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操纵市场不公,新加坡石油2007年之劫?
坐上游览新加坡著名旅游胜地圣淘沙的缆车向下俯瞰,最吸引人的并不一定是海天一色的辽阔美景,而可能是往来如织的大型油轮,以及不远处新加坡港鳞次栉比的油罐和集装箱。如果继续放远视线,透过红黄相间的码头脚手架,正对面就是高耸入云的现代化摩天大楼,那里正是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区。
油轮挨着油库,港口挨着银行。这就是新加坡石油市场的真实写照。
但这样的繁华景象已然受到了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挑战,尤以中国为甚。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有关协议,中国石油市场将在2007年全面对外开放,业内人士分析,一旦全面开放石油市场,中国和新加坡谁将是未来亚洲石油贸易中心将存在变数。
地下交易隐忧
凭着连接欧亚大陆“自由港”的区位优势,在一系列政府苦心打造的优惠政策的刺激下,短短20几年,新加坡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贸易中心和石油提炼中心。目前新加坡积聚了大大小小100多家石油贸易商,西方的五大石油公司也相继完成了在新加坡的投资,有的石油公司甚至干脆直接将全球总部搬至新加坡,比如加德士;而大多数油商则将亚太运营总部设在这里,包括BP、壳牌、普氏等。而在政府的鼓励扶持下,新加坡亦成长了一批本土华人私营石油大户,比如新加坡兴隆和KUO等。
但是,众多巨头的加盟并没有给新加坡石油交易市场真正健康的发展,相反,新加坡石油贸易江湖色彩异常隆重,大多数交易实际上都是在地下完成。“通过公司之间的信誉来操作,不需要交定金,大家比较方便。”油商们这样为自己辩解。
没有监督的市场给人为操控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即便是权威如新加坡燃料油市场的基准价——普氏价格,大户操纵起来也非常容易。“普氏价格是每天下午5时到5时30分之间新加坡燃料油公开交易平台上的交易记录,如果有两家公司相互进行高价对冲,往往以区区2万吨的成交量就可以将这一价格大幅抬高。”业内人士透露。
场外交易的隐忧也曾引起新加坡当局的重视。1984年,为了规范石油贸易,新加坡政府专门成立了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但由于相关的监督政策并没有随之施行,新加坡主要的石油期货买卖最终没有发生在期货交易所,而是在实货贸易之外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石油纸货市场,而这个独立于期货交易所之外的场外市场,使新加坡石油期货交易所形同虚设。
燃料油市场争端
今年以来,因为战争原因,燃料油跟随原油价格上涨迫使国内部分电厂和陶瓷厂停产,而在连续十年遭遇几次大的损失之后,新加坡石油市场遭遇了中国燃料油厂商的集体投诉——中国油品商称新加坡燃料油基准价受到几大油商的操控,他们通过拉高市场价格的方式让中国买家蒙受巨大的损失。
3月22日,占中国燃料油进口一半以上的广东7家燃料油厂商共同发起一个价格同盟,声言要建立一个与新加坡“普氏价格”相呼应的中国市场标准价格——中国燃料油基准价。新加坡石油市场第一次因为交易不公遭遇到来自他国的强烈挑战。
据了解,中国是燃料油进口大国,燃料油也是目前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成品油。在过去10年里,中国的燃料油进口增加了20倍,从1990年的80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1800万吨,是亚洲最大的买家。
但长期以来,中国这个最大买家在新加坡市场并没有任何的价格谈判力。目前,新加坡燃料油市场的基准价是由美国普氏提供的,美国普氏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报价平台,控制着90%的石油市场报价,尽管普氏价格的形成属于第三方独立操作,但仍然是
建立在真实的交易量上。目前新加坡燃料油市场的主要玩家是新加坡兴隆和BP新加坡,这两家公司都拥有一次性购入三个月燃料油的仓储运输和资金实力,透过看涨看跌的手段来进行囤积或者抛售,以此影响市场价格,最为关键的是,一些油商还掌握着国内进口燃料油的规律,比如用电高峰期到来前、配额许可证发放前等时段,透过大规模的国际收购,联手推高价格。
对此,新加坡一些油商对中国油商的行为也予以反击,认为中国油商的联合抵制行为并不是真正符合市场规律的做法,有油商尖锐的指出,中国油商的弱势,在于无法掩盖真正的市场需求,价格一旦被抬高,即便是不买也只是暂时的。
中国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争吵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市场对新加坡油市的重要性。事实上,新加坡油市的“中国味”已经越来越浓,有业内人士表示,伴随着新加坡经济的转型和投资中国的洪流,中国在新加坡石油界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新加坡很多石油私商乃至全球一些国际石油巨头均摇身一变成为与中国油商交从频密的“利益共同体”,这些油商也成为将来中国挑战新加坡的盟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新加坡泰山石油的蔡天真。蔡天真出生于福建石狮,40岁左右,既是泰山石油新加坡主席,也是香港上市公司泰山集团控股主席。2002年,新加坡泰山集团营业额从2001年的4568万新元跃增1034%至..1805亿新元,其净利报506万新元。
泰山石油最大的特点是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和蔡天真更具开放性的经营策略。泰山石油的模式是:利用在新加坡市场和中国内地的经验,在中国建立石油仓储基地和船队,并利用新加坡亚太中转港口和世界第三大石油贸易中心的优势,发展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
2002年12月20日,泰山石油新加坡作为单一外资最大股东参与了福建泉州石化仓储基地的建设。据悉,该项目占地76万平方米,拥有820米长海岸线,项目总投资为13亿人民币,总体规划是建设总储量150万立方米原油、成品油和化工品储罐及配套的码头。
随着中国石油行业的完全市场化,中国国内市场对于石油和成品油的巨大需求也足以吸引大的石油厂商增大对中国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近期,世界五大石油巨头之一的壳牌就宣布了未来投资50亿美元的中国计划,显示出了国际石油巨头对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
石油期货的挑战
除此之外,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重开将从正面冲击新加坡石油市场。
此前,包括中国燃料油厂商在内,中国石油厂商们发现因为缺少石油期货,导致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缺乏价格发现功能和谈判能力。
以前我国曾经开办过8家石油期货交易所,相继推出过多个石油期货合约。其中,原上海石油交易所交易量最大,占了全国市场70%以上的份额,最鼎盛的1994年,其日交易量甚至已经超过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
眼下,石油期货的重开已是大势所趋,消息人士声称,石油期货市场最迟将在2007年中国石油市场全面开放之前重开。
而香港、上海、大连三地在上马石油期货上的争夺早已开始。
尽管如此,还是有业内人士认为,在3-5年内中国不足以成为新加坡的最大威胁。
首先,就石油贸易平台而言,一个公平公开公正市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新加坡石油市场经历了20多年时间,中国市场的成型也必然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
其次,两个市场拥有各自不同的区位优势,新加坡的港口服务、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其成为石油交易中心的基础,而中国在这方面尚有差距。
最后,即便是未来的中国期货市场,在规模和数量上中国占有上风,但是就成为一个亚洲交易中心的平台而言,中国石油期货市场为国内服务的意义显然要大过国际交易中心的意义。
但对于2007年中国石油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之后的发展形势,该人士也表示“看不懂,难说”。
据《中国石油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