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约5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芒硝生产大国,同时也暴露出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开采无序等问题。10月中旬在宜昌市召开的2008年中国无机盐学术与技术交流会上,与会代表认为,我国应借鉴芒硝强国的发展经验,利用得天独厚的芒硝矿资源,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整合生产力布局,加强行业调控力度,提升国内芒硝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总量略剩结构短缺
据介绍,我国芒硝产业自诞生以来,生产规模一路攀升,近20年的产量已翻了两番,单套装置产能居世界之首,产能分布也逐渐扩展。近年来,国内芒硝市场向纵深拓展,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但芒硝企业对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只重视现有市场,缺乏对潜在市场的研究与开发,并由此导致国内市场竞争的无序和混乱。
目前看来,国内芒硝市场总量略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近10年,我国芒硝产量猛涨,产略大于销。同时也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市场销售总量中95%以上为普通硝,一类一等品所占比例偏低,符合特殊产业需要的特种用硝产量更少,适用于特别用途要求的芒硝产品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产品结构不甚合理。
技术进步缺乏后劲
就芒硝生产技术而言,国内在一些领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引入的自然循环真空蒸发及标准罐型真空蒸发制硝技术,存在结构简单、能耗高、产量低等不足。随着真空制硝生产技术的不断推广,近20年我国制硝生产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国内较先进的芒硝生产企业,其技术经济指标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相对于芒硝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的整体技术水平依然不高,大量工艺落后的生产装置仍然存在,平均劳动生产率仅为国际先进水平的十分之一。业界专家表示,我国芒硝企业在生产技术、产品开发、管理机制的创新方面,缺乏成熟的经验和坚实的基础,企业与科研、设计机构之间没有形成开发、创新的统一协作体,造成装置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进步缺乏后劲,产业发展缺乏生气。
目前,我国有芒硝生产企业200余家,多数厂家的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生产能耗高、产品质量差,为生存只能以低价冲击市场,导致采用先进工艺设备的优势企业无法显现市场优势。有专家将这种现象解读为“劣币驱逐良币”,认为其将严重影响我国芒硝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及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是产业畸形发展的表现。
扶优排劣势在必行
针对国内芒硝产能分布零散,致使市场竞争成本居高不下,且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无法提高的局面,四川川眉芒硝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李春先认为,应大力整合生产力布局,扶持优势产硝区作强作大,抑制资源质量差、技术水平落后的产硝区,使产业瘦身强体。对于进入芒硝产业的新资本应提高门槛,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同时加快企业重组过程,优化企业结构,扶优排劣。
在他看来,我国芒硝产业需要掀起一场全行业的创新革命,除了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还要引进国外先进的营销理念,建立现代化的营销体系。业内企业要探索一种既符合产业特点又适应消费特点的营销体制及机制,并大胆借鉴国外及其它产业的营销经验,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并降低销售成本。同时,还可以设立专业的芒硝产品进出口公司,开拓国际市场。
此外,与会代表还建议,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也应对芒硝产业的发展加强宏观引导,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芒硝产业发展的规范和指引;加大对芒硝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执法职能,以有效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就资源而言,我国芒硝矿储量丰富,但需要有序、有计划地加以开发利用。目前,国内芒硝产业存在资源开采强度过大、回收率过低的问题,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有关代表认为,应严格限制国外资本对我国芒硝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我国芒硝资源保障体系,强化我国芒硝资源的储备体系建设。同时,要逐步完善资源管理立法,严格资源开采许可制度,彻底整治和规范芒硝矿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