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出口百强传递了什么信息

   2011-12-28 中国化工报杨晓宇 叶金菊

143

 

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山东东岳集团视察时,同技术人员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新型材料研发情况。 (鞠鹏 摄)

 
    11月15日,海关信息网独家发布2011年上半年中国石化出口百强榜单。入围的企业中有37家化工生产企业。中石化子公司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排名第一。云南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排名最高的化工企业,位列第11位。


  据了解,海关信息网是通过对全国石化产业相关出口企业的出口金额进行排序后得出的这一百强榜单。而这一百强榜单也传达出大量信息。
  
  
  产品多为资源性
  
  
  通过榜单记者发现,入围百强企业所经营的产品,主营业务大都是生产资源性化工产品。比如有半数以上的企业主营成品油和石油炼制业务。主营石油炼制业务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主营海上供油业务的中国船舶燃料集团均跻身10强。百强榜单中也不乏中石油、中石化、中化集团、中国船舶燃料集团的子公司。


  入围的化工企业,也多集中在主营磷化工、氟化工、钛白粉等生产领域。


  排名最高的化工企业为国内最大的磷复肥生产企业云天化集团。国内另外两大磷肥生产企业瓮福集团和开磷集团也均排名靠前,分列排在第24位和第33位。在入围的化工企业中,主营氟化工产品的企业也十分抢眼。共有4家氟化工企业上榜,分别是排名第41位和第42位的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浙江衢化氟化学有限公司,还有排名第52位的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排名第61位的江苏康泰氟化工有限公司。


  业内人士分析称,氟化工企业出口额排名靠前,与今年上半年氟化工产品价格一路上扬不无关系。巨化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峰涛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氟化工产品的火爆程度是近年来市场少有的,不但产品价格普涨,国外需求也持续增加。据了解,作为上榜的几家氟化工企业主要产品之一的聚四氟乙烯市场价格今年上半年一路上扬,从年初的1.1万元/吨涨到6月末的1.52万元/吨,涨幅高达50%。出口产品的价格攀升和外销市场需求的增加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氟化工企业出口额的增长。氟化工产业链长,其产品涉及核工业、医药、农药、锂电池等高端产业,属于附加值很高的精细化工产品。但是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形成规模化生产的氟化工产品主要还是制冷剂、氢氟酸、聚四氟乙烯等中低端产品,目前出口的氟化工产品也多集中于中低端。而高端产品每年国内需要大量进口。


  与氟化工产品类似,今年上半年钛白粉也非常火爆,出口可谓量价齐升。据海关数据显示,1~6月,钛白粉累计出口量约为20.99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约11.4万吨,增幅为119.4%。在原料成本持续上涨及国外行情大好的双重拉动下,国内钛白粉价格屡创历史新高。在榜单上,则有2家主营钛白粉企业上榜,即四川龙蟒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佰利联化学工份有限公司。


  纵观入围石化行业出口百强的国内企业,无论是以石油炼制为主业的石油化工企业,还是磷化工企业、氟化工企业,或是钛白粉企业,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多少都与石油、磷矿、萤石、钛矿等资源矿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资源,主要出口产品都集中在资源型、低附加值的范围内。很多出口企业的上榜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产品短时间的价格走俏有着某些联系。
  
 

 

江西贵溪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员工正在包装出口磷酸二铵。 (黄耀振 摄)


  民企多有创新力
  
  
  虽然此次入围出口百强的企业中有近2/3的企业是国有企业,但是在化工企业范围内,民营企业占了一半。记者发现,入围出口百强的民营企业虽数量不多,但却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入选的民营企业在各自领域都堪称龙头。


  排名跻身前50名的唯一一家民营化工企业是江苏兴业塑化股份有限公司,其母公司江苏三房巷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聚酯制造商之一。排名第51位的山东东岳化工有限公司和排名第52位的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同属山东东岳集团。东岳集团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其主导产品绿色环保制冷剂、聚四氟乙烯装置规模居全国第一。进入榜单的2家钛白粉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四川龙蟒集团是国内产能最大的钛白粉企业。该公司最近宣布,将投资160亿元,建设年产300万吨磷酸盐、600万吨硫酸、60万吨钛白粉的特大型硫磷钛一体化项目,誓言打造全球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基地。


  河南佰利联公司则是国内钛白粉出口量最大的企业,出口量连续3年蝉联全国第一。据了解,该公司钛白粉从2008年的5.47万吨增至2010年的10.2万吨,目前已达12万吨,产量跃升至国内前三位。


  排名第73位的山东海力化工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环氧氯丙烷生产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之一。排名第83位的江苏澄星股份有限公司,则是我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生产和销售企业。


  其次,上榜的民营企业大多注重技术创新。


  河南佰利联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我国塑料异型材、化妆品、二氧化锆等锆制品和硫酸铝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四川龙蟒集团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同时还是国家发改委推荐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三房巷集团旗下有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1个省级技术中心。拥有授权的发明专利5项、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35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60个,其中节能型PET新型材料经国家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东岳集团是国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掌控了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公司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多项国家重大计划项目。江苏澄星集团更是早在2003年就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民营企业由于在资源、土地、资金、获取信息等方面均不占有优势,因此技术创新就成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突破口。目前国内65%以上的发明专利均来自民营企业,75%以上的技术研发、80%以上的科技创新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已经担当了排头兵。


  再次,这些上榜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以东岳集团为例。东岳集团的发展,先后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李源潮等党和国家领导先后到东岳视察,对东岳在氟硅材料特别是离子膜研发国产化取得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国家科技部曾专门派人到东岳现场考察,对东岳集团全氟离子膜项目给予支持,将全氟离子膜材料研究项目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全氟离子膜工程技术研究被列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山东省委、省政府对于东岳集团也非常重视,山东省科技厅主要领导几次专程到东岳集团调研,亲自抓各项政策的落实。山东省政府在加快东岳离子膜项目现场办公会上提出,将东岳离子膜项目列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一号工程”,举全省之力支持离子膜项目产业化。东岳集团所在的淄博市政府也给予了大量支持,市领导多次到东岳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困难。在淄博市科技大会上,淄博市委、市政府更是奖励东岳科技扶持资金5000万元。


  正是有了这些支持,作为民营企业的东岳集团才有了如此快速的发展,不仅仅是出口企业百强,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百强和中国民营企业百强的榜单中均能看到东岳集团的身影。


  在东岳集团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只要国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民营企业就能够交上一份让国家满意的答卷。
  
  
  经济结构要调整
  
  
  针对化工出口现状,业内专家表示,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近年来不断进行调整,有了明显的优化。但是,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格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到出口方面,就呈现出企业以出口资源型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局面。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但在入围出口百强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企业主营成品油和石油炼制业务。特别是主营石油炼制业务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及其子公司。一方面高价进口原油,一方面大量出口成品油,专家称这是由于目前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等业内专家指出,当前石油业从上游的原油开采和进口,到中游的炼化,再到下游的成品油销售各个环节,中石油、中石化都牢牢掌握了主导权。今年前三季度,两巨头虽然声称炼油业亏损646.39亿元,但两巨头净利润还是超过了1600亿元。


  针对氟化工产品的出口,一位从事氟化工行业的教授级高工说,氟化工产品的主要生产原料是萤石(氟石)。萤石的主要成分是氟化钙,是可用尽且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萤石储量为世界的1/2,探明可采储量仅为1/10,而产量却高达1/2。由于资源稀缺,国家从1999年开始采用萤石出口限额措施,但是萤石仍在大量出口。从1999年至2009年,我国共出口萤石916万吨。期间出口氢氟酸78万吨,折合出口萤石179万吨。直接和变相出口的萤石累计达到1095万吨,约占我国主要萤石资源省份已探明储量的8.4%。国家对萤石矿资源开采和氢氟酸产品出口应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逐步减少初级氟化工产品的出口,避免资源的变相流失。并引导氟化工产业往生产氢氟酸下游的低污染或无污染、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曹一平教授认为,化工产品结构非常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初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少。比如化肥产业。近几年,在国内化肥产量大增的同时,化肥出口量也节节攀升。一些企业把化肥出口当成消化自己产能的重要途径。这与国家保证国内农业需要、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大方向格格不入。化肥企业应该追求化肥产品品种多样化,多生产一些专用肥、有机肥、缓效肥等。

 

入围出口百强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企业主营成品油和石油炼制业务。图为中石化一家炼油企业的炼油装置。 (本报记者 张育 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