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衰落与中国无关

   2003-07-25

69

  近年来,认为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衰落缘于人民币贬值的论调在媒体上非常盛行。例如,7月11日《日本经济新闻》“经济教室”栏目刊登大阪大学小野善康教授的一篇文章,也在煞有介事地重复这种论调。若是外行尚情有可原,一位著名的经济学者竟然也提出如此肤浅的观点,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小野教授在论文中认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而非企业自身的努力”。诚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无论从名义汇率看,还是从反映内外通胀水平差距的实际汇率看,都出现了大幅度贬值。但是,大幅度下调汇率的发展中国家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那么,为什么只有中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如果仅凭下调汇率就能实现经济发展,那么当前世界上的一百几十个发展中国家,岂不轻而易举地就可成为发达国家,南北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吗?在这种乌托邦里,世界银行和政府开发援助机构存在的意义荡然无存。但是,世上从来没有这样的免费午餐,经济学者对此应最为清楚。 
  经济学教科书上清楚地写道:短期的景气变动决定于需求因素,而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则决定于供给因素。汇率的变动与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一样,主要通过需求来影响景气,而中国经济在四分之一的世纪里实现了平均9%的高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应从供给角度来寻找答案。 
  若按经济增长核算理论而言,恰恰是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了迄今中国经济的增长。进一步讲,必须把这种增长理解为由“自力更生”向对外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这一制度改革带来的的结果。 
  小野先生不仅把中国崛起的原因归结为人民币贬值,而且认为日本经济的萧条也缘于与中国的“不公平”竞争。在文章中,小野先生一口咬定“日美两国出现的中国威胁论是人为的汇率下调而引发的政策性结果”。但是,汇率的下调,即使在短期内通过扩大外需,产生刺激经济的效果,但由于国内物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涨,因此从中长期看,实际汇率理应回归均衡水平。因此,中长期的实际汇率不是政府能够人为决定的政策变量,而是反映经济基本状况的内生变量。人民币中长期走低倾向反映了中国因出口的迅速扩大而导致的交易条件(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产品的价格)的下降。 
  此外,认为人民币贬值对日本经济产生消极影响的观点缘于一种并不成立的前提,即日中两国拥有相似的产业结构,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很强的竞争关系。实际上,按照两国的比较优势,中国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工序),日本则主要从事技术密集型产品(或工序)的分工体制已经形成,双方明显处于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 
  在此情况下,就像石油价格下跌一样,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便宜了,日本交易条件随之改善,应有助于提高其国民的实际收入。因此,认为“日本不能摆脱萧条原因在于成本高,如此下去将败给中国,导致出口下降,经济进一步回落,日本日趋没落”的想法只能是一种“被迫害妄想症”。 
  小野论文由于把仅适用于短期景气变动分析的凯恩斯经济模式生搬硬套到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上,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不仅小野先生如此,很多经济学者怠于对现实世界进行观察,更谈不上实证分析,误以为单靠理论模式的演绎,就可悟出真理。经济学者不应停留于只适用于象牙塔的空泛理论,而应回到原点,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潜心研究真正的“经世济民”的学问。
                            据《中国石油商务网》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