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与微观背离?

   2003-08-13

46

  今年半年,与工业生产增速高增长良好形势相伴而至的,还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的喜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指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利润增长超过五成。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超过七成。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企业实现利润、企业税金总额等指标都呈现良好增势。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虽然大幅提高,但是有三个动向值得关注:一是二季度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速度比一季度明显回落;二是新增利润高度集中在少数行业;三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以上情况说明: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态势还不稳固,企业经济效益集中在垄断行业的大中企业之中,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之间的经济效益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
 
  上半年,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638亿元,增长56.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8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4%,但增速明显回落,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回落79.4个百分点,二季度比一季度利润增长速度回落高达120%。二季度工业的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均较上季度有所下降。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非典”影响以及原油价格回落的影响。二季度国企利润增幅的快速下调已经敲响警钟,工业企业利润和效益的持续好转还需要多方努力。
 
  新增利润高度集中在少数行业
 
  应该说,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效益两极分化现象一直比较突出,盈亏大户对扭亏增盈起关键作用,但是当时的两极分化主要表现为同一行业的企业两极分化,一批优势企业迅速成长,经济效益不断向优势企业集中。在国企三年脱困之后,中国的企业行业现象表现出来:行业景气好的话,同一行业内绝大部分企业都好;要差,则绝大部分企业都不行。也就是说,企业利润差距从行业之内转换为行业之间。
 
  从利润构成的行业特点看,新增利润高度集中在少数行业。上半年,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7个行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增加,比上年同期新增1317亿元,新增利润最多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上五个行业共新增利润821亿元,占全部工业新增利润的62.3%。纵观这五个行业的特点,都程度不同地带有垄断行业的性质,而且行业性质决定了这些类型的企业规模都比较大。
 
  新增利润高度集中在少数垄断行业隐忧很多。首先,不利于这些行业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其次,这些垄断行业在产业链中多处于上游,在当前物价总水平没有太大变化情况下,这些行业的利润上涨意味着下游企业的利润减少以及人民生活福利的下降;第三,少数垄断性高利润企业掩盖了大部分企业利润增长的真实现状,形成“点高面低”的局面,让人产生“宏观与微观背离”之感。
 
  国企利润集中在大中型企业
 
  观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分布,可以看出利润高度集中在大中型企业。1万1千家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11.6亿元;2万6千家小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8.6亿元。大中型企业数只占企业总数的30%,却创造了利润总额的97.4%,而数目众多的小企业利润占比只有2.6%。如果也像测定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一样,设定一个企业利润的“基尼系数”,那么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的利润分布将是一个严重不平均的格局。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向大中型企业集中表示我国工业生产已经具备了“规模效益”。9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企业产业组织结构过度分散,中国主要行业的集中度一般都小于30%或40%,而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加工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行业集中度比较高,现在这一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但是小型企业利润总额份额太小也提醒我们注重小企业发展的环境。当前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及相关方面受歧视的现象,表明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有待改善。
 
  近年来,工业企业两极分化、点高面低的特征比较明显,少数行业的盈利大户掩盖了相当部分亏损或微利企业惨淡经营的状况,而且也带来相应的就业压力大、职工收入低的诸多社会问题。例如,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持续下降,到今年一季度,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97万人,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数减少172万人,只有其他类型单位的就业人员数目是增加的。再如职工收入低的问题,从累计劳动报酬看,2002年以来的累计劳动报酬增长率呈现下降态势,国有企业下降趋势尤甚。这表明,工业企业工人的劳动报酬并没有随着工业生产增长和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增长而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一方面得益于产量增长,另一方面得益于减员增效,但是就业和劳动报酬增长率成为利润增长的牺牲品。
 
  今年上半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两极分化可谓喜忧参半。利润向大中型企业的集中表明:随着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间的竞争、两极分化和优胜劣汰将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实力雄厚的大型工业企业更容易脱颖而出,具有世界水平的超大型企业将不断涌现。担忧的是,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还需改善,垄断企业缺乏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外在压力,工业企业效益提高与就业和职工收入的矛盾更为突出。

                          据《财经周刊》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