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通知,决定自8月1日起对粘胶纤维(化纤长丝、化纤短纤)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取消部分农药、化工、电池产品等的出口退税。这次外贸政策的调整真能成为粘胶纤维等相关生产企业的救命稻草吗?在笔者看来,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权宜之计。
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固然有助于减缓化纤业的出口压力,但影响有限。今年前5个月,我国规模以上粘胶行业企业数量为151家,行业实现主营收入 172.77亿元,完成利润总额7.24亿元。以此推算,推行外贸新政后,粘胶行业每月可获得退税290万元,平均到每家企业不到2万元,这只是杯水车薪。
受全球经济放缓、国内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粘胶纤维生产企业经营环境逐渐恶化。要使我国粘胶纤维行业健康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才是正道。即使人民币不升值,出口不退税,从长远来看,我国也将面临来自印度、越南等新兴国家的追赶;另外,我国还要面对美国和欧盟的压力,如果我们不主动限制贸易顺差,任其继续增大,一旦这些国家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全面征收反倾销税,我们将受到更大的冲击。
其实,我国目前已拥有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客观环境。首先是产业转移。按照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低附加值的外贸企业如果还想继续生产,就应把企业转移到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低的地区,以弥补一定的税收费用。目前,粘胶短纤最大的生产基地已不在沿海,而是在我国的大西北地区新疆;其次是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资金与人才是提高技术含量的前提。现在我们不是在说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吗?央行不断提高准备金率就是一个佐证。在人才方面,来自教育部的信息显示,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
此次调整坚持了有保有压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仍有竞争力的化纤等产业进行扶持,否则不能体现出效率优先、公正公平的原则。但是,从长远来看,化纤企业还需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等措施来应对国内外严峻的生存形势。此次政府微调出口退税率不及大家的预期,正是因为政府要让人们知道:救市仅仅只是权宜之计,产业结构调整才是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