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新的一年,尽管中国经济仍面临着一些棘手的矛盾,但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是有利条件多
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扭转了前几年“前高后低”、季度间稳定性相对较差的运行格局,基本呈现逐季平稳回升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一季度增长7.6%,二季度增长8.0%,三季度增长8.1%,四季度继续保持相对较快增长。
国民经济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纷纷跃上新台阶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市场销售平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双突破4万亿元。前11个月,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1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同比加快7.1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3.8%,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5.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8.2%。
民间投资也趋于活跃。前三个季度,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18%,同比加快8.9个百分点。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506亿元,同比增长8.8%,扣除物价因素,增幅为10.3%。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初步形成。前11个月,商品房销售额增长37.1%,其中,销售给个人的占90%;汽车销售额增长70.6%。
——进出口快速增长,总额跃过6000亿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62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增速比上年加快14.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256亿美元,增长22.3%,加快15.5个百分点;进口2952亿美元,增长21.2%,加快13.0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30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8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稳步扩大,总量超过500亿美元。全年全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4171个,比上年增长30.7%;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额828亿美元,增长19.6%;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增长12.5%。
——各项税收稳步增长,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总量突破17000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全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17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收1832亿元。流转税是税收增收的主体,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和营业税共完成9789亿元,增长15.6%,增收1320亿元,占总增收额的72%。财政收入在关税和印花税税率下调的情况下保持了相对较快增长,1-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64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50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70元左右,比上年实际增长4%以上。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12月末,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8.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3万亿元。
工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呈现新的活力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优质专用农产品种植面积增加,主要农产品生产继续向优势产区集中。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各具优势的农作物种植带逐步形成。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5711万吨,比上年增长1%;棉花受播种面积大幅调减的影响,产量有所下降;油料产量增长1.2%;肉类总产量、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工业生产新的经济成长点开始形成。出口导向型产品、投资导向型产品、高技术导向型产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推动了整个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速比上年加快2.7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2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重工业完成19188亿元,增长13.1%。
从主要行业看,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工、电气机械器材制造、纺织和普通机械等6大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4%,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比较明显。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快速增长,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9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增速比上年加快13.5个百分点。2002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在连续几年较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有望超过5500亿元,增长20%左右。
中国经济马年奋蹄之势的形成得益于长、短期两个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
就短期而言,主要体现在:
第一,创造性地坚持了扩大内需政策。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通过及早启动国债项目、加快资金的落实和配套等措施,促使各种经济类型投资全面加快增长。在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时,适时下调了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8500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8%,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70882亿元,增长16.8%,加快4.1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17278亿元,增长10.1%,加快3个百分点;全年金融机构新增各项贷款18475亿元,比上年多增6036亿元。
第二,抓住机遇,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进一步放宽企业外贸自主权,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全年出口退税1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增退188亿元,有力支持了外贸出口的增长。
与此同时,利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美元贬值的有利时机,加快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除日本外,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均大幅度上升。全年对美国出口7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9%,增速比上年加快24.7个百分点;对欧盟出口482亿美元,增长17.9%,加快10.8个百分点;对香港出口585亿美元,增长25.6%,加快21个百分点;对东盟出口236亿美元,增长28.3%,加快22.3个百分点;对韩国出口155亿美元,增长23.8%,加快1
2.9个百分点;但对日本出口484亿美元,只增长7.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就长期因素而言,主要体现在:
第一,近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保障。近5年来,军工、电信、民航、电力、石油、石化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较大,初步打破垄断,促进了竞争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不断降低,对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扩大到20个省区市,减轻了农民负担,对扩大农村消费起到积极作用;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持续加强,特别是“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力度加大,增加了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保证了社会稳定。
第二,近5年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有效地改善了供给水平,扩大了市场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5年来,我国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建成了一大批各类基础设施,大大缓解了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提高了有效供给能力。1998年以来,国家共发行了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建设了上万个有利于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工程项目,投资总规模超过3200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推动下,民间投资进一步活跃,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明显增强,微观领域更
具活力,我国经济已经开始进入到由市场力量为主推动发展的新阶段。
展望新的一年,中国经济仍面临着一些棘手的矛盾
一是劳动就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2003年,除人口自然增长所形成的1500万人的就业压力外,4年前高等学校扩招所产生的第一批近70万名毕业生也将加入到新增就业人口行列,构成新的就业压力。
二是农民增收仍然困难。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上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虽保持了4%以上的增长速度,但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差距和总量差距都在继续扩大。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产品价格和销售的影响将会逐步扩大,靠农业增加收入的前景并不乐观。同时,由于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将面临困难,靠非农产业增加收入的难度也在扩大。
三是物价仍在继续维持小幅下降的局面。2002年,市场价格整体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8%。从动态变化情况看,虽然居民消费价格的下降幅度从1月份的1.0%缩小到12月份的0.4%,但市场物价持续下降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到2002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已经连续14个月下降或持平。
给人希望的是,下半年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幅度逐月减小,到11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已经转为上涨0.5%,不过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
四是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继2001年下半年大幅下跌后,2002年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年末上证综指比2001年末下跌17.5%,深证成指下跌17.0%。2002年上海、深圳两市A、B股成交金额为27990亿元,比上年减少26.9%;受成交额下降和印花税税率下调的影响,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累计完成112亿元,减少61.6%。股票市场融资能力也有所减弱,2002年企业在股票市场筹资总额为962亿元,减少23.2%。
此外,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虽然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将在曲折中缓慢复苏,与我国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的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会进一步较快增长,但美国经济起伏不稳,欧盟经济回升乏力,日本仍未摆脱持续低迷状态,世界经济复苏的快慢和程度、美国“倒萨”行动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将产生何种影响,尚存在很多变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外贸和经济发展总体上利大于弊,但一些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上述情况表明,2003年我国
经济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还相当突出。
当然更要看到,2003年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是有利条件多
从三大需求层面看:
投资方面,2003年,计划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400亿元,加上上年结转的100亿元,与上年的规模基本相当,同时,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开工,表明国债投资及其配套投资仍会保持一定增长;2002年民间投资已有所回升,这一趋势在2003年有望延续;合同外商直接投资在2002年增长19.6%,预示2003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速还会比较高。因此,综合来看,尽管2002年投资增长速度加快,基数有所抬高,但2003年投资仍然能够保持较快增长,只是增幅可能略低于2002年,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12%左右。
消费方面,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4%以上,明显高于前几年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对收入和支出的预期逐渐趋于稳定,消费者信心也有所增强。同时,住房、汽车、通讯产品等消费热点还将持续,消费结构升级正在进行之中。这些都为消费的较快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考虑到消费需求的变动一般比较平稳,预计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
外需方面,由于2002年贸易顺差增长较快,基数比较高,要继续保持高增长有一定困难,但外贸将继续保持较大顺差。我们认为,2003年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会有所改善,据国际组织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量的增长速度较2002年均有一定幅度提高,这对中国扩大出口比较有利。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中国的出口结构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出口的大部分是“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出口和进料加工装配出口,即所谓的加工贸易出口。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进口额分别为1799亿美元和1222亿美元,占总出口额和总进口额的55.3%和41.4%。
由于中国目前的出口商品中包括了相当一部分为出口而进口的商品,从理论上说,加工贸易必然会使处在加工环节的国家出现加工贸易顺差,因为作为从事加工贸易的国家,总是要通过对为了出口而进口的原材料进行加工,赚取加工费用。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为577亿美元,比进出口贸易顺差总额还多274亿美元,是进出口顺差的主要支撑。
从历史数据看,加工贸易从1989年以来一直是顺差,而且顺差额持续稳定增长,这种势头应该还会延续。这一特点决定了2003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仍将保持相当规模的贸易顺差,只是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均会下降。预计2003年我国仍将保持200亿-250亿美元的进出口顺差。
从制度层面看:
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稳定,改革的深化不断释放出体制活力。更重要的是,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完成了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了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3年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大政方针,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国内外投资者的热情。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羊年中国的国民经济仍将会保持上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继续得意。
据《中国石油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