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经济走向

   2003-03-13

131

  3月5日,万众瞩目中国,瞩目北京,瞩目人民大会堂。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这里拉开了帷幕。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站在讲台上,用他那坚定有力的声调,总结了过去5年政府工作、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了建议。人们借此看到了五年来中国经济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取得的辉煌成就,也看清了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 

  128个数据揭示五年成就 
  "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朴实、尊重历史、运用大量客观的事实和准确的数字,总结回顾了过去五年里我们取得的成就。报告中用了72个数据来反映‘八大成就’,用54个数据来总结‘九条经验’,用2个数据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了建议。这128个数据,每一个都很重要。"对数字特别感兴趣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委员也用数字概括了总理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在昨天下午的分组审议、讨论中,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点集中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上。经过一番统计分析,解放军代表团的吴朝晖代表说,这些数字,从宏观到微观,都体现着政府关心"国计"、谋划"民生"的深远用心。"这些数字中相当一部分都和人民生活直接相关。"李铁民代表说,比如说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等一系列数字,"每一个都和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看得出政府关心人民生活的努力。" 
  成就是来之不易的。许多代表感慨地说,这5年来,在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洪涝灾害连续发生的背景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能取得年均7.7%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总体步入小康,这奇迹般的增长率,显示了党和政府日益提高的治国能力。 
  辽宁省省长薄熙来代表评价说,"这5年中国的经济实力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而且在很多做法方面,又是非常精彩的。比如说,扩大内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我认为,这是只有足智多谋才能使之实现的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还要继续 
  朱总理报告中用很大篇幅谈了五年来政府的主要工作经验,其中被列为第一条的就是"坚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代表们认为,面对各种困难,本届政府最有魄力的、英明的措施,首先是及时果断地将宏观调控的重点由原来治理通货膨胀,实施适度从紧宏观政策,转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需求有了新的增加,使短期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经济增长的基础更加坚实,为长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报告将扩大内需列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拟发行1400亿元长期国债。 
  对这一重要决策,与会的经济专家们普遍表示肯定。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委员说,中国目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通货紧缩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在此情况下仍然要靠国债的拉动作用,至于积极财政政策何时淡出,要相机抉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部部长李善同委员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应该继续。她分析说,去年中国经济增长了8%,物价出现了缓慢回升的趋势,一般贸易进口有较大增长,说明国内消费在回暖,但还没有形成自主增长的能力。在此情况下,继续增发国债可以保持经济增长。他认为,实际上今年的国债规模已少于往年,考虑到物价和一般贸易进口的缓慢回升,这也许是一个信号,即随着消费力量的逐渐增强,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可逐渐减弱。 
  人们注意到,报告虽仍强调扩大内需要"双拉动",但也特别指出,"首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在目前情况下,这比增加投资需求更重要"。这一提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首次出现。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也指出,理想的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该达到七成,因此应该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专家指出,在积极财政政策鼓励下,投资一直扮演着重要的拉动角色,而消费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从长远来看消费的潜力是巨大的。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经超过10万亿元,汽车、住房、旅游、娱乐已经进入主流消费领域。只要有正确的政策引导,消费需求将能为经济的增长贡献更多的力量。 

  继续发行国债没有风险 
  本届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累计发行了6000亿元长期国债,继续执行这项政策,是否存在风险?林毅夫说,中国每年发行的国债只占GDP的20%,即使考虑到社会保障欠账等暗的债务,也还比其它国家少得多,重要的是每分钱都花得值。 
  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今年拟发行14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但报告也强调要调整使用方向,加大对"西部开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企业技术改造、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教文卫事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对此,林毅夫委员表示,国债用得好,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而将国债重点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正是这样一个方向。"这不仅将创造农村的就业,直接给农民带来收入,而且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报告充分体现了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目标,"李善同委员说,"全面小康也就意味着要实现有利于消除贫困的增长,这和世界趋势是一致的。"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委员对报告提出的"开发式扶贫"评价很高:"‘造血’,而不是简单地以救济来‘输血’,才能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7%增长目标留有余地 
  今年是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多快,与2020年翻两番目标有相当关系,因此备受关注。报告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左右。专家认为,这一目标切实可行,而且留有余地。 
  萧灼基委员表示,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不仅能够达到7%,而且很可能接近去年8%的水平。林毅夫委员认为,在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形下,7%的增长目标不算低。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中国再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有关专家认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一直没有高增长性行业带动,2002年则出现了汽车工业、房地产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三大高增长性行业同时出现的集群效应,说明我国经济的内生性动力正在形成。 
  但专家们也建议,虽然今年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问题不大,但下届政府面临的挑战不少。除了通货紧缩、"三农"问题之外,加快金融改革已显得相当紧迫。 
  李善同委员指出,进行金融改革对提高中国经济的活力和银行体系的安全至关重要。她强调,下届政府面临的各项改革任务艰巨,且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金融、财政、农村、国企等方面,"应该整体推进,而不是单项推进。"

                          据《上海证券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