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作为一种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战备资源,有“工业血液”之称,因此石油供应与安全对于今日中国经济的影响显然不同于1991年海湾战争之时。从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原油净进口量逐年增加,而且进口来源单一,一半以上来自中东,进口通道安全性低。面对国际原油市场的惊涛骇浪,进口原油已接近总消费量1/3的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及中国经济难以置身事外,从长期着眼,关乎中国的石油供应战略安全。目前国内经济界和学界开始重新审视思考我们的能源战略,重建石油供给的多元化市场体系,已成为推进中国石油供应安全首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提高市场应对危机能力
其实,国内对石油供应战略安全的关注由来已久,美英对伊战争只是又一次把这一问题推到了前台。
美英对伊开战前夕,国际油价短期性动荡一度使国内石油价格上涨并引发了与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扬,交通运输、冶金、渔业、轻工、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中国能源战略专家周大地在向国家有关方面提交的《中国石油安全存隐患》报告明确指出,这是因为石油消费方市场程度的迅速提高和石油供应方的过度垄断所造成的。
中国石油业的改革历经了多次,尤其1998年以来的重大改制以及随后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重组上市,加快了中国石油产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然而目前国有石油巨头的销售系统基本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石油分销体系。尽管竞争机制的引进,建起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但在更深的层次上仍处于绝对的“地域垄断”中,原油、成品油供应以及定价机制尚未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石油外贸公司各自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出口,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从而出现“买涨不买落”现象。
周大地认为,中国石油市场体系和机制的严重不完善,市场主体的严重缺乏,加之扭曲的供求关系,使中国石油用户既不能有效预见石油市场的不安全隐患,也不能在危机面前采取有效的经济和市场手段化解危机。这一因体制造成的弊端将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解决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必须提高市场应对危机的能力。
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石油市场不可能游离之外,单独成为一个封闭的市场。建立国际性市场不仅应成为自觉地选择,而且也是挡不住的客观要求。国内石油市场纳入这个体系,既可从市场竞争、供需矛盾的互容、互融和整体平衡中得到安全保障,也可通过国内外石油公司共同参与,实现多元化的石油进口,分散进口风险。在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加大的时候,孤立的国内石油市场将更难以招架国际市场的冲击。
因此周大地强调,中国应立即着手放松石油市场准入管制,放开石油终端销售市场,建立科学的现代石油市场,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对内开放。一方面,政府在放开石油价格的同时,建立起宏观调控机制,真正掌握住市场管理和调控权;另一方面,打破国内石油市场的地域垄断,积极培养市场主体,从开放市场、完善和规范市场入手,制定市场规则,形成合理的、有序的竞争格局,比如将分别隶属于铁路、交通、民航、农业、林业等系统的石油专项用户的油品供应系统剥离出来,组建独立的石油销售公司,并享有石油进出口权,使之成为真正的石油市场主体。同时,鼓励其它社会资金进入石油流通领域,营造健康有序的石油市场和竞争格局。
未雨绸缪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为把对能源安全的担心降低到最小程度,我国经济界已注意到石油战略储备的作用。今年3月“两会”期间,就有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尽快建立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以应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波动。陕西省前政协主席安启元委员称,构建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已迫在眉睫。他说,美国等西方大国都高度重视石油储备,中国也应该有石油储备战略。这几年中国石油生产不断增长,与此同时,石油消费也在逐年增长。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石油战略体系,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安启元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我国石油供应前景十分严峻的局面。
中国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然而在过去的10年里,原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1.8%;与此同时,伴随我国经济的连年稳定增长,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9%,是近年来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我国从1983年开始使用进口原油,当年进口量为905万吨。近年来进口更呈明显增长态势。1999年4381万吨,增长384%;2000年7900万吨,同比增长80%,超过一半是从海湾地区进口的。2001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6500万吨。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有一半原油需要进口;2020年,中国对国际石油的依赖将从目前的20%左右上升到40%左右。
另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中国石油接替资源量和后备可采储量日趋紧张。根据2002年中国油气资源评估报告,中国的石油资源量应大于1021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但陆上石油平均探明程度仅为28%,天然气平均探明程度只有6%,远低于世界平均探明率,中西部地区探明率更低。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勘探还处于开发初期。
最近,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玉普接受采访时也证实了这种紧迫局面:多年来,我国石油工业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指引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大庆、胜利、辽河成为中国最大的三个油田,此外还有大港、中原、江汉等油田。经过多年的开采,这些油田要么进入了开发的中后期,要么已经接近枯竭。虽然采用了新技术,但要保持长期稳定高产已十分困难。
石油供应安全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安启元认为,随着中国石油进口量的迅猛增加,必须考虑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的手段之一。它是国家整个能源安全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障供应、减少风险、稳定价格的作用。
另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层人士透露,石油储备战略计划已箭在弦上。中国今年在战略石油储备上将有实质性的突破。而未来构建的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将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日本模式为主,由国家和企业两方来共同承担。中国石油储备基地将建立于广东等沿海地区,并将新疆、陕甘宁、川渝、青海四大油气区作为四大战略储备田。2010年全国石油储备量目标为1500万吨。根据去年全国石油消耗总量测算,上述储备仅可维持近20天。原油储备制度的实施,必须有足够的财力做保证。按业内预测,到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至少达到1.2亿吨,整个石油储备基地的总投资预期超过数百亿元。
实现石油安全战略,国内几大石油公司任重道远。中国石化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前期工程已在江苏仪征悄然启动。中国海油宣布,计划以6.15亿美元收购近20年来最大的新发现油田——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气油田8.33%的股权。这一收购不仅是中国海油的战略,也是中国石油战略的一部分。目前中国要降低对中东的依赖,实行海外能源供给的多元化。中国海油能延伸到中亚地区,对中国的海外能源进口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石油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