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

   2003-07-02

128

  从贸易的自由度角度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层次要低于自由贸易区。此次香港与内地签定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只是双方最终实行自由贸易的第一步,或者说前者是实现自由贸易的初级阶段。
 
  那么,未来的自由贸易区应包括哪些区域?如何规划?分哪些步骤进行?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的文章给出了自己的思路和看法。
 
  将“外需”“内需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安全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21世纪上半叶,则更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分析众多国家的贸易与投资流向、地理分布,我们会认识到,贸易与投资的相对集中是一国在一定时期由历史和贸易政策的产物。无论是经贸大国,还是小国,区位及地理因素在贸易及产业定位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而外需必然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所以,在关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把“外需”某种程度地“内需化”,即把过去存在的不确定的、动态变化较大的外部市场,通过彼此间的体制安排,将其变成扩大的内部市场,通过彼此间的体制安排,使其变成扩大的内部市场,则可大大减少市场交易的风险和障碍,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例如,多年来,我国的贸易与投资主要集中在港澳台、东亚、东南亚、美加及欧盟,仅靠现行的体制安排,不足以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不仅如此,双边经贸摩擦不断增多,仅通过我们单方面的开放是被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我们应换一个思路,积极主动的出击,建立紧密经贸关系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此推动外部市场的“内部化”,减少不确定性和摩擦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选择。例如,在汽车行业,日本、欧盟为适应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挑战,积极扩大对墨西哥的汽车业投资,墨西哥的汽车行业也广泛地吸引外来投资,可是毕竟墨西哥国内市场,甚至美加市场也是有限的,已处于饱和状态,迫使其要与欧盟、南方共同市场、韩国等谈判自由贸易协议,以便为迅速扩大的汽车行业寻找稳定的市场需求,而建立自由贸易区则将过去的狭小市场扩大化,并延伸至其他洲,这正是墨西哥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基础。
 
  区域层次一体化 是一种选择
 
  良好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是经济现代化必要的外部环境。世纪交替之际,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双边关系及多边经贸关系发展中均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动态变化的政治关系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可能产生不稳定的外部环境,单纯依靠双边、多边的力量都显得不够,需要通过一定数量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以此巩固政治与外交关系,减少冲突摩擦,缓和与周边及重要贸易大国紧张的关系,所以,多增加一个区域层次的对话与合作平台,增加更多的选择,无疑是对我们有益的。
 
  在全球化时代,一国的经济现代化过程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其国际化进程和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自然而然地需要与众多国家和地区发生多种形式的联系,灵活多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便是这种合作中的一种现实选择。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现实安排的局限
 
  一是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双边、区域及多边并重,协调发展的经济安全战略。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相对较短,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处在不断提高之中,经济国际化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对经济安全战略的考虑更多是从被动、防御的理念出发,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出击,较少从全球视野出发,制定中长期,甚至包括年度工作方案的双边、区域、多边并重的经济安全战略。
 
  二是现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或合作机制理论上的作用大于现实的实际经济利益。
 
  第一,客观地说,由于人们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改变,现行的区域合作安排更多的是起到了理论与观念上的变革,但实际利益难以评估。尤其是来自相关贸易伙伴在区域内的对等减让的利益几乎不存在,单边、自主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近10年来我国经贸政策的基调,在区域内的对策与互惠安排仅见于《曼谷协定》。
 
  第二,东盟与中国“10+1”自由贸易区仍处于谈判之中,乐观的估计也要在2005年才开始实施,是否能在2010年实现自由贸易,笔者持谨慎态度,如果没有贸易、投资自由化范围的突破,则难以形成较大的经贸利益。
 
  第三,亚太经合组织随着成员的增多,体制的局限越发暴露无遗,成员间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实施无强有力的约束力,也未有对某方的回报,可想而知,自我约束的单边自由化是相当脆弱的,随着国际及国内环境的变化,便立即会随之重复。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APEC中的大多数成员均调整了其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所以除非有体制合作方面的巨大突破,APEC仅仅是个论坛,而不是一个“一体化组织”,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我们不能对它有太高期望。
 
  第四,其他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离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仍较远,更需各方共同努力,寻求新的突破。
 
  第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合作对象的选择、整合方案等方面尚有更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目前是探讨这些问题的最佳时机。一方面,中国已加入WTO,具有了在多边发挥积极影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的经贸实力不断增强,在全球及地区性经贸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也应该提出完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想。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想
 
  顺应历史潮流 建立中华自贸区
 
  分析未来5-12年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笔者认为:在欧洲,以欧盟为核心的大欧洲经济一体化将达到一个新境界,欧盟将变成拥有至少30个成员、占全球GDP40%、占全球贸易50%的最大经济体;在美洲,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核心,将发展成为有至少15个国家参加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在非洲,以南部非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为基础的一体化安排将会进一步实施;在南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将会加快建立与实现自由贸易区方案;在东亚,日本、韩国都将更积极地参与签署若干个自由贸易协议,建立自由贸易区。
 
  作为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无论是从全球战略还是地区战略的角度,中国都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的三个单独关税区,又是互为重要的贸易与投资伙伴。两岸四方建立自由贸易区即“中华自由贸易区”是两岸四地经济繁荣与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也是新世纪“一国两制”的新发展。
 
  两岸四地已成事实上的一体化
 
  事实上,两岸四地的经济一体化格局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港澳台是大陆最重要的贸易伙伴。90年代中后期以来,港澳台始终是内地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内地与港澳台的货物与服务贸易额占内地对外贸易额的第一位。以2002年为例,在货物贸易方面,内地与港、台、澳的进出口总额为1152亿美元,占内地对外贸易额的18.6%,超过内地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贸易。
 
  其次,大陆是香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据,2002年,香港对内地的出口为6132.44亿港元,在12年中翻了两番。香港对内地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24.8%增加到2002年的39.3%。
 
  第三,大陆日益成为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根据中国海关统计资料,2002年,内地自台湾进口达380.6亿美元,占总进口的12.9%,仅次于日本、欧盟,并与欧盟的13.1%十分接近。
 
  第四,大陆和台湾是香港重要的转口贸易伙伴。2002年,香港转口货物为14296亿港元,其中内地占60.4%,台湾占16.6%。另外,港澳台与内地区域内贸易比重较高、易产生贸易创造效应。两岸四地总贸易额从1997年的9595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1355亿美元。两岸四地区域内贸易占四地贸易比重在1997-2001年间平均达40.14%,其中总进口平均为41.6%,总出口为40.7%。如此高的区域内贸易比重却没有区域贸易协议的制度安排,这在贸易发展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一般来说,只有区域贸易成员间的贸易才能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如欧盟经过近50年的努力,其区域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除此之外,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域内贸易已经超过45%,也就是说,在事实上,两岸四地的贸易一体化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我们需共同承认这种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顺乎民意,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辅之以必要的制度安排,以促进两岸四地共同的经济与贸易繁荣。
 
  港澳台投资占内地“外资”经济的半壁江山
 
  除了贸易外,两岸四地的投资联系也很紧密。为了积极鼓励港澳台投资者来内地投资,内地一律将其视为“外资”对待,以给予其较优惠的待遇,使其对内地投资不断增加。2001年,港澳和台湾对内地协议投资分别为224.6亿美元和72.7亿美元,占内地协议外资总额的比重仍分别达到31.6%和10.2%,共占41.8%。如果计算累计投资额则港澳台占内地协议外资总额仍在40%以上。
 
  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2001年,港澳和台湾对内地实际投资分别为182.9亿美元和33.7亿美元,占内地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为37.5%和6.9%,共44.4%,累计投资则达到45%以上。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港澳台是内地最重要的境外资金来源,对内地经济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形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港澳台投资便没有今日中国的外资经济。
 
  两岸四方经济融合呼唤高层次的制度安排
 
  如前面所分析的,两岸四方的经济联系、要素流动日益密切,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日益深层次的经济融合并没有产生两岸四方间重大的协定和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而且两岸之间的经贸关系一直是在台湾当局各种政策限制和阻力下实现的。
 
  换言之,如无政治障碍,两岸四方现实的经济一体化将会发展到更高层次。尤其是对内地和台湾来说,其一体化的特点在于它是绕过政治障碍“自然”形成的。其隐含的意义之一就是,当政治壁垒拆除工作迈出一小步,由于经济关联的相互作用而引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迈出一大步。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得出,两岸四方经济一体化是两岸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受经济利益所驱动的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是随着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和格局的变动,两岸四方自发形成的经济融合正在呼唤两岸高层次的制度安排,以为其持续深化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对两岸四方都是挑战和压力,两岸四方应意识到强化业已形成的利益共同体的紧迫性。
 
  因而,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两岸四方经济一体化,制定适当的制度安排,是两岸四方最现实的选择。 
                          据《粤港信息日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