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进入新的上升期

   2003-07-0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126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中周期波动的复苏期和中长周期波动的谷底。我国经济已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而且短期内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现象,为此仍应采取中性宏观经济政策。
 
  (一)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
 
  短周期体现的是经济运行短期波动的内在规律。按波峰至波峰计算,从1953到1992年,我国GDP增长大约有9个波长各不相同的短周期,平均波长在4.3年。受1993年至1996年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2年以后经济运行短周期波动的路径发生改变,GDP增长率连续7年持续下滑,到1999年下跌为7.1%,远超过一般短周期2年左右的收缩期和衰退期。按照对数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得到1953年至2002年GDP年度增长率的发展趋势值。以此趋势值作为有效产出潜在增长率的近似值和GDP短周期波动的中值进行分析,1998年7.8%的GDP年度增长率下降到当年8.5%的有效产出潜在增长率以下,已进入GDP短周期波动的衰退期;1999年达到短周期波动的谷底。2000年GDP增长恢复上升并进入复苏期,但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2001年我国GDP增长率再次下降,并形成本轮周期波动新的谷底。2002年8%的GDP增速仍低于当年8.6%的有效产出潜在增长率,说明GDP增长率虽然恢复上升,但仍处于复苏阶段。2003年第一季度GDP增速达到9.9%,超过8.6%的有效产出潜在增长率,说明从2003年第一季度开始,我国GDP增长正在从短周期波动的复苏阶段向扩张阶段转化;只要没有大的意外冲击,2003年应是我国GDP增长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 
 
  (二)2003年是我国经济增长中周期波动的复苏期。 
 
  按GDP增长的短周期平均波长对年度GDP增长率进行4年几何移动平均,滤去GDP增长的短周期波动因素,得到GDP增长的中周期波动曲线和有效产出的中期潜在增长率。按波峰至波峰计算,从1959年到2002年,GDP增长大约有5.5个中周期,平均波长7.8年;按波谷至波谷计算,从1957年到2001年GDP增长共有6个完整的中周期,平均波长7.3年。最近周期的波峰为1995年,以有效产出中期潜在增长率作为GDP中周期波动的中值进行比较分析,1996年到1998年的GDP中期增长率虽然不断下降,但高于有效产出中期潜在增长率,属于新一轮中周期波动的收缩期;1998年以后GDP的中期增长率继续下降、且低于有效产出的中期潜在增长率,到2001年达到1995年至2002年期间的最低值,因此,1999年至2000年属于新一轮GDP中周期波动的衰退期,2001年为谷底。2002年GDP中期增长率恢复上升,达到7.6%,但仍较大幅度低于2002年8.8%的有效产出中期潜在增长率,属于中周期波动从谷底向复苏阶段转化或复苏阶段的前期。2003年第一季度GDP增速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换算为中期增长率后只有8.3%,仍低于有效产出8.8%的中期潜在增长率;且按中周期波动平均波长8年计算,经济增长中周期波动的复苏期约为2年,因此,2003年仍应是我国GDP增长中周期波动的复苏期。 
 
  (三)目前我国GDP增长正处于中长周期波动的谷底,即将进入复苏期。 
 
  按GDP增长中周期平均波长对年度GDP增长率进行7年几何移动平均后,得到GDP增长的中长周期波动曲线和有效产出的中长期潜在增长率。按波谷至波谷计算,从1963年到1991年有2个完整的GDP中长周期,波长均为14年。1991年以后进入新一轮中长周期的复苏期和扩张期,到1997年达到波峰,1998年以后进入收缩期和衰退期。鉴于2000年GDP的中长期增长率为9.18%,正好等于2000年有效产出的中长期潜在增长率。因此,我们断定1998年至2000年属于新一轮GDP中长周期波动的收缩期,2001年至2002年属于衰退期。按中长周期波长14年估算,GDP增长中长周期波动的衰退期应持续3.5年左右,且2003年第一季度GDP增速换算为中长期增长率只有8.12%,仅略高于2002年8.08%的中长期增长率,仍较大幅度低于9.2%的有效产出中长期潜在增长速度,因此,我们认为2003年应是我国GDP增长中长周期波动的谷底,2004年将进入GDP增长中长周期波动的复苏期。 
 
  (四)短期内我国经济增长不会大幅度波动,对此应采取中性宏观调控政策。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但短期内出现经济过热或增速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很小,主要理由是:(1)存货投资在2003年进入扩张期后,将于2004年转入收缩期,会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上升势头产生抑制作用。即随着存货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库存水平过高,将迫使企业根据合理库存的要求而减缓扩张性生产活动。(2)固定资产投资在2003年会快速增长,但出现全面投资过热的可能性较小,主要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已基本市场化,企业的投资行为受市场需求和硬预算约束的限制,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那种盲目的过度投资现象。(3)经济过热现象往往出现在经济加速增长时期,而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的加速增长主要是由产业结构的快速提升引致的。从产业结构升级自身的变化规律看,经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幅度刚刚出现增大趋势,不会出现由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引致的经济加速增长现象。(4)突发的非典疫情会对短期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冲击,但不会导致经济增长深度下滑,也不足以改变经济运行的扩张性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期,对短期冲击的抵御能力较强。非典疫情对经济增长形成的冲击只是局部的和短期的,受冲击较大的行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中的社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 
 
  总之,从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看,我国经济在未来8年之内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即使受到非典的短期冲击,2003年我国经济仍将快速增长,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现象。因此,短期内可以因应现实需要适度扩大财政支出,应对非典对短期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但从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宏观调控政策应以中性调控政策为主,既不能因经济增速提高而采取收缩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也不能过高估计非典疫情的负面影响,而采取过度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防止扩张性政策的滞后作用引发未来经济过热。 
                              据《国研网》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