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处海防前线,石油和化学工业相对薄弱。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才在湄洲湾南岸一个贫穷渔村上建立起一座现代石化城。这座当时原油加工能力为250万吨的炼油厂,成了福建最大的工业企业,也是福建石化工业发展壮大的标志。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福建实施了提升炼油、发展乙烯、引进液化天然气的战略,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规范市场推动产业升级,使福建石化行业已从粗放走向集约、从石化弱省向强省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福建石化行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1.21%,2005年石化工业实现总产值572亿元,同比增长9.8%,较“九五”末翻一番以上。2007年,福建石化工业产值815.06亿元,规模以上石化企业752家,已建有石油化工、合成材料、化学原料、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涂料颜料、专用化学品、橡胶加工、专用设备制造和化学采矿等10个分行业,并初具规模。其中,石油加工、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橡胶加工分行业居主导地位,其工业总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3/4。新兴石化产业从短短的几年时间已跃升为主导行业,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态势。
福建石化龙头企业稳步发展,部分产品产能已位居全国同行前列:福州一化集团公司氯酸盐(第一位),邵武化肥厂草酸(第一位),南平嘉联化工公司硅酸钠(第二位)、白炭黑(第一位),邵武氟化工厂氢氟酸(第二位),福建亚通塑料有限公司塑料管材(第二位),翔鹭涤纶纺纤(厦门)有限公司涤纶纤维(第二位),翔鹭石化(厦门)有限公司精对苯二甲酸(第二位),福建佳通轮胎有限公司子午线轮胎(第三位),浦城正大生化有限公司饲料级金霉素(第三位),厦门正新橡胶工业公司轮胎外胎(第五位)、力车胎外胎(第四位)。
湄洲湾南岸国家级泉港石化园区内的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是最引人注目的大型工程,也是福建经济走廊中的一个亮点。该项目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集炼油、乙烯生产和成品油销售一体化的项目,由于该项目的带动,项目所在地泉州市泉港区现已投产、产值超5000万元的石化项目23个,在建化工企业投资超5亿元的有 4家,超亿元的有11家,如今大批石化和石化后加工项目正在陆续建成投产和建设中。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700亿元,可带动形成1500亿元以上的石化产业集群;加大3个石化工业区石化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扩展和延伸加工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形成产业延伸度高、产业间关联性强、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现代石化产业及深加工体系,将湄洲湾地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石化基地。
泉港园区正在建设包括炼油、乙烯、芳烃基本原料系列和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列,以乙烯为原料的苯乙烯系列、乙二醇系列、醋酸系列,以丙烯为原料的苯酚 /丙酮系列、丁辛醇系列、环氧丙烷系列,碳四系列,芳烃系列,盐化工系列等产品链,以及港口码头和仓储设施,适时扩大一体化项目炼油和乙烯的规模;注重延伸石化产业链,泉惠石化工业区建成以重油深加工、中化炼化工程和石化中下游产品为主的油化产业区;莆田东吴石化工业区建成以重油催化热裂解项目和石化中下游产品为主的油化产业区,发展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及纺织鞋革原料等石化下游产业。
塑料制品加工和化纤是福建的优势行业,对石化原料需求量大,塑料制品产量居全国第六位,化纤产能居全国第四位。以一体化项目为龙头,促进塑料制品、化纤发展,延伸产业链。预计到2010年,塑料制品产量将达180万吨,合成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
福建海岸线长,拥有诸多天然良港,是石化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利用沿海滩涂建设临海石油化工基地,实施战略性搬迁发展化工,并形成临港加工和仓储物流为特征的化工产业。
已具有石化行业特点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南平市,依托已有的精细化工基础,扩大及增加无机化学品、含氟精细化工产品、林产化工等。三明市以煤化工为基础,在化学肥料、煤化工上形成特色。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培育5个石化集聚群:南平精细化工集聚群、无机盐产品集聚群、氯碱工业集聚群、湄州湾北岸石化聚烯烃下游产品加工集聚群和橡胶轮胎集聚群。
以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强化产业集群的项目支撑,采取上下游联动,产业链对接,基地、园区辐射等模式,福建聚集优势强劲发展石化工业。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重点石化建设项目将投入600亿元,发展湄州湾和海沧两大石化基地;提升聚烯烃、聚酯产品为国内生产基地;形成两个产值超500亿元,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集群;培育5个产值达50亿元左右的石化产业集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