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价改革前夜 中石油中石化炼油大跃进

   2011-05-13 石油石油

95

  中国最大的两家国有石油公司正在实施雄心勃勃的炼油扩产计划,这项计划有可能从根本上缓解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成品油供应紧张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将继续巩固两家公司的市场垄断地位,将众多渴望兴建炼厂的民营企业挤入角落。

  在未来两到三年之内,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将在全国新建和改扩建至少20个千万吨炼油厂,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也正在全力扩张炼化能力,计划建设10个左右千万吨炼油厂。

  按照上述计划,两家公司加在一起,将拥有30个千万吨炼油厂,而目前国内达到千万吨的炼油厂只有5家。30个千万吨炼油厂的总投资至少2000亿元,每年将消耗3亿吨左右的原油,而中国目前的原油产量已经达到了每年2亿吨的峰值,50%左右的原油依赖进口,其中中石化的进口原油比例高达70%。

  争相扩张

  8月29日,中石化发展计划部人士向本报证实:“中石化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扩充大约20个千万吨炼油厂,这需要逐个拿到国家发改委的批文。中石油也在计划扩张炼化环节。我们将按照国家的整体规划争取项目”。

  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负责人告诉本报,两大公司计划的千万吨炼化厂包括了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两个部分,是按照《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进行操作的,计划到2010年时在全国范围建成20个左右的千万吨炼厂。

  8月30日,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权威人士透露,发改委的规划是到十二五期间,全国形成“31+30”的规模。即在未来七八年内,全国炼化能力将达到31个千万吨炼厂和30个百万吨乙烯项目的规模。

  据测算,新建一个千万吨炼厂需要资金500亿元左右,而改扩建项目,每提高一百万吨的炼化能力将耗资至少20亿元。

  据了解,中石化正在计划建设的20个千万吨炼厂将主要通过改扩建的形式进行,新建炼厂所占比例不足三分之一。中石化内部人士对此解释说,“改扩建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新建项目需要国家发改委的批准,难度较大。”

  随着国内需求猛增,国家发改委对新建炼油厂项目的态度已经有所转变。2004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中石化海南洋浦800万吨炼厂,解除了对新建炼化项目长达十余年的“禁令”。在此之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发改委没有批准任何一个新建炼化项目,全国炼厂的扩张基本上都是通过偷偷地改扩建进行。

  以海南炼厂的获批为契机,中石化开始了对一度几近停滞的炼化产能的扩张。2004年,中石化湛江炼厂、新疆塔河炼厂、吉林石化产能均得到大幅扩张;2005年,中石化镇海炼厂扩能至2000万吨。

  200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规划》称,到2010年,炼油工业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多万吨;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65%。届时,炼油工业基本满足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

  中石化信息部高级工程师田春荣说,“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快是炼化产能扩张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一部分油品还需要进口,今后几年随着需求的增长,不增加炼化能力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布局悬念

  据中石化信息部高级工程师田春荣介绍,中石化改扩建将主要在一些炼油比较集中的华东华南地区,特别是目前缺油严重的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将主要在四川,西北地区主要在西安。东北地区扩张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该区域的炼化能力已经过剩。

  在改扩建基本没有悬念的情况下,中石化计划新建的千万吨炼厂成为焦点。除了已经基本确定的曹妃甸项目外,中石化发展计划部人士没有透露公司新建千万吨炼化厂的具体选址。

  中石油的改建工程则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据本报了解,中石油已经筹划了至少10个千万吨炼油厂的扩建项目,分别是大庆2个、抚顺1个、锦州1个、葫芦岛1个、大连2个、兰州2个、新疆3个。

  目前,中石油的新建项目布局,除了曹妃甸以外,其余仍不明朗。

  长期以来,中国炼油工业布局与油品市场消费的矛盾比较突出,油品消费中心的华北、中南、西南地区炼油能力不足,东北和西北地区炼油能力大于油品消费需求,北油南运的格局由此形成。







                           --来源:经济观察报
 
 
更多>同类资讯
• 新疆又一百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启动 • 陕西中化蓝天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被陕西省认定为
• 广东茂名:千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崛起 • 宁夏煤业成功产出清洁型催化剂
• 北方特气28亿硅化工新材料项目启动 • 《山东省精细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
• 国家统计局:2023年GDP为129.4万亿元 • 原创 | 安全管理绩效与道德操守的关系
• 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 • 荣盛石化POE项目技术通过国内首次工艺安全可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