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理应后劲充足。但是,当前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内蒙古却难以摆脱能源环境、效率、资源、利益的掣肘,管理弱化,资源利用效率低,忽视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凸显。近日,在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办的2008中国内蒙古国际能源产业及节能减排技术博览会上,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内蒙古要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当前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亟待政府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破解能源环境、能源效率、能源资源和能源利益四大难题,方可支撑当地能源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煤炭资源有四点主要特征:一是分布广,总量多;二是种类齐全,品质优良,以低变质烟煤和褐煤为主,低硫优质煤占总储量的70%,低灰、低硫烟煤又占优质煤的60%;三是煤层埋藏浅,厚煤层多,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简单,煤层稳定,煤田规模大、易开采;四是主要煤系中共生、伴生矿产资源丰富。据统计,目前内蒙古累计探明煤资源保有储量为2317.1亿吨,位居全国第一位;产量居全国第二位,2008年产量预计在4.2亿吨左右。
然而,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内蒙古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经凸显,亟待各方破解。据自治区发改委资深能源环保专家刘义介绍,难题之一是能源环境问题。内蒙古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相当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煤炭的开采、加工、储运和燃烧使用,使地表受到破坏,植被大面积枯死,水资源和大气被污染,并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状况。资料表明,平均每开采1万吨煤炭造成草原或农田塌陷0.2公顷,开采1吨原煤需排放2吨污水。但目前采空塌陷区没有明确的赔偿机制,采空区生态治理和恢复性投资在煤炭生产成本中列支较少。
难题之二是能源效率问题。目前,我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内蒙古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得多,2005年内蒙古每万元产值能耗为2.48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水平为5.67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9倍。2006、 2007两年合计,全区能耗水平整体下降了7%,对照“十一五”节能目标只完成不到1/3。现在,内蒙古约有90%的小煤矿采用非正规采煤方法,资源回采率仅为30%。
难题之三是能源资源问题。小型煤炭生产企业的资源采储比普遍低于大中型企业,在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应限制小型企业的发展。而内蒙古目前共有各类煤矿1200多处,其中乡镇集体煤矿就有1000多处,小型煤炭企业居多,治理难度极大。
难题之四是能源利益问题。一批中央企业特别是能源化工企业在资源开发中担当主力,加快了煤炭开发。但由于利益分配机制尚未理顺,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政府和当地群众之间的利益冲突正在不断升级,已经影响了未来资源的有序开发。目前,央企和地方煤矿相比,同样采1吨煤留给县级地方财政的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差 8~9倍,而且对地方长远产业规划也缺乏统筹考虑。许多煤炭产区地方政府都不甘心央企从地方廉价输出一次性能源产品,希望借开发之势发展附加值更高的能源利用和深加工项目,保障地方的长远利益。但央企基本上不考虑地方的规划,致使许多地方的长远产业发展规划多年来仍是“一纸蓝图”。由于利益分配失衡,导致煤炭开发呈畸形态势。
面对这四大难题,许多专家认为,煤炭资源是内蒙古能源化工支柱产业的支撑要素,其开发利用不能仅靠市场机制来调节,更需要辅之以政府强有力的调控和宏观管理。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统筹考虑开发规模、资源接续、产业升级、替代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方案。
为此,专家提出建议,破解难题一是要坚持节能为本,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要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体现资源环境成本;三是要尽快建立资源与环境损耗补偿机制;四是要建立规范有序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比如内蒙古环境问题欠账多,历史遗留包袱重,国家应加大对内蒙古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具体规定一定时间内向内蒙古转移支付的比例和递增比例,重点支持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对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及税收减免;五是要坚持多种能源并举和环境优先,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鼓励和支持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生产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