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和北京特华财经研究所最近完成的《首都金融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非常明确地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首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北京为什么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一般都拥有至少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而这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一般都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一旦形成,将发挥其巨大的资本集聚和辐射功能,通过资金融通、资本运作来实现资源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并且,金融作为一种相对独立于其他产业的战略资源,持续带来金融中心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投资的繁荣,形成产业的扩张和交易的集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政府财政收入。
目前我国内地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哪怕是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因此,中国不断上升的经济实力正呼唤与其相应的金融地位。同时,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必然导致全球金融格局的调整,也为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机遇。
该报告课题组认为,北京作为首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经济中心。凭借其拥有的畅通便利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通讯系统,及时地汇集、传递着丰富的经济和金融信息资讯,既为本地区的经济和金融活动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同时也为国家间经济交往提供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同时,由于北京所特有的国际交往中心的地位,拥有全国一流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语言环境,在多方面、多层次的国际交往中,比其他城市更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把北京建设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已成为首都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该课题组认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一是有利于北京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二是有利于中国金融业与国际迅速接轨。21世纪世界政治舞台的角逐将取决于各国在全球范围经济竞争的结果,而经济竞争的关键是金融竞争,金融竞争则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金融中心的一致共识。因此,将北京发展成为国际的金融中心,不仅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该报告认为,通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北京具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根据权威专家论断:一地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条件有:(1)天然赋予的条件;如优越的地理位置、广阔的服务腹地、合适的时区等等;(2)稳定而健全的环境;(3)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4)金融中心所在地或周边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所带来的良好的投资机会和旺盛的资金需求等等。
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北京市面积有16800多平方公里,处于东北亚和东南亚的结合部,向东俯视太平洋,是环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结点。向西依托广阔的祖国腹地,位于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并与京津唐和京津保一起构成了全球最大的首都经济圈(即大北京地区)之一,地理位置优越。
北京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优良、经济发展迅速。“九五”期间,全市经济年均递增10%,国内生产总值累计超过10000亿元,比“八五”时期增加1.2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00美元,比“八五”末期增长61%,特别是金融保险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2年,金融业产值达485亿元,占GDP的15.5%,增长速度居全国首位。
北京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九五”期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北京金融业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包括:健全的金融组织体系、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
货币市场比较发达,银行业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领域得到迅速拓展。银行业务从传统的存、贷、汇等单一领域发展到存、贷、汇、票据承兑及贴现、回购、大额可转让存单、国债交易以及资产托管等领域。截至2002年底,北京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5392.7亿元,同比增长25.84%;贷款余额9230.8亿元,同比增长22.97%。增幅位居全国前列。
北京债券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市场规模居全国首位。尤其是北京的场外债券市场发展尤为突出,截至2002年底,国家在北京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达到2.8万亿元;2002年财政部在北京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2786亿元,在两个市场跨市场发行340亿元;200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结算量为10万亿。如此庞大的债券市场规模,使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债券发行中心。
2002年北京保险市场发展速度全国第一。北京保险市场在“九五”期间按照《保险法》产险和寿险分业经营的要求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并组建了一批新的保险公司。人保、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和华泰财险均将总部设于北京。太平洋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等其他保险公司在京业务也不断扩大。截至2002年底,在京各保险公司和分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32.99亿元,占全国总量的7.6%,比去年上升0.9个百分点,同比增长65.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是全国增长最快的地区。
证券业发展也十分迅猛。截至2002年,北京地区境内(注册地在北京)上市公司共有67家,其中市属上市公司29家,中央在京企业上市公司38家。同时,北京还是全国拥有证券经营机构最多的地区之一,不仅有地方性证券公司,而且几乎所有全国性证券公司都设有北京总部、研发中心、分公司以及若干证券营业部。
巨大的投资空间和旺盛的资金需求。该报告认为,金融中心所在地或周边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所带来的良好的投资机会和旺盛的资金需求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条件之一,北京在这方面优势也十分明显。由于中关村科技园开发建设和2008年奥运会以及众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使北京的投资空间远高于其他地区,为北京在基础设施、城市竞争力和迈向国际化方面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仅2008年的奥运会一项,就有大量的投资机会和旺盛的资金需求。北京承诺在未来6年对2008年奥运会进行的投资总额已经从2001年的1300亿增长到2002年的3200亿。这一巨额投资,除中央财政支持外,北京市的支出至少要有1800亿。也就是说,未来6年,北京市平均每年至少要为奥运投资300亿元人民币。
预计未来10年,中关村科技园开发建设和众多科技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将大幅增长,但银行对中关村和开发区提供的多为政策倾斜性的贷款,这种非商业化的行为与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方针相悖,而且,政策性贷款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无法为众多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仅此一项,北京市每年的资金缺口就近200亿元人民币。
丰厚的智力资源。在建设金融中心的诸多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人才,特别是高级金融专业人才。北京集中了全国最多的两院院士。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评价结果,北京在人才竞争力方面位居全国第一。在金融专才方面,北京聚集了全国最多的金融专业人才,仅直接为金融街区域服务的各类人才就达3万多人,特别是近年来人才的聚焦吸纳越来越向高层次、高标准方向发展。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才比例,八年间上升了68%。
全国资金清算中心。银行资金清算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银行内部的资金清算,主要在各大银行总部进行;另一部分是银行之间的清算,主要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总部进行,由于各大银行总部和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都在北京,控制着全国约80%以上的银行资金,这些资金都要汇集到北京进行清算;银行间的资金清算则都通过央行来进行,而中国人民银行也在北京,这样,全国100%的银行资金都要在北京进行清算。同时,中国国债登记结算中心、中国证券期货登记结算中心也在北京。因此,北京已是全国毫无争议的资金清算中心。
金融研发中心。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中国1/3的高级计算机软件人才、近1/2的高级智能系统集成人才、一半以上的半导体专家;61所大学学校都设立了电子信息专业,在校学生超过3万人,培养的信息及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生有4000多人。北京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智力优势,吸引了全国80%以上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公司都将业务总部和研发中心设于北京,北京金融研发中心的地位其他城市无可取代。
北京离国际金融中心有多远
专家同时指出,由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即先成为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再成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北京要成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首先应成为成为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向全球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目前,虽然北京在金融市场的直接因素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虽然较弱,但由于在宏观与环境因素方面已经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与巨大潜力。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北京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指标——人才方面的竞争力居全国第一,加之北京申奥的成功,更是为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迈向国际大都市赢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的进程,北京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直接因素与基础因素方面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时,若能配以正确的发展战略与策略,把北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据《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