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在谈问题时喜欢引用大量的统计数据严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以最直接的方式表明了作为统计局代言人的立场。
中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着任何一组可能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统计数据,这也使得统计局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姚景源说统计局有两个工作要做好:一是统计局何时能成为经济气象局,让经济信息像天气预报一样为每个人所关心,并且以此来引导老百姓的投资;其二,他认为统计局就像医院的化验检验部门,是出化验单供领导决策的。对于政府来说,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两个手段的运用要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在他看来,统计局就是给中国经济开“化验单”的,但是这个“化验单”一定要准确。
7月24日,在公布了中国经济半年业绩一个星期之后,本报对姚景源进行了专访。姚景源深入地分析了上半年最引人关注的经济数据,并坦率地对当前争论的诸多热点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最关注两个数据
经济观察报:统计局是用数据说话的,对数据也是最敏感的。您是国家统计局的总经济师,在中国经济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出来之后,您最关注的数据是什么?
姚景源:在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中,我关注的第一个大数是GDP增长了8.2%。今年上半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国际上的美伊战争,另一个是国内的SARS。对一个国家来说,同时遇到这样两件大事,GDP能够增长8.2%来之不易。我在7月17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说,SARS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重要的不是哪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这样的灾难,而是怎样去解决它。全世界的预测机构都没有预测到中国能够在两个月内控制形势,这证明了中国政府把握经济的能力,换句话说,对我们这样一个外资流入国来说,这是吸引外资的最大利好。
第二个大数是二季度GDP增长率6.7%。这个增长率是1992年以来最低的。这表明中国经济确实遭受了重大的撞击。如果按照去年的数据测算,一个百分点就是1000亿元。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经济观察报:我们注意到,您在上半年的新闻发布会上说,SARS没有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这个判断是很多国际投资机构都认可的。但是应该怎样理解您说的这个基本面呢?
姚景源:第一个基本面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想这是最大的基本面。这个体制是我们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过不断地摸索才确立的。这种体制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要求的,而体制性的增长力量是巨大的。事实证明,这一体制并没有因为SARS的发生而有任何的改变。
供给能力应该是第二个基本面。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一大成果就是我们的供给能力已经相当强大。目前,我们的钢产量已经超过了日本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我们的粮食产量是世界第一;彩电每三台就有一台是“MADE IN CHINA”,中国的产量占到了世界的1/3。这个基本面也没有改变。
第三个基本面就是消费结构的升级。经过多年的蓄积以后,我们的消费进入了升级的新历史时期,以汽车、住房和电子通讯产品为标志的结构升级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我这里有一组数据:1990年的时候,手机每百人的拥有量是0.02,去年已经上升到了16.19。
最近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谈到一个观点。他说:“改革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活力;开放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空间;调整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领域;小康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动力。”这也是基本面。
再比如市场自主增长力量的加大,这也是基本面的一部分。这种增长是内生的,而不是政府号召的。比如对手机的需求,一方面是供给加强,手机价格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是需求的持续上升,这种千百万人的自发购买行为是一种市场力量。也正因为如此,电子通讯产品已经跃升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东西部差距有拉大趋势
经济观察报:那么从东西部的协调发展来看,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又给我们一种怎样的启示呢?
姚景源: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看,东西部的增长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概括地说,东西部GDP的增长差距已经接近两个百分点。因此,保持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下半年经济发展是很重要的。这种差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所导致的。这并不是说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速下降了。过去几年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快于东部的,但是今年以来,主要由于东部民间投资增长速度加快,拉动整个东部地区投资增速提高,应该说这是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的标志,但也因此拉大了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而今年上半年东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消费增速分别比西部要快3%和2%。不过,今年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进展很大,增长速度比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要高出20-30%。
进口高增长的合理性
经济观察报:我们都知道今年上半年进口保持了高速增长,这种增长是合理的吗?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姚景源:今年上半年进口增长了44.5%,这个增速是90年代以来最高的。进口增长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认真地兑现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大幅度降低了关税水平。目前我们的关税水平已经降到了11%,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开放市场的决心;二是中国实施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的商品数量和品种大大缩小了。
从进口产品的种类上看,有三大类商品的进口增幅比较大。一是能源类,比如原油和成品油;二是国内短缺的原材料,比如化工制品;三是先进的技术设备。我认为,从进口产品的构成上看,今年上半年进口的高增长是合理的。进口的高增长首先是因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而进口的高增长也为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这种势头还将继续,并且将保持相当的速度。不过我们保持全年顺差不会有问题。全年顺差的根本局面不会有变化。而且,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在一定时期或者个别年份出现逆差也是正常的。
从几个主要的贸易伙伴来分析,今年上半年我们从日本的进口增速为58.9%,而去年同期是10.1%;从韩国的进口增速为32.3%,去年同期是6.4%;从东盟的进口增速是35.9%,去年同期是16.1%;从欧盟的进口增速是43.8%,去年同期是2.0%;从美国的进口增速达到了24.9%,而去年同期是-3.3%。所以我说,中国进口增长幅度这么大,为我们的贸易伙伴摆脱衰退提供了有效需求,也为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做出了贡献。
不轻言经济过热
经济观察报:现在很多学者都在讨论中国经济是否存在过热危险的问题,但是您在新闻发布会上却坦言,就整个宏观经济来说,目前没有必要探讨过热或者不过热的问题。您的依据是什么?
姚景源:确实,我认为目前中国经济不要讲过热或者不过热。为什么呢?因为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质量、效益和速度的统一。从效益来看,上半年GDP增长8.2%,企业效益同比增长了62.8%。我们讲经济质量要看三个因素。一是财政收入,上半年财政收入10955亿元,平均增27.4%,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2%;第二是企业利润,上半年企业利润增长62.8%;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同比增长9%,当然农村居民收入略有下降。
即使是大家现在认为是过热了的部门,也应该具体分析。比如说房地产。6月份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长率为27.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增长28.1%;从销售来看,6月份商品房销售增幅为37.4%,住宅销售增幅36.4%,这个速度是正常的。其实房地产开发的问题主要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目前我们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只有14.9平方米,这个数字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没有质量的内涵。对住宅的需求是一种内在的拉动力,作为一种经济增长力量,它肯定是支柱产业,要实现全面小康,住宅肯定是一个标志。
现在有些人拿今年的情况跟1993年的时候相比,并以此来证明经济过热。但是今年的情况跟1993年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个时候的过热是没有需求的,是泡沫,是大量炒卖房地产。现在大家所说的几个产业,像房地产、汽车和电子通讯,它们的增长速度之所以高,是以强大的社会需求为基础的,所以我们不能说过热。
今年上半年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而且政府投资的比重很大,但是政府投资有一块是没有效益的。所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投资带来的高增长是经济过热的表现。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不能讲效益,不能单纯地用回报率来衡量政府投资,而应该用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指标来衡量。从1998年至今,我们国债投资达到6600亿元,形成了3.2万亿的投资规模,解决了道路、能源、基本原材料短缺等很多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投入,就没有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从项目本身来讲,它们的回报都很低,但这是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性支撑。第二,民间资本投资数量从数量上增长很快,比重上日益增大,这些投资都是市场导向的,不存在低效的问题。
当然,我不否认确实有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对宏观经济下整体过热的结论。
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了31.3%,但是在这31.3%里面,增长最快的是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增速达到了39.2%,是增长最快的。而以往房地产投资增速是快于企业更新改造投资的。为什么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增长这么快?一是企业预期比较好;二是企业的后劲增强了。这种结构性的变化说明经济在良性循环。如果我们轻言过热,很可能影响到外商投资,外商会考虑中国经济已经过热了,还要不要继续投资;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预期,消费者会想要不要把钱现在就花出去;同样,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
应该说,我们的政策是对症的。对于目前的经济走势,我们既不能踩刹车,更不能踩急刹车,当然也不能加大油门,因为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是良好的,我们应该就问题解决问题,不要轻言过热。
据《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