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较长时期内保证国民经济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在经济工作的规划中坚持远近兼顾的原则,既要着眼当前利益,更要注重长远发展,绝不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事。
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理解远近兼顾原则的要点所在。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许多矛盾也不容忽视,未来的发展还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经济整体素质仍然不高,科技水平明显落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比如能源综合利用率,目前仅为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而且我国人多地少水少油少,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不高,浪费情况也相当突出。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令人触目惊心,以人们须臾不可离的空气和水为例,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多年处于较高水平,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等等。
事实说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建设失衡的发展道路,因为这样的发展不仅不能持久,而且最终会给子孙后代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寻求一条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其实质就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其关键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通过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需要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把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更为重要的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可以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更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我们对这一光辉前景充满信心。坚持远近兼顾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整个人类的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一位西方环境经济学家曾经说过,“如果在中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那么世界上就不应当有任何一个国家说它不能。”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曾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过辉煌的篇章,也一定能够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进程中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