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财政政策自1998年实施以来已连续五年,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投资规模仍将达1500亿元。在经济运行未形成稳定的自主增长机制之前,预计这一政策取向仍会延续。而使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个方面是扩大支出的政策与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的关系,这是就财政政策与财政体制而言,核心是解决好财政体制的承受力问题。199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建立的财政体制框架下运行的,这个财政体制在1994年以后的几年内迅速实现了“两个比重”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从而为承载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因此财政体制改革是成功的。但是也有不完善之处,突出表现在省以下财政体制不规范,财权、事权关系不明确,中央财政实际可支配财力有限,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等方面。在实际运行中也逐渐暴露出地区差距拉大、宏观平衡能力不足、部分县乡财政困难加剧等问题。要使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得以落实,必须配合以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措施,增强体制的承载能力,实现中央财政和全国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方面是扩大投资的政策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确保财政政策产生积极效果,解决供给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扩大投资是积极财政政策应对经济失速的核心内容,五年中6600亿元的国债投资和由此拉动的3万亿元的社会投资对保持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利用投资扩大完成一些大型项目建设的同时,一些问题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一是民间投资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国有部分的投资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并逐渐改变着固定资产的存量结构。二是在投资总量扩张的同时,各地为了应对经济增长减缓、增加就业,纷纷扩大了地方性投资,新建地方性的支柱产业以支持经济发展,使得小规模、低水平、重复性投资上升,投资不经济问题变得突出。三是由区域性重复建设和其他因素引起的钢材、玻璃、水泥等行业扩张过快、房地产投资出现局部过热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有所固化。
第三个方面是扩大消费的政策与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关系,这是着眼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目前对消费需求的拉动效果始终不太理想,除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是来自于经济转轨的深刻影响。相对于改革前期的价格补贴等支出而言,目前国家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公共医疗费、公共养老金、公共住宅和公共失业保险方面的负担、城乡居民家庭子女受教育的公共补助等方面的成本支付都很大。正是这些因素的限制,使刺激消费的政策打了折扣。日益突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既影响着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又吃掉了大量的财政支出。
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目前积极财政政策与体制之间的基本关系。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其实质与核心就是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深化改革的关系,处理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这就决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越来越需要置于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全局中去加以考虑。
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