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有望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

   2003-09-16

378

  世界银行发表的《创新亚洲:增长的前景》的报告指出,资源投入曾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一发展模式过去30年为东亚地区带来了经济高速增长和可观的减贫成就。但是,展望未来,这一发展模式可能会出现收益递减。报告强调,东亚的未来取决于一个促进创新的环境,其前进的惟一方式是正向工业化迈进的东亚经济体要超越“模仿”阶段而进入“创新”阶段,提升产品的价值,并向服务领域扩展,这就需要以创新作为主要的增长来源。报告认为,只要东亚地区以技术和创新为本,不懈地进行机构改革,仍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区。
    
  加快结构调整和改善生态环境
  除日本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外,东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都比较落后。直到2000年,农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日本为2%,而中国为16%,印度尼西亚为17%,越南为25%,缅甸达60%。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低,大量消费水电资源;工业增长值占GDP的百分比,日本为36%,而中国为49%,印度尼西亚为47%,马来西亚为40%,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发展中国家工业现代化程度低,消耗资源多,特别是大批小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日本达62%,而中国为34%,印度尼西亚为36%,马来西亚为4 8%。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滞后和和技术水平低带来的突出问题,一是消耗资 源特别是消耗石油资源急剧增加,二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东亚正在成为消耗石油最多的地区。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从1997年到2010年,世界对石油的日需求量将增加2130万桶,即从7450万桶增加到9580万桶。在增加的部分中,日美欧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占28%,亚洲地 区占40%以上。在此期间,东亚每天的石油供给缺口将从740万桶增加到1650万桶。日本所需石油的99%以上依赖进口,石油在日本初级能源中所占比重已从1973年的77%下降到1999年的52%,核电所占比重从1%提高到13%。但是,迄今日本仍是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据德国石油行业协会统计,2002 年日本进口石油2.49亿吨,占当年全球消费量35亿吨的7.1%。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逐年增加。200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达2 .3107亿吨,其中国内产量为1.69亿吨,进口6200万吨。预计到2010年中国净进口石油将达到1.3亿吨至1.5亿吨。韩国所需石油也主要依赖进口。日本《经济学人》周刊2002年10月15日发表题为《东亚能源安全保障“命 运共同体”面临危机》的文章指出,东亚国家和地区在能源安全保障上已经形成“命运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到了需要制定整个东亚石油战略的时候了。
  在经济结构落后、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就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据夏威夷大学和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内,亚洲的城市和工业扩张导致的污染速度已经比6%-10%的经济增长率还要高。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机动车拥有量提高和工厂扩张,印度尼西 亚、泰国和菲律宾的空气污染速度已经是经济增长率的2到3倍。亚洲河流河道容纳的污染物是全球平均值的4倍,人均森林覆盖率为世界平均值的35%,而且还在迅 速减少。”亚洲开发银行2002年发表的一项报告指出:“现在,亚洲地区环境恶化是普遍现象,而且势头有增无减。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面临危机。”
  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新“环境政策”认为,有必要使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协调一致。亚洲也许必须重新评估其把经济发展速度放在第一位的战略。单单提高经济增长率不能实现减少贫困的长期目标,还需要制定能为后代保存自然资源的政策。要实现两个目标,必须跟上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步伐,加快实现现代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与经济学教授莱斯特·C·瑟罗认为,全球正在进行结合资讯、生物、电子与电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未来主流产业将是微电子、网络与生物科技,21世纪是跨越知识领域界限的新世纪。在东亚跟上这种趋势的只有日本、韩国和新加 坡等少数国家。
  从中国到东南亚,多数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以创新作为主要的增长来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中国提出,要走新兴工业化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新兴工业化发展道路实质上就是第二次现代化道路,也就是迈向知 识经济的道路。基于这样的要求,中国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双边合作走向东亚区域一体化
  东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2%,是世界最大市场。东亚外汇储备超过美国和欧盟外汇储备之和。东亚经济规模按汇率计算还低于美国或欧盟。但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既超过美国,又超过欧盟。 
  主要经济指标显示,迄今已经基本上形成以北美、欧盟和东亚三足鼎立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制约,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落后其他地区。1997年东亚爆发金融危机后,区域合作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双边和次区域合作迅速发展 。
  在世纪之交,日本大幅度调整了对外经济政策,完成了由单纯重视WTO多边合作向重视发展双边FTA关系的战略转变,由主要重视美欧地区经贸关系到“回归亚洲”,已经很快完成与新加坡之间的FTA谈判,并正在积极推进与东盟、墨西哥、智利、韩国之间的FTA磋商。韩国是东亚地区最早尝试建立FTA的国家之一,1998年与智利开始进行FTA谈判,2000年10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东南亚各国在建立FTA方面十分活跃,新加坡已经先后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欧 盟、美国等签署了双边FTA协定,并正在推进与加拿大、墨西哥、韩国之间的谈判。启动中国与东盟FTA谈判、完成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区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双边 磋商成为中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开端,也是”入世”之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 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开放型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2002年11月4日,中国国务 院前总理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进入了 崭新的历史阶段。 
  在双边和次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的基础上,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第六次领导人会议,讨论了如何进一步推动东亚合作问题。日本资深经济学家陆浩一和熊谷润一在谈判日本未来面临两种选择时指出 :“第一是像德法那样放弃单打独斗的想法,力争形成更大的经济区。”中国和日本增进信任、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成为“发动机”和“火车头”,定能推动从双边逐步迈向和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并逐步发展到泛亚区域合作。
  东亚国家和地区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和加强区域合作,东亚经济前景继 续看好。世界银行负责亚太事务的副行长卡苏姆2003年7月6日在第五届亚欧财 政部长会议上总结说,在20世纪90年代,东亚地区的人均GDP增长了75%,极端贫困发生率减半的目标已经实现,收入在日均一美元以下的极端贫困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己从30%降至15%左右。他指出,中国和越南的贫困人口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其中中国收入在日均2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 的70%降至2002年的40%。卡苏姆认为,尽管在1997-1998年遭受地区金融危机的打击,东亚地区仍然走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轨道之上,包括在2015年之前实现贫困人口减半。
 
                               据《中国经济时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