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中国农药国际竞争力建议

   2008-09-08

21

    中国2007年农药生产总产量为173.1万吨(折百计),进口4.1万吨,出口47.7万吨,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农药制造和销售大国,并且已由农药进口大国发展成为农药出口大国。出口的47.7万吨农药,价值1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8%,但平均单价的涨幅却只有8.3%,这反映出中国出口农药的附加值较低,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

    中国现有2000多家农药生产企业,目前生产农药品种有313个,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仅13个,占4.15%。中国农药企业数目与产能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于国际市场的需求,很大比例的原药产量用于出口,每年大约40-50万吨。但我国农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微利或亏损企业多。 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农药原药企业总数达到619家,而到2005年则达到723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农药生产企业有2260家,若以2005年 624.5亿元的全国总销售收入计,企业年均收入不足3000万元。由于产品老化,缺乏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效通道,导致目前我国农药上市企业资产及销售收入总和仅与世界第7位的住友、马克西姆相当。国内的研发投入,环保治理费用均远远低于国外公司水平。这样的规模很难与国外大公司相抗衡。

    众所周知,中国农药出口将进入低利润期。由于我国在国外独立登记的中国品牌很缺乏,虽然农药出口额较大,但绝大部分产品是以原药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的,如中国大量出口的草甘膦,是经过国外公司进一步加工成制剂或打上其标签后,才以农药身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目前我国还只是农药出口大国,不是农药出口强国,出口产品中大量是科技含量不高的仿制产品和附加值比较低的原药产品,是以贴牌生产来支撑现有的贸易规模,导致大部分利润落到国际中间商手里。这种依靠低成本和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贸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些发达国家近年纷纷出笼有关农药的新贸易壁垒措施,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我国的,如提高农药登记难度、限制进口农药品种、严格农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等。目前中国还没有一家国际认可的GLP(良好实验室规范)实验室从事环境毒理、残留以及代谢等研究。列入欧盟“黑名单”的200多种农药还有许多在中国普遍生产。中国的大部分农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还没有取得进入许可证。由于欧美国家对来自中国的农药的限制,特别是2007年开始实施的化工产品新检测标准,对中国农药产品出口到欧盟国家会产生严重影响。中国草甘膦先后遭遇9次来自欧盟、巴西、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的反倾销、反吸收、反规避调查,其结果是中国失去了欧盟及巴西市场。今后中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品种会相应减少,而主要出口目的地将在南美、中东和东南亚地区。

    中国农药生产目前供大于求,农药出口已成为促进农药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国际农药跨国公司加大了世界农药市场的整合和投资力度,区域性合作加快,大企业集团在世界农药产量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使农药市场受集团贸易控制和区域性贸易的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我国农药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已迫在眉睫,农药业内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必须尽快制定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政策,转变农药产业在对外贸易中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的现状,加强对农药生产中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增加农药产品的附加值,转变目前大量出口原药,在农药国际制造业链中处于低端环节的现状,促进产品质量与效益的同步增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何增加中国农药国际竞争力,笔者有如下建议:1.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可以进行跨地区的资源整合,通过兼并与重组,形成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大型农药企业。这些企业有以下特征:①产品结构好,每年都有更高效的品种替代老品种。②具有国际水平的农药分析、质检、生测、毒理、残留科研机构或实验室。③具备技术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④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2.改变赢利模式。从国际农药产业发展规律看,行业利润正在由制造原药向成品制剂和销售渠道转移,同样一吨草甘膦除草剂,国内企业以原药形式出口仅能获得9万元的销售收入和不到2万元的毛利,而国际上一些公司则通过销售各种浓度的制剂、稀释助剂和施药器材来获得几倍甚至10倍以上的销售收入和毛利。国内一些较大的农药企业大部分仍停留在化工品制造商的水平,改变赢利模式是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3.树立国际品牌。中国大多数企业从事的是“买与卖”的简单国际贸易,出口农药的整体价格始终维持在接近成本的水平上。而中国农药品牌价值带来的利润则大量流失。我国农药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急需造就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国际品牌,以提高我国农药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