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消费市场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3-09-04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

74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各项部署,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防治非典,把非典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国内市场销售增幅虽有一定下降,但总体上基本保持了正常增长。从下半年市场运行看,要采取鼓励消费措施,进一步克服非典影响,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逐步恢复居民消费信心,保持消费市场的正常运行。
 
  一、2003年上半年国内市场形势
 
  (一)国内消费市场销售增幅出现小幅度下降。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比1—3月下降1.2个百分点。主要情况是:
 
  1.从各月增长情况看,1—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万亿元,增长9.2%;4—5月非典疫情的扩散对市场销售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其中,4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6.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7.7%;5月份为3463.3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4.3%,增长幅度为5年来的新低。
 
  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7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餐饮业零售额2649.6亿元,增长6.4%;其他行业零售额1165.5亿元,增长0.7%。5月份餐饮业零售额358.6亿元,同比下降15.5%。全国除黑龙江、贵州、青海3省餐饮业零售额同比略有增长外,其余地区均为负增长:华北地区下降幅度最大,其中,山西下降55.7%,河北下降48.6%,北京下降39.7%。
 
  3.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4万亿元,增长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7526亿元,增长6.3%。其中,5月份当月城市零售额同比增长4.9%,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增长3.2%,增长幅度分别比上月减少5.9和3.6个百分点。由于各地加强防范,非典疫情对农村地区影响不大。按上年同期增长速度测算,5月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约减少122亿元,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约减少64亿元。
 
  (二)受非典影响,居民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和消费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1.从居民消费方式看,受非典影响,用现金消费减少,刷卡消费、电话购物、网络购物明显增加,电子商务、送货上门消费增加较快。
 
  2.从市场销售结构看,出现一批新的亮点。一是消费弹性较小的食品类销售所受影响不大,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的商品类零售同比增长20.5%。二是防病治病的医药卫生用品旺销。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西药品类零售同比增长15.5%,洗涤用品类增长36.7%,药皂、消毒液、熏香、口罩等小商品经常脱销。三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高档商品,如汽车和电子通讯器材等商品的销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分别为61.6%和63.3%。四是强身健体的滋补品和体育器材销售良好。
 
  (三)居民服务消费有升有降,总体增幅呈下降趋势
 
  1.旅游休闲消费因非典疫情受到严重打击。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全球旅游警示”后,有36个国家发布了“劝诫令”,要求国民不要来华旅游。北京市旅游局反映,3月18日一4月24日共退团6091个,总计退团人数16.6万人。其中,入境退团5650个,退团人数14.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49亿美元;出境退团441个,退团人数1.8万人。国内旅游基本停止,绝大多数旅行社已无团可接。4月1—20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口岸进出境人数同比下降47.2%,其中,4月11—20日进出境人数同比下降52%。北京市旅店业3月中旬平均出租率为70%,其中四、五星级宾馆为80%以上;4月22日出租率下降到20%左右。
 
  2.电信消费继续快速增长。今年以来电信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非典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刺激了居民电信消费。今年1-5月电信收入18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3.保险消费高速增长。今年以来,由于非典疫情出现,提高了居民自我保护意识,保险消费进一步扩大。1—5月全国保险收入1728亿元,比上年增长31.7%。
 
  4.交通服务消费受到严重打击。1—6月,全国客运量73亿人,比上年同期下降9.2%。5月份当月下降41.5%,其中,铁路客运量3.7亿人,比上年同期下降13.1%,5月份当月下降62.5%;公路客运量58.3亿人,比上年同期下降6.1%,5月份当月下降40%;水运客运量0.7亿人,比上年同期下降9.5%,5月份当月下降35.1%;民航客运量0.3亿人,比上年同期下降15%,5月份当月下降77.9%。
 
  5.教育消费已成为家庭消费的主要投向。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民办学校的增多,成人教育的发展,使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也越来越多,教育消费已成为消费领域的一个亮点。据调查,居民在未来3年中,排在前五位的消费依次是:子女教育占20.3%、食品占14.4%、医疗保健占12.4%、住房占9.9%、衣着占9.1%。有关调查表明,居民储蓄的目的首先是为子女教育,其次是养老、防病、防失业等生存问题。
 
  (四)生产资料供求保持高速增长,但势头有所减弱
 
  由于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再加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高,带动能源、重要原材料需求高速增长。1—5月全国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3.55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20.1%,增速在4月份回落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回落。部分产品库存增加,市场价格出现下降。生产资料市场价格4月份结束了连续7个月加速上涨的势头,开始止升趋稳,5月份开始出现下降趋势。5月份当月价格总水平比4月份下降0.8%,比去年同期上涨6.1%,增幅比4月份回落1.7个百分点。前一段时间拉动价格上涨的钢材、成品油、天然橡胶等产品,从4月中旬以来开始出现明显下降。
 
  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钢材、石油等部分商品库存明显增加,其中钢材新增库存量到5月末已超过800万吨。
 
  二、市场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非典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为经济发展和市场消费消除了最大隐忧。目前,防治非典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正在逐步恢复。据北京市商委监测统计,到6月上旬,吃、穿、用三大类商品消费已恢复到上年同期的74—80%,预计到7月有望恢复到上年水平。
 
  (二)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良好。(1)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1—6月国有及其他单位固定资产额1.5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8%,其中,基建和技改投资增长分别增长29.7%和39.2%;房地产投资增长34%,均大大高于2002年16.1%的增幅。(2)货币供应量加快增长。今年6月末,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同比增幅分别为20.8%和20.2%,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7.4和6.1个百分点,高于GDP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
 
  (三)物价总水平扭转了下降趋势。1—6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了0.6%;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6.5%。
 
  三、下半年市场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市场流通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问题:
 
  (一)消费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供过于求的矛盾依然突出。1—6月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0.4%。从近年来600多种商品供求排队情况看,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已从过去的市场主体成为现在的少数,供过于求的商品占据了市场主体,供不应求的商品逐渐消失。
 
  (二)非典对居民消费心理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居民消费信心还没有恢复正常水平。今年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旅游和娱乐服务行业消费虽有所恢复,但与正常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如果恢复时间持续过长,将对下半年以至全年居民消费产生较大影响。
 
  (三)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还面临较多困难。城镇低收入群体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农村市场开拓面临不少障碍。同时,居民消费倾向较低。
 
  (四)市场经济秩序还比较混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对经济发展和扩大市场流通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此外,国内商业领域对外开放的限制将进一步放开,步伐将进一步加大,而国内流通业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竞争的需要。
 
  四、政策措施建议
 
  (一)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市场流通的正常运行。(1)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在坚持必要监测措施的前提下,保证道路畅通和人员、物资的正常流动。(2)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对困难行业、小企业、困难群众的各项扶持政策。(3)尽快制定受冲击大的行业特别是服务业的振兴计划,抓住时机改善饮食服务消费环境和商品流通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规范和引导新兴营销方式。(1)抓紧出台汽车产业政策,并鼓励其消费,进一步扩大普通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供给。(2)规范电信、互联网业务的消费环境,加大金融支持,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上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发展和消费。建立农民上网专项基金,鼓励农民上网。(3)规范和引导各种新兴营销方式的发展。积极推进网上购物、电话购物、送货上门等新兴营销方式。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使其健康发展。
 
  (三)加强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工作,千方百计增加能源和原材料供给。(1)挖掘现有电力资源潜力,加强电力调度,加快在建电力项目建设速度,增加电力供应。(2)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满足市场对原材料的需求。(3)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状况,加强对重要能源、原材料、重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状况的分析和预测,运用储备、进出口等手段做好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工作,满足市场需求,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
 
  (四)继续扩大国内需求,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体系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在目前社会需求正常增长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必须保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必要力度,确保今年经济增长7%预期目标的实现。
 
  2.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要继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继续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拓宽消费领域。
 
  3.保持投资较快增长。要更好地发挥国债资金的带动作用,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国债投资具体投向主要体现“四个倾斜”:向农村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向结构调整倾斜,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持和引导服务业发展;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向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倾斜,促进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银行要优先为国债项目提供配套贷款,增加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企业的贷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信贷支持,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改善金融服务,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发展证券、保险、货币市场。
 
  (五)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2.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快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县乡公路、农村能源、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等建设。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
 
  (六)加快农村市场销售网络建设,开拓农村市场
 
  1.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村落分散,建设农村市场销售网络,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建设成本比较高。目前,我国的农村销售市场体系,主要由个体、私营经济和少量的乡镇集体企业来支撑,远不能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从今后发展看,要结合小城镇建设,根据农民消费特点,按不同地区及不同消费对象进行市场细分,逐步推进农村销售网络的建设,鼓励大中城市大中型连锁企业到小城镇兴办分店,支持工商企业联手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营销渠道和流通网络。
 
  2.加强对农村消费引导和示范宣传,提高农民的文明消费、现代消费意识。农村居民长期形成的传统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城市消费者有很大的反差,这是制约农村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引导更多的企业把广阔的农村作为市场开拓的目标,针对农村的消费习惯和环境,开发品质优良、可靠实用、价格适中的新产品。同时,应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宣传力度,通过集市贸易、传统节日,用多种多样的文化宣传方式进行产品消费示范,大力宣传农民喜爱的企业和品牌,积极引导农民消费。
 
  3.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设施。一方面,要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集中改善农村的电、水、通讯、交通等基础环境,促进耐用消费品大规模进入农村家庭,带动总体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七)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在巩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开展专项整治。专项整治工作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商品。同时要严厉打击假广告、假商标、假发票、假包装的印制窝点,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着力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有权无责、权钱挂钩等问题。
 
  2.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过程中,要始终紧紧抓住与人民切身利益和安全密切相关的商品,特别是食品、药品和农资的打假不放,贯穿到整治工作的始终,加大整治力度,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狠抓一批大案要案,加大依法查处力度。特别是对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要严厉打击并绳之以法。要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公开曝光一批典型案件,对整治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也予以报道。
 
  4.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用质优价廉的消费品占领农村市场,从源头上堵住假冒伪劣商品。
 
  5.进一步提倡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企业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6.把整顿与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对经济秩序混乱现象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从法制上、体制上、机制上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据《宏观经济管理》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