机、显示器等电子通信产品生产增长都在40%以上。一季度房地产业投资和销售也保持了高速增长。以工业经济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较大比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已形成高增长产业群→工业生产加速→国民经济加快的良性循环。
 
  2、连续5年的国债投资为经济发展增加了供给保障能力和创造了需求
 
  从1998年至2002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带动了银行信贷和其他资金形成3.28万亿元投资规模,今年我国仍发行了1400亿建设国债,国债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贷款、支持西部大开发等等,用途明确的国债投资对于改善供给、创造需求起到积极作用,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改善供给方面来看,每年的国债投资都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或用贴息贷款方式或直接划拨,这对于提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起到积极作用。1--3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8%,更新改造投资增长高达36.7%,分别比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增长高8.7和1.8个百分点。企业技术改造热情提高、技改投资大幅增长促使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国,工业生产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从增加消费需求方面看,我国国债投资大多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于公路、铁路和市政建设,这就使目前高速增长的汽车消费、商品房消费和城市水电汽消费快速增长由梦想变为现实。国债投资在农村主要用于道路建设、用于电网改造和通讯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机械农具和家用电器用量的增加,2002年在农民消费结构中家用电器消费支出提高比重最大。我国国债投资的另一重点是支持西部大开发,在国家投资支持下,西部经济从方方面面焕发出活力,生产性投资需求大幅增长,居民消费需求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扩大,经济快速增长,2002年西部经济增长已快于中部地区。由于西部经济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有较大的互补性和承接性,因而西部经济良好发展使全国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倍增,这也是国债投资为全国经济发展创造的最大需求。
 
  从增加投资需求来看,国债投资项目的建设不仅拉动了直接用于工程建设的建材设备需求,其拉动的需求产业链比预想的更长。例如,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建成拉动了民间客货运输车辆的更新换代,农村电网改造拉动了农民对小型农机具的投资,城市公共设施和道路建设拉动了全社会房地产投资,港口、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商扩大对中国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大大增强。
 
  3、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是经济加快增长的前奏
 
  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每次经济高增长都伴随着物价大幅提升,物价增长基本和经济发展是同步的,虽然这种相关性在当前国情下有些变异,但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的一致性变动轨迹依然可循。2002年经济增长逐季攀高,与工业生产资料价格降幅急剧缩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由负转正、居民消费物价跌幅趋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今年一季度我国各类物价水平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1--3月居民消费物价结束了长达14个月负增长,上涨0.5%。一季度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6%,扭转了近两年来持续下降的局面。物价回升意味着经济景气增强、需求增大,而需求增长促进经济加快增长。
 
  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物价上涨0.5%,涨幅不大,但已实现由负到正的根本性转变,这是经济加快增长的重要标志之一。受需求限制,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可能大幅上涨,全年能够保持1--2%的增长,足以支持经济的较快增长。
 
  生产资料价格是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它的上涨将直接带动企业景气回升、投资意愿增强,进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目前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上涨,除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影响外,重要原因是经济增长加快,需求增大,资源供应紧张。2002年全国天然橡胶存在的10万吨供需缺口,到2003年缺口进一步扩大。2002年一些钢材品种如部分冷、热轧钢板供应紧张,有些家电企业生产受到影响,今年钢材需求仍很旺盛,价格也继续走高。价格上升也促进了销售的增长。据最新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已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2.5%,销售规模和增长速度均为近年最高水平。按目前的趋势来看,全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可望达到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有望比上年增长近20%。生产资料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是近年经济发展中不曾有的,是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的必然反映,也是经济加快发展的信号。
   
  4、高进快出的贸易格局为中国经济加快发展拓展了国际空间
  1985年、1987年等国民经济高增长年份是以进口高速增长为代价的,出口增长微乎其微,那时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基本是隔绝的,经济增长的外在依存度很低,单一的国内需求不足以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今天我国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加入WTO更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高进快出的贸易格局逐渐形成,中国经济置身于世界经济之林,也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外贸进口和出口双双较快增长是目前对外贸易的重要特点。去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22.3%,进口增长21.2%。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增长继续加速,一季度进口和出口分别增长52.4%和33.5%,双双呈现高速增长,高进快出的贸易格局已基本形成。进口使我国经济短缺物资设备得以补充,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出口则使需求领域拓宽,使更多的生产能力创造价值,既增强了国力、竞争力,又支持了经济高增长,可以说高进快出的贸易格局是中国经济持续加快发展所必备的条件。
 
  今年一季度由于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18.9个百分点,因而出现了10.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对此有人认为以往贸易都是顺差,贸易逆差将使出口需求对经济拉动力减弱,拉低全年经济增长,其实并不然。我们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一直是世界上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但它的经济发展却充满活力,成为全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国经济之所以强大在于它注重流动的、不断增值的财富,而不是拘泥于眼前国际收支表上的盈亏,高进高出正是美国经济成功所在。中国经济区域性差异较大、技术水平落差较大,在发展初期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不强,但随着国民经济向高水平发展,在需求和供应方面都离不开国际市场的支持。进出口增长快慢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而不是一味追求顺差有多少。进入2003年,随着中国进口关税的减让,石油、钢铁、化工、棉花等大宗原辅材料进口将进一步增长,另外与巨额外资进入增长同步的是,机械设备的进口也将大量增加,考虑这些因素之后,今年中国的进口增速加快在情理之中,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离不开进口的适度增长。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走向成熟,在今后,中国长期保持巨额外贸顺差的局面有可能终结,将出现顺差逆差互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新局面。
   
  5、企业景气指数不断提高、民间投资日趋活跃是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
   
  企业景气状况好坏、生产投资热情高低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与前几年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景气状况不断上升、民间投资热情不断高涨,这是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
 
  国家统计局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创新高,各类企业景气状况均大幅提升。一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31.2,比去年4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0.2和11.6点。企业景气指数已连续5个季度保持平稳上升势头,并创下近年新高,表明企业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继续改善。分所有制看,不仅国有企业景气稳步提升,而且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景气指数均大幅改善,工业生产景气呈现整体联动、稳步上涨的局面。
 
  调查表明,主要分类景气指数也普遍向好,企业对未来的产销预期看好,主要表现为:(1)企业生产好于上年同期。企业生产景气指数为112.8,比上年同期提高8.2点,为近年同期的最好水平。其中工业生产景气指数为115.6,比上年同期提高9.5点,且70%以上企业的生产量比上季度增加或持平;(2)产品销售景气继续提高。工业产成品销售景气指数为115.3,比上年同期提高15.3点,其提高幅度为近年同期之最;(3)产品订货景气明显上升。工业产品订货景气指数为121.3,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23.2和30.3点,提高幅度十分明显。(4)企业库存明显下降。工业产成品库存景气指数为125.0,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25.7和22.2点,且近90%企业认为产成品库存处于正常水平。预计今年二季度,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继续向好,企业景气指数将达到133左右,生产、销售和盈利水平也将随之上升。
 
  在国债投资示范效应以及居民消费热点持续增长等因素带动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民间投资日趋活跃,2002年集体和个人投资分别增长11.8%和15.7%,分别比2001年提高3.7和3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民间投资增速也明显加快。一季度集体、个体固定资产投资1676亿元,增长18.7%,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11.8个百分点,加快幅度比全社会投资高3.6个百分点,比国有及其他投资高6.3个百分点,是各类投资中增速提高最大的投资。1--3月各省民间投资增长均较快,其中上海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热情继续加大,1--3月完成118.51亿元,同比增长34.1%,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8.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具有预热慢、持续时间长的增长特点,一旦民间投资启动新的经济增长周期也会延续较长时间。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各地加快经济增长拟定明确目标
 
  按照16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若不考虑价格因素粗略计算,2000--2020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要达到7.6%以上才可实现这一目标,而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GDP则要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为全面实现小康,各省制定了分步进行的发展规划。贵州是全国人均GDP水平最低的省,为全面建设小康,省里提出2005年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小康,2007年大多数城乡居民过上小康生活。海南省计划2005年,努力实现"十五"计划目标,人均GDP达到10000元,经济结构趋于合理;2010年,GDP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GDP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到2020年,全省GDP比2001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
 
  目前各地从省、市、自治区到市、县乃至乡镇都制定了各自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制定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各省、市、自治区未来5年GDP的年均增速基本都确定在9%至12%之间,到市、县、区一级GDP的增速指标又有所提高。虽然有些增长速度未必能实现,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实刺激了各省经济加快发展。今年一季度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为8年来最高增长,北京市首季GDP增长12.7%,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长,上海一季度GDP增长11.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加快增长重要动因。
 
  最终消费需求不足将影响经济扩张期的延续消
 
  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要实现经济健康增长必须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但是从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看,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不尽如人意,与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相比较,消费需求增长略显缓慢。今年1--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2%,虽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比1月份下降0.8个百分点,比GDP增长低0.9个百分点,比投资增长低18.6个百分点,比出口增长低24.3个百分点,可以说消费需求没有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拿信心指数来说,今年一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创历史新高,而前3个月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则呈现下降走势。1月份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7.7点,2月份为97.8点,3月份为97.6点。虽然经过多年的培育,我国消费需求有所增长,但与快速增长的经济并不相适应,消费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消费需求不足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增长。目前我国经济由投资到消费的畅通传导机制没有形成,其局面是在国家投资带动和引导下,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和生产积极性增强,投资需求膨胀得很快,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重工业迅速增长,居民收入也有所增长,但收入增加并没有传导给扩大消费,而是转向增加银行储蓄。生产产出没有进入最终消费,沉淀下来,居民收入没有用于购买,也沉淀下来,经济增长链条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久而久之,生产的高增长就会塌方。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消费不足的问题,采取各种手段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
 
  消费不足最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有钱不敢消费;而农民是收入水平太低,没钱消费。
  
  虽然目前城市居民消费热点不断,但汽车、住房等高价值消费基本局限于大城市的高收入群体,大量的中低收入阶层消费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因为大多数城市居民即期消费仍被子女教育、医疗改革、就业和养老等因素所制约,为了应付未来支出,即使在利率很低的情况下,人们仍把大部分节余收入用于储蓄。截止今年3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达9.5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幅比上年末提高2.3个百分点,如果加上居民个人的外币存款,居民储蓄已10万亿。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充分表明居民消费意愿不强。要扩大城市居民消费一方面要继续增加居民收入,今年1--3月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5元,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8.4%,增速比去年大幅降低。为提高居民收入,原定给公务员增加工资应尽快予以落实,扩大就业的政策也要落到实处。此外,更为迫切的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保制度,淡化和解决压在城市居民头上的未来消费压力。
 
  我国消费不足最主要的是广大农民消费不足,城乡消费差距较大,制约了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进入2003年城乡消费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今年一季度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7228亿元,增长10.4%,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3880亿元,增长7.1%,城乡消费增长差距由去年的3.1个百分点扩大为3.6个百分点。当前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采取全面铺开农村税费改革、减免农业土特产税、增加国债中投向农业的比重等方式,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经济,效果是有的,但进程缓慢。个人认为,要扩大农民消费,必须从根本上弱化城乡区化,以城市为主体,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本地区经济。
 
  宏观政策的核心应是减少行政干预、用市场手段调控经济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有了较大调整,先是减弱国债投资的力度,加强货币金融对经济的调控力度并成立银监会,今年前3个月国家又陆续取消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这些措施充分说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正在由行政手段向市场手段转变。对于目前人们担心较多的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房地产投资热、汽车热和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等等问题的解决,国家应该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通过税收调节、通过利率高低等市场经济手段引导行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采取减少行政直接干预的措施。
 
  调用市场手段间接调控的另一原因是,目前我国汽车、房地产等产业的高增长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缺乏需求的低水平、无效益的重复建设,而是具有坚实的需求基础,对于这样的产业应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措施,促其大力发展,不能因噎废食。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契机,我国工业经济的一些领域产品和产业链之间已形成良性互动,日益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支持着汽车工业、房地产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它们不仅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将是新世纪引领中国经济腾飞的龙头产业。对于汽车业、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国家应该出台有效政策引导和约束其规范化发展,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营造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环境,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调控,使生产和需求达成新的平衡,而不是采取行政性手段压制其发展。我国电子通讯产品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正是由于前几年国家大力支持电子通讯业的跨国合作引资、引进技术,并及时出台发展规划政策,给其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才有电子通讯业的蓬勃发展,也正是由于电子通讯业高速发展才使中国经济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应总结成功的经验,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为防止房地产业过热,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规范化管理措施,这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政策沿袭了过去"一刀切"的手法。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过热是局部的,拿别墅来说,有的地方的确呈膨胀势头,有的地方可能还没有起步,但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停止别墅用地供应"的紧急通知,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做法遏制了正常的需求发展。当前房地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截然不同,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应实行软着陆。简单的行政手段一刀切,可能引起市场的大起大落。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也存在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汽车生产已过热,要通过国家干预予以控制。其实汽车是否过热要由市场说话,如果汽车生产企业能通过价格浮动、新产品开发消化自身生产能力,并实现赢利,那么国家就没有干涉的必要。企业选择生产,市场选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些企业难免要付出代价,但只有在市场规律引导下发展起来的经济才有稳固基础,这是任何人为因素都无法取代的。我国汽车工业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甚至可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汽车出口制造基地。当前汽车工业、房地产业要成为以点带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领头行业必须要以相当快的速度发展,生产投资达到一定的规模、行业技术向国际水平靠近都建立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发展是硬道理,有越来越多这样快速发展的行业,中国经济才有希望,因而对于正常的、合理的发展国家必须予以支持。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预测部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