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干预经济时机未到

   2003-05-22

63

  刚刚复苏的经济自主增长活力会因为“非典”“夭折”吗?有关专家认为,“非典”这种不确定性的非市场因素对国内投资大局并无重大影响
 
  在家上网是许多人度过“非典”日子的主要方式,然而,这两天陈小姐却很苦恼,家里用于上网的电力线调制解调器坏了。联系维修,被告知由于北京的调制解调器已经没货,外地的货暂时供应不上。看来,“非典”的影响正在扩大,已经不仅仅影响到疫区人的消费、出行,还影响到物流了。
 
  “非典”正在得到有效控制是不争的事实,从每天公布的疫情数字变化就可以看出。然而“非典”带来的后遗症正在逐渐显现,尤其是对于经济运行而言,经济学家樊纲称之为“需求抑制型灾难”。正视“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应对,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减轻其不利影响。
 
  ■ 财税政策先行
 
  5月7日,当大多数人还在为居高不下的疫情数字揪心的时候,国务院已经着手研究应对非典型性肺炎影响,并出台8项措施力保经济发展。一场后“非典”时期的经济保卫战悄然打响,动作最快的是财税系统。
 
  5月11日,财政部、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紧急通知,对受“非典”疫情直接影响比较突出的部分行业,在2003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民航的旅客运输业务和旅游业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疫情和对相关行业生产经营影响的实际情况,决定在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或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区税收优惠政策。
 
  5月9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还决定自2003年5月1日起至2003年9月1日止,对受“非典”影响较大的餐饮、旅店、娱乐、民航、旅游、公路、水路客运、出租汽车等行业实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这些收费中,属于中央收入的企业注册登记费中的年检费、排污费、长江干线航道养护费等全部免收。属于地方收入的,其具体减免幅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确定。财政部同一天宣布,对上述行业减免15项政府性基金,而且年内不再出台新的基金。
 
  此前,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先后出台了捐赠企业和个人允许在缴纳所得税前扣除等4项优惠政策。 有专家分析,如此多层次、全国性的减免费税政策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
 
  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认为,这些财税政策的实施,是针对现实需要运用经济杠杆,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进行扶持。贾康认为,目前我国财力充足,可以承受大幅减税带来的财政减收。另一方面,减税降低了企业和个人负担,进而会刺激消费,有利经济发展,涵养税源。因此,针对目前情况,贾康建议,应该继续采取有针对性的灵活措施,应对“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财政收入5205亿元,同比增长了36.7%,这一增幅创近十年来最高纪录。由于政府支出增长仍控制在双位数以下,因此扭转了连续多个季度的赤字局面,出现超过1300亿元盈余。充足的财力保证,是应对“非典”危机以及随后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最坚强的后盾。
 
  ■ 大规模干预时候未到
 
  财税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直接、最有效力的部分。正是依靠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经济经受了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水的考验。财税政策除了减税还有增支,即增加政府投资,扩大支出。1998年以来,我国用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安排的国债项目总投资规模已达到6600亿元,对国民经济主要依靠扩大内需保持适度快速增长起到了很重要的拉动作用,带动投资3.2万亿元,拉动经济增长每年1.5-2个百分点,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
 
  应对“非典”危机,政府除了实行大规模减税以外,还动用了各级财政数十亿元资金。过去一个月,中央财政已经支出9亿元资金用于防治“非典”,地方财政也已有超过50亿元的资金到位,用于支持“非典”科研费用、医院建设、治疗费用等等。这些财政资金虽然不一定能够产生国债投资那样的乘数效应,但对经济的增长还是有一定的拉动作用。除了这些应急资金,政府还将加大了投资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非典”防治工作急需项目等等,这些都会作用于拉动内需。
 
  有人认为,用于“非典”防治的各级财政支出,将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挤占其他财政支出项目的方式实现,可能会影响用于增加投资需求的财政支出,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其实,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贾康介绍,政府财政拨款分预算拨款、专项拨款、总预备费三类。各级财政在总预算下,均需设立总预备费,主要用于财政预算中不可预测突发事件的重大支出。中央财政总预算预备费只能由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总理亲自调拨,各级财政总预算预备费用则由各级政府最高权力部门掌控。总预备费一般占该年度本级财政收入的1%-5%。在我国通常预算编制类目下,救治病患、购置医疗设备等开支本应属于“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而“非典”防治基金的设立,已突破该项费用而动用预备费。因此,各级财政抗击“非典”除了预算内资金,动用的是总预备费,不会影响其他预算拨款和专项拨款,进而影响投资需求。
 
  2003年,实施5年多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淡出迹象。增发国债比去年减少100亿元。在作出这一决定之时,中国经济正迎来开门红。但是,一场突发的“非典”疫情打乱了经济增长的脚步。那么,是否需要针对疫情调整既定的财政政策呢?
 
  对此,贾康认为目前来看不必要。因为目前疫情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等 少数地方,这些地方的影响已经可以初步评估。如果疫情不蔓延,其影响已经可以预见,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也没有上升到全局的高度。中国经济总量的盘子很大,有充分自我调节的弹性空间。目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措施。至于是不是要动用增发国债这样更积极的政策,目前没有必要,也没有听说政府有此计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也认为,疫情不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主导性影响,没有必要采取特定的宏观调控手段干预经济。
 
  ■ 投资需求会转淡吗
 
  5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其中一个议题是审批几个电力新开工项目。在特殊时期,政府加快电力项目的投资,可谓用心良苦—— 一方面可以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另一方面电力项目投资大,其增加的投资需求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8%,比上年同期加快8.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因此,在国务院8项保持经济发展的措施中,第二条就是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已经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
 
  民间投资不振,曾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从去年开始这一局面逐渐改观。2002年集体和个体经济的投资增长率接近15%,不仅比上年明显提高,而且已基本接近全社会投资的增长速度。这表明,来自于经济本身的自主增长活力开始逐步有所恢复和加强,并将成为推动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
 
  刚刚复苏的自主增长活力会因为非典“夭折”吗?
 
  有关专家认为,从投资角度来看,中长期固定投资仍是投资活动的主体,“非典”这种不确定性的非市场因素对国内投资并无重大影响。我国一季度投资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等重大项目的相继开工,再加上国债资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各地新一届政府投资扩张的冲动。这些项目和投资不会因为“非典”而取消,甚至延迟。
 
  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宣称,根据1至4月相关统计数据测算,“非典”对北京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速的影响有所显现,影响经济总量约为4.5亿元,使原预估“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下降1.7个百分点。“非典”对北京市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对第三产业的一些行业影响较大,但对第一、二产业的影响不大。4月份以来,北京市经济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增长率达到12%。
 
  当然,4月的数据不足以说明全部问题,“非典”的影响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才会充分显现出来。
 
  投资大幅增长虽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但在某些产业、某些地区也存在着投资局部过热和重复建设的迹象。
 
  据有关部门介绍,今年一季度钢铁行业投资增幅高达154%。在投资高增长的同时,钢铁结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部分省市钢铁低水平产能扩张迅速、产量增长过猛,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被关闭的小钢厂死灰复燃的情况。
 
  房地产泡沫曾经在2002年底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但是房地产局部投资过热却是不争的事实。一季度房地产增长速度不减,开发投资又比上年同季增长34.9%。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又是幸运的,因为此次经济因“非典”因素而放缓,正好处于一个经济快速上升期,某些局部过热的投资因此会受到一定抑制,从而使未来经济增长更加健康。
 
  国家统计局5月7日发布的的一项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民间投资主要有七大热门投向。这七大投资热点包括: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县市经济、西部开发、城市化建设及支持国有企业改革。这些投资热点集中于第一、二产业,其受“非典”影响有限。新的投资项目有可能被推迟,但不会最终被取消。
                           据《证券市场周刊》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