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

   2003-05-29

169

  全球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站在不同的学术视野,学者们试图从政治活动、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军事冲突等众多方面来诠释全球化。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全球化,为人们观察全球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但是,它们多少却忽略了全球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即全球化的时代特征。
 
  作为—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全球化在其每一个具体时期必然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从时代特征这一角度来研究全球化,将为人们更全面地把握全球化提供—种新的历史视野。
 
  笔者认为,全球化是指:由于科技进步使人类的交通和通讯手段大为改善,生产社会化程度随之提高,从而导致一个横跨入类社会众多领域的多维度、长时期的社会变迁过程。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无疑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球化的推动力。因此,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必然与推进全球化的生产力的具体样式紧密相连,换言之,作为全球化物质技术基础的科技革命为全球化的每一个时期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纵观全球化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自近代以来,源自西方的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成为全球化加速的推进剂,科技革命极大地改进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全球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迥异的时代特征。这种时代特征因其依赖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差异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按人类技术进步对全球化进程的力度——深度、广度、速度来考察,全球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且呈不断加速的态势:
 
  1.蒸汽时代的全球化(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
 
  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以蒸汽动力被广泛使用为契机,全球化进入蒸汽时代。人类的生产和交往在插上铁路和轮船的双翼后,要求一个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来容纳机器工业所蕴藏的文明动能,这是全球化开始提速的重要时期,步履蹒踞的全球化突然间由“四轮马车”跃上了“蒸汽机车”开始突飞猛进。此期全球化的特征是:蒸汽机为人类的生产和交往提供了最先进的物质技术手段。
 
  2.电气时代的全球化(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以电的发明和电力的普遍运用为主导,以工业电气化为主要特征,全球化进入到电气时代。人类的生产除了依靠能量远胜于蒸汽机的电动机以外,人类的交往也因为有了以电磁波为载体的电报和电话而变得迅捷异常。此期全球化的特征是:机械化加电气化成为全球化最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3.光电时代的全球化(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
 
  电子技术革命性飞跃的产物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这一革命在60年代迎来了高潮。电子计算机也由第—代电子管、第二代晶体管发展到了第三代集成电路,全球化进入了光电时代。计算机开始被运用于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社会生产在机械化、电气化的基础上逐渐走向自动化。此期全球化的特征是:自动化极大地改进了人类的生产效率,但是,人类的交往手段尚未发生质的飞跃。
 
  4.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
 
  它是指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被普遍运用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互联网是冷战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共同产物,它作为此期全球化最重要的物质技术手段,诞生于冷战正酣的上个世纪60年代末,在此后30余年间,它从军用通信网络一步步嬗变为大众化的全球通信网络。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结晶。以微电子技术的普遍运用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肇始于上世纪40年代,60年代以后开始飞速发展,它涵盖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个领域。70年代开始,以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芯片的微型计算机相继在美国出现,与此同时,通过金属电缆、光纤或卫星中继来传递信息的计算机通信技术随之发明并投入实际运用。把成千上万台计算机联在一起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信息超高速、大容量的传送。90年代初,随着WWW技术的发明和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出台,互联网进入腾飞阶段,它为计算机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奠定了基础,全球化也因此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也开始由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进而迈向信息化。这种生产模式所创造的效率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高的效率。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是一个被计算机网络和在网络中高速流动、四通八达且如同巨浪般涌来的信息所缠绕着的全球化,此期的全球化力度——无论其深度、广度和速度都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全球化所无法比拟的。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这一人类社会在急剧变动中所表现出的纷繁复杂的特质是以往任何—个时期的全球化所无法比拟的。
 
  作为信息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从全球化最近十余年历史进程来看,互联网事实上充当了加速这种进程的“不自觉的历史工具”。就此意义而言,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超越了蒸汽机和电的发明。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在经济领域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任何—个时期完全不同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时代全球化的经济特征
 
  当互联网作为一个集成通信、信息和商务多种功能的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平台而全面介入社会经济领域之后,经济的全球化获得了一种最具威力的资源整合手段。互联网时代的全球经济,是一种不同于工业时代的新经济,它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信息经济崛起,经济活动从手段到内容都更加丰富
 
  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经济,经济发展火车头已从传统产业让位给信息产业。人们对信息产业主导的经济有五花八门的称谓,如“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知识经济、“新经济”等等。笔者认为,因为信息技术革命对互联网时代全球化的到来发挥了不可取代的推动作用,因此,把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的经济命名为“信息经济”是比较合适的,“信息经济”是一种“信息化”了的经济。按照曼纽尔·卡斯特的研究,“信息时代”(The Information Age)的“网络社会”是一种“信息化社会”(informational society)与“工业化社会”相对应,这种社会的经济形式是“信息化经济”。“‘信息化’表明了社会组织之特殊形式的属性,在这种组织里,信息的生产、处理与传递成为生产力与权力的基本来源,因为新的技术条件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里浮现。”而“使用‘信息化社会’与‘信息化经济’的用词,是为了更精确地界定当前转型的特征,以便超越常识性地观察——信息与知识在我们社会里很重要。”这种“信息化(informational)、全球(global)与网络化(networked)的经济”,“之所以会在20世纪最后25年里出现,乃是因为信息科技革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之所以称为信息化,是因为在这种经济体内,单位或作用者(agents)(不论公司、区域或国家)的生产力(productiv-ity)与竞争力(competitiveness),基本上看它们能否有效生产、处理及运用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而定。之所以称为全球的,乃是因为生产、消费与流通等核心活动,以及它们的组成元素(资本、劳动、原料、管理、信息、技术、市场)是在全球尺度上组织起来的,并且若非直接进行,就是通过经济作用者之间连接的网络来达成。至于此种经济是网络化的,则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的增进与竞争的持续,都是企业网络之间互动的全球网络中进行。”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信息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全新的经济交往手段。信息化了的经济使得社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都依赖于信息技术。其表现之一,是各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剧增,信息产业的比重在国民经济中持续上升。以信息强国美国为例,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占GDP的比例有两次急速增长。第一次大增长从1985年的4.9%到1990年的6.3%,其标志是个人电脑普遍进入家庭和办公室,微软、英特尔、苹果、康柏等一大批IT新军崭露头角。第二次大增长从1993年的6.4%到1999年的8.3%,其标志是始于90年代初的互联网大爆炸。美国在线(AOL)、思科(Cisco)、网景(Netscape)、亚马逊(Amazon)、电子港湾(E—bay)等—大批网络企业问世,开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作为朝阳产业的互联网经济成为美国增长最迅猛的—个行业。美国互联网经济的规模从1996年的155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3500亿美元。其中B2B(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占最大份额,达1860亿美元。美国的情形在“经合组织”的其他成员国也有突出的彰显。经济信息化的表现之二,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化的公司形态成为信息经济的组织载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表现是,企业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减少内部管理和市场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为此,90年代中期以来,建立企业内部的Intranet(内联网)纷纷成为众多企业新一轮的投资热点。“据(财富)杂志1997年公布的世界500强公司中,有9/10开始筹建Intranet,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而企业自建的内联网又通过网关与互联网相连,形成—个四通八达、反应灵敏的网络神经系统。借助网络平台,企业在信息交换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B2B和B2C(企业对个人用户的个性化定制)的交易模式被大量采用,而且,这种交易做到了真正跨越时空。以福特公司为例,在信息化改造后,它的“网络系统将分布在全球各地办事处和工厂中的12万台工作站与几千个可以提供有关市场走势、竞争对手及配件供应商工作效率等信息的专有网站联为—体。作为—种产品开发系统,福特有选择地开放其Intranet,目的是让工程师、设计师和供应商利用同一数据工作,并每隔—个小时更新—次数据。福特希望在15000个销售商及公司Intranet之间实现互联,依据客户要求制造汽车,以期节约数十亿美元的库存成本。”信息化后的企业组织开始走向网络化、虚拟化、扁平化,当然,此时企业的全球化水平就更高了——企业获得了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超强能力。曼纽尔·卡斯特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全球化经济的新组织已然浮现,那就是网络企业(the network enterprise)”,“这是奠基于互联网就经济的企业模型,”典型表现是思科公司“提出来作为企业组织和策略的‘全球网络化企业模型’(global networked business model)”。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和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思科把顾客、供应商、伙伴和员工的关系全都组织在电脑网络里”并将其“大部分的互动予以自动化”。思科的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都通过网络进行。“1999年思科有83%的定单和顾客服务是通过电脑网络完成的。这么做让思科在1997—1999年间,一年大约省下5亿美元。”
 
  2.全新的经济活动内容。在互联网崛起过程之中,一个新的产业诞生了,这就是信息产业,即IT产业(Information Technology)。从技术的角度看,IT包括一切有关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运用等方面的技术。从产业的角度看,IT产业主要包括IT制造业和IT月服务业。IT制造业的核心是计算机硬件和通讯设备的制造。IT服务业的核心是计算机软件设计、有线、无线通讯服务和互联网业务。总之,IT产业就是以信息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围绕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存贮、传输和运用而展开的新兴产业,它涵盖了计算机软硬件业、通信业和互联网服务业等众多部门。IT产业的产品是与传统的工业产品完全不同的“信息产品”。所谓信息产品就是为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存贮、传输和运用而生产的产品。
 
  信息产品按照其存在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原子形态的信息产品和比特形态的信息产品两大类。前者体现了信息产品的物理形态,即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有形有状的。笔者称其为物质性信息产品;后者体现了信息产品的非物理形态,即它存在的形式可以有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没有,但它的内容一定是非物质性的,通常以比特形式存在。笔者称其为知识性信息产品。例如,涉及IT产业的制造业,其各类硬件产品就是物质性的信息产品。而IT服务业,从软件开发、通信服务到互联网服务(包括提供接入服务的ISP和提供内容服务的ICP),其产品内容的具体形态往往表现为比特形式,这是—种数字化了的信息产品。以存储信息最常用的介质光盘为例,一张光盘,本身是物质性的,但光盘的内容却是以比特形式存在的知识产品,它可以是软件的代码,也可以是多媒体的信息。物质性是信息产品为知识性的信息产品提供了基本的物质载体。
 
  由于信息产品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工业产品的特性,因此,以提供信息产品为赢利手段的信息经济具有比较突出的虚拟经济的特点。信息经济的虚拟化表现为:
 
  (1)互联网产业过度繁荣。以美国为例,“1998-1999年间,互联网产业营收的增长率平均为6896,到1999年底总计超过5000亿美元,远远超过主要的产业如电信业(3000亿)和航空业(3550亿)。”在互联网产业中,以互联网作为商业平台的“.COM”类公司是最引人注目的新型企业。这类企业分为两种,一种“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如:雅虎、美国在线等,它通常是靠提供各类免费的信息来赚取广告费和会员费。另一种是以互联网平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这些企业有两种经营模式,一是自营网上销售,如:亚马逊(网上书店),电子玩具(E—toys);二是为买卖双方提供网络交易平台而收取佣金。如:电子港湾(E—bay)、电子贸易(E—trade)。在2000年前的新经济浪潮中,这些“.com类”公司很多都是赔本赚吆喝,现实业绩大多一塌糊涂,但这并不影响数以百亿计的风险资本如过江之鲫般投向互联网产业,预期收益或某种新颖的商业概念成为衡量这类投资是否有价值的惟一标准。对这类新兴的行业而言,今天赚不赚钱不要紧,未来能赚就行。甚至,未来赚不赚钱都不重要了,只要有炒作的题材就能吸引来风险投资。
 
  (2)金融业过度繁荣。与互联网产业的繁华相伴始终的金融业借助信息技术也为自己注入了腾飞的动力。1971年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市场成立,它是: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 System即“全国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协会”的英文缩写,它不设传统的交易场所,这是全球第—个采用全电子化交易的、虚拟的证券市场。纳斯达克诞生之际正是信息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金融业的革命借助信息技术的东风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交易的方式,而全新的金融交易方式又为信息产业的飞速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本来源。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天候、全球化、无纸化、即时化交易的纳斯达克市场成为信息产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同时,它也为风险资本在信息产业获取高额利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世纪90年代中期,纳斯达克开始了爆炸式的繁荣,风险资本追逐着新经济的各种概念和题材,把那些在现实经营中没有利润或利润很少的、却与互联网相关的公司的股价越推越高,制造出—个又—个美丽的“新经济神话”。最典型的莫过于的网景公司,网景公司的创始人马克·安迪森在1992年就开发出全球第—个使用鼠标操作的图形界面的网络浏览器“马赛克”(Mo-saie)而名声大振,1994年网景公司成立,推出第一代浏览器产品“导航者”(Navigator)。1995年网景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后一飞冲天,上市第一天市值就达35亿美元。网景拥有名声、产品、用户,却始终未赢利,但这并不影响投资者对它的预期。1999年11月,美国最大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美国在线出巨资收购了网景公司,收购价为98亿美元。在炒作网络概念股的推波助澜下,纳斯达克股指也一再攀高,它从1995年7月7日的1000点一路飙升,2000年3月10日,创造5048.62点的历史最高记录。纳斯达克把新经济泡沫推向了极致,金融业的过度繁荣很快就被随之而来的纳斯达克股灾所摧毁。
 
  全新的经济活动内容带来了全新的财富增长的方,式。但这种高度虚拟、高速增长的经济却与实物经济严重脱钩,把它比喻为“建筑在沙滩上的大厦”一点也不过分。
 
  (二)独特的经济规则主导着信息经济的兴衰
 
  信息经济产生了三大经济规则:
 
  1.“摩尔定理”。1965年,计算机芯片巨人、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一篇论文中对方兴未艾的半导体行业做了—个著名的预言:“集成电路上能被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将会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今后数十年保持这种势头;同时价格会降到原来的一半。”他的预言已被之后近40年的计算机发展历史所证明。“摩尔定理”揭示了IT产业中计算机硬件制造的产业规律,背后体现了技术进步导致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下降这一客观事实。1985年问世的英特尔386微处理器集成了27.5万个晶体管,是第一代4004芯片的100多倍。而1999年春季英特尔推出的PⅢ芯片,内核只要邮票般大小,却容纳了800多万个晶体管。2001年,P 芯片上市,内核集成的晶体管高达数千万个。微处理器的时钟主频也从每秒MHZ(兆赫兹)时代进入GHZ(千兆赫兹)时代,与此同时,计算机的价格却在急遽下降。这个法则在计算机相关技术领域也表现突出。例如,硬盘容量每9个月就翻一番,每兆容量的平均成本从1988年的11.54美元下降到1999年的0.22美元。光纤的信息载量每12个月提高1倍。1994—1998年,通讯设备的价格每年下降2%。
 
  2.“梅特卡夫法则”。1973年,施乐公司的计算机专家鲍伯·梅特卡夫“提出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这个公式显示网络的价值会随着网络里节点数目的乘方而增加。即V=n(n—1),其中,n代表网络中的节点数目。”这个法则揭示:如果某个商业网站有n个用户,那么,这个网站对每个用户的价值就与该网站中其他用户的数量成正比。这样,该网站的总价值就是:V=n×(n—1)=n2—n。如果该网站每个用户带来的商业价值是10元,而该网站拥有10个用户,则该网站的总价值就是90元。网站的规模增长10倍,该网站的价值就增长几乎100倍。“网络的外部性是梅特卡夫法则的本质。”这种“外部性往往是正的,而不是负的:当我加入你的网络时,网络变得更大更好,对你有好外。”
 
  梅特卡夫法则在互联网的发展史上得到了最经典的应验。当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只有几十个节点时,它只是科学家和黑客的玩意。但是,当互联网已经有了上千万个节点和数以亿计的用户后,它的价值无疑是让人咋舌的天文数字。当然,这里的价值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潜在的价值,是对未来的预期。梅特卡夫法则的市场效应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狂飙的新经济浪潮中被风险投资追捧而发挥到了极致。它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如;“点击率经济”、“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等;与此相关,则衍生出“点击率就是财富”、“注意力就是财富”这样的新观点。梅特卡夫法则被滥用放大了新经济的虚拟成分,增大了新经济的危机。
 
  3.信息垄断。当信息经济把信息及知识作为商品乃至资本的时候,信息垄断便随之产生,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垄断样式。信息垄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产品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开发软件和设计芯片的初试投入是极高的,但产品的复制成本却极低。这种成本结构产生了巨大的规模经济。
 
  (2)信息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极强的“锁定效应”。这一特性在软件产品和硬件设备上都有突出的表现。当用户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熟悉了某种软件和硬件的操作之后,他可能无法使用来自其他供货商的竞争性产品了——哪怕这些新产品的性价比更好,因为他无力支付由此带来的巨大的“转移成本”。“锁定效应”又会使信息产品的消费产生“网络效应”,即:使用某种能够产生“锁定效应”的信息产品的人会越来越多。尽管这种产品本身的性价比并不是最优的。
 
  (3)信息捆绑和初始设备制造商版权策略。信息捆绑是指信息技术的垄断者凭借其垄断优势,在销售其核心产品时附送其他衍生产品。这种做法:一可以增强“锁定”和“网络”效应,二可以摧垮竞争对手。而初始设备制造商版权策略则把知识产权赋予所有者的权力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它规定:初始设备制造商必须向知识产权的拥有者支付知识产权(如商标、专利或是大规模复制某种知识产品)的使用许可费。
 
  把信息垄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信息垄断厂商首推计算机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和计算机软件霸主微软公司。两者结成了—个互补性极强的堪称经典的“双寡头”垄断联盟,即Wintel垄断联盟。在这种垄断体制下,全球的计算机硬件制造商只能在狭窄的“组装式生存空间”里度日,应用软件开发商只得在同样狭小的“外挂式生存空间”里分一杯羹。“整个电脑工业可以说已经演变为‘英特尔和微软的增值转销商’。因为两家公司占据了个人电脑业约一半的利润。”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以Wintel为代表的信息垄断的危害已远远超越经济领域,它对—国的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已构成潜在的威胁。
 
  结 论
 
  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在经济领域的确促成了一系列巨变,人们使用许多新颖的名词、术语来描绘其特征。但是,“新经济”无论怎样“新”仍不可能取代生产物质资料的传统经济。比特可以让原子增值,但无法取代原子。长期来看,“鼠标加水泥的模式”是一种可行的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带给人类的是—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这个世界将走向何方——这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人类的生产和交往越来越离不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人类的生产能力和资源获得了在全球配置的便利之时,这种全球性经济网络的脆弱性也就成为人们日愈担心的—个问题。事实上,这种担忧正在一天天变为现实,当资本和信息借助互联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流通便利时,互联网时代全球化经济蕴藏的风险也获得了最便捷的传输途径。
                           据《世界经济与政治》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