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经济运行新变化

   2003-04-29

117

  (一)当前经济运行出现若干新变化 
  1、主要价格指数陆续止跌回升。一是居民消费价格由降转升。今年前三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分别增长了0.4%、0.2%和0.9 %,平均上涨0.5%。零售价格在3月份也上涨了0.2%,结束了20个月的连续下滑势头。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止跌回升。虽然去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2%,但降幅逐月缩小,从去年1月初的下降4.2%逐月减少到11月份的下降0.4%,到12月份转为上升0.5%,今年1、2月又分别上涨了2.4%和3.9%。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也从去年1月份的下降4.8%转为11月份和12月份的上涨0.5%和1.3%。三是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去年煤炭出厂价格上涨13.2%;油价由去年初的急剧下降转为年末的急剧上涨,至12月份,原油价格同比上涨24.4%,汽油和柴油分别上涨26%和17.3%,到今年3月份石油价格同比又上升了50.4%,成品油价格同比上升29.5%;受油价影响,今年一季度不少化工产品价格涨幅达40%—60%;钢材价格自去年10月份开始上涨,12月份上涨2.5%,到今年一季度,价格上涨了14%。四是房地产交易价格涨幅较高。五是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也在回升。今年一季度投资品价格同比上升了2.7%。 
  2、多年未见的能源和运输紧张状况在部分地区开始显现。今年以来,反映电力紧张的有山西、河南、陕西、广东、重庆、四川、河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等14个省(区、市),拉闸限电的省份比去年明显增加。用电紧张激发了一些地区的建设热情,主要发电设备生产企业承接的订货量大幅度上升。同时,发电用煤增加及煤炭增产,加之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行业的快速增长,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铁路运输紧张的情况。 
  3、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投资持续升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自去年4月份以来连续12个月保持在12%以上的高位,今年一季度更是高达17.2%,同比加快了6.3个百分点。而且重工业增长19.2%,比轻工业高5.1个百分点,这也预示着经济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速。特别是受房地产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快的影响,今年一季度成品钢材产量已达5056万吨,同比增长了16.6%,进口858万吨,增长了74.7%。水泥和平板玻璃产量分别增长了11.8%和6.1%。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更是高达27.8%,同比提高8.2个百分点,是近年来最高的。而且,钢材、电解铝、汽车等行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开始抬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去年以来投资高速增长反映了我国深化改革带来的自主投资力量的增强,但投资需求一旦超过投资物品的供给,投资品价格必然上涨。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上升和钢材等建筑物品生产的超高速增长,预示着投资增长速度有可能正在从绿灯区向黄灯区转变,需要密切监测和关注。 
  4、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局部过热,需加以正确引导和得力调控。去年部分地区出现了房地产投资增幅过大、土地供应过量、价格上涨过快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城市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盲目攀比,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二是一些地区将规划、土地管理权限下放到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区和旅游度假区等,导致土地供应失控和房地产开发无序扩张。三是一些地区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商品房售价连续几年大幅上涨,再加上“炒认购号”等投机行为的误导,导致不同程度的“过热”。四是一些城市住房供求结构失衡,空置量增加。上述情况显示,当前我国房地产建设确实出现了局部过热和结构性问题。今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增幅仍高达34.9%,比去年全年高13个百分点。综合上述情况,既要看到随着城镇化加速、城镇居民住房需求增加、住房市场化及二级市场的发展,我国房地产投资在较长的时间内仍会保持较快增长的实际情况。又要充分吸取日本、东南亚等地房地产泡沫的教训,时刻注意因势利导,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防止房地产市场整体出现泡沫。 
  5、货币供应量、进口等其他经济指标明显高于往年。货币供应量去年逐月加快,今年一季度进一步增大,3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了20.1%和18.5%,同比增速分别提高了10个和4.1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在去年增加18000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8082亿元,接近去年上半年的新增贷款量。进口增势迅猛,在去年增长21.2%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口增幅高达52.4%,出现贸易逆差10.3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逆差52亿美元,是自1996年以来我国首次出现季度贸易逆差。        进口猛涨、出现逆差意味着国内供给已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的高速增长,需较多的国外资源来实现供求平衡。 

  (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第一,去年底我国开始摆脱通货紧缩阴影,今年将继续巩固这一良好势头。自2001年下半年零售物价指数出现下降以来,各项价格指数先后出现下滑,并持续了一年以上。2002年由于各项价格指数降幅大大缩小,特别是上年末一些重要产品价格开始上涨,今年一季度涨势更加明显,这表明我国经济已于去年底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这是继续实施科学的宏观政策、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我们坚持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方针,并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倾向性苗头对国民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密切关注、科学分析基础上,及时加强调控,这一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就会继续得到保持和巩固。 
  第二,既要保护国民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又要对逐渐显现的局部过热苗头适时、适度地微调,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切实防止经济运行出现大的反复。当前的物价上升、电力趋紧、生产加快、投资较高、房地产局部过热、进口猛增等现象,某种程度上都似乎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先兆。对于某些地方争上项目、盲目投资等问题,如果不适时予以引导并进行灵活的微调,今年下半年不排除出现累积为某种程度过热的可能。企业活力增强、自主增长机制的显现、新的产业群的形成,确实都对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尤其是会产生新的需求,改善供给能力,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但目前更应看到,总需求一旦超过总供给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和经济过热,上述积极变化并不会改变这一基本经济规律。换言之,上述积极变化会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边界,但一旦经济增长持续超过这个边界,国民经济中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某种程度的“过热”就会出现,这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三)适度、灵活调控国民经济 
  1、及早考虑适当和逐步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是实行以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为标志性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第六个年头,将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假如今后几年没有意想不到的大的外部冲击,国民经济能自主平稳增长,以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似应逐步调整。假若每年减少国债发行300亿元,仍还需要4年即到2008年才能停止发行长期国债。连续10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来扩张经济,使短期的经济扩张政策趋于长期化,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根据目前经济发展很快的实际,开始考虑适当降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加强财政风险防范,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我国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有所增强、民间投资增长加快、消费出现新的热点的情况下,2003年适度、灵活地减弱积极财政政策力度,也是可行的。而且这种逐步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的调整,只是灵活微调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和方式,并不意味着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可以在其他方面继续加强,如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以鼓励消费,增加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成本支出,促进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实施增值税转型以鼓励企业自主投资等。 
  2、适时提高住房贷款利率。去年8月出台《关于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个别地方的房地产过热还没有消除。建议适当提高住房贷款利率,对于投资增幅过大、土地供应过量、价格上涨过快、商品房空置率较高、市场风险较大的城市或地区,金融部门更要严格控制对房地产项目的贷款。同时,中央银行要继续通过国债市场,适度调控货币供应量。 
  3、对一些浮夸类投资从紧控制。针对部分城市搞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搞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区和旅游度假区,背离国情建“豪宅”,不顾实际开发大户型、高档公寓等现象,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制止。包括采取行政手段减少“大干快上”的思想动机;加强对征地的控制和减少房地产征地;提高高档房地产项目的土地成本;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减少对不合实际的房地产项目的贷款支持等。 
                          据《经济日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