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化工行业全年的行情表,几乎没有哪个产品能逃脱从大红大紫到一落千丈的命运,每个产品在这个危机袭来的寒冬,相比较年初,跌幅都超过20%以上,其中最惹人瞩目的还是去年炙手可热的硫磺,在去年硫磺是众多商家追逐的大热门,而今年硫磺却没有预期的表现,价格跌落几倍,年均跌幅达到82.5%,成为跌幅榜单的之最;精细化工类的草甘膦跌幅在76%,位居第二位;而其他中间体类产品醋酸、环己酮、环氧氯丙烷,煤化产品粗苯、焦化苯年跌幅也均在50%以上,即使跌幅最小的硼酸、草酸等也均在20%以上,今年产品的涨跌变化可以说是近三年以来变化最大的一年,有些产品的价格甚至跌落至5年来的最低点,虽然其间二乙二醇、苯酐、DOP、邻二甲苯、纯苯等一系列产品均有小幅反弹过,但这一丝丝的暖意并不能温暖危机带给我们的寒冷。
对于2008年整个化工市场的走势,中国化工网资讯中心化工部总结了三种典型走势:
第一种:抛物线走势
诸如芳烃、中间体类、大多数有机化工产品走势都是属于这一种,甲苯二甲苯—TDI和邻苯-苯酐-DOP产业链是明显的代表,但这种不是绝对的抛物线,在11月上旬的一段时间出现了小幅反弹,但随后还是回落。
我们就甲苯来对这种价格走势作分析,同时分析一下影响这种走势的因素。
08年上半年华东地区甲苯的价格走势明显的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月初—4月初,这是甲苯市场低位盘整的一个阶段,这主要与国际原油市场在这个期间保持一个相对低位盘整有关,在2月中下旬国际原油有一个短暂的破百记录,也导致了华东地区甲苯市场的一个短暂的上调,后随着国际原油重新回到80多美元附近,甲苯的价格也略微回调。
第二阶段进入四月份,特别是4月中旬—5月底这个阶段,是国内甲苯市场持续攀升的的时间,也是甲苯、二甲苯炼厂包括市场涨价最集中、幅度最大的以及时间段,我们还是以华东市场甲苯为例,从1月份到5月份,华东地区的甲苯一共上涨了在2000元左右,但是从4月中旬—5月底,甲苯的价格却从8500涨到了9900元,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上涨了1400多元。甲苯二甲苯的价格在这个时间段的走强同样与原油的走高有关,4月份以来,国际油价从110美元长到了135美元,甚至创下了147美元的高位,正是原油在这个时间段的持续飙升给了甲苯二甲苯持续走高以足够的支撑。
第三阶段:进入6月份,国际油价尽管盘中最高点达到了140美元以上,但是由于原油在瞬间的冲高后进入了一个回调的阶段,重新进入130—135美元之间并维持一个高位震荡的走势,这也成就了国内甲苯市场的小幅回调,华东地区的甲苯价格也重新从10000元的高位小幅回落至9900元附近盘整。
下半年,甲苯市场整体处于一个加速下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六月末—十月末,一个一步到位的下跌,和十一月份,一个试探性的小幅反弹回落,以及十二月份的地位震荡组成。
六月末—十月末,市场在短暂的两个月时间内就大幅度下跌了两千元左右。场内贸易商开始寄希望于奥运会后的行情。
原因:市场处于银根紧缩的经济调整阶段,又适逢因奥运会召开而导致连接市场终端和供应单位的中间产品生产企业大面积停车,其中的政策性之强甚于往年任何一段时期,由于需求萎缩已经是市场的共识,所以市场多方整体上基本没有组织有效的反攻,八月末,奥运结束后,行情震荡盘整,正在等待政策面指引之时,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原油价格从130美元附近骤降至50美元,全球化工行业均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甲苯市场更是在一个月内下跌3000多元,迎来几年来行业内最寒的寒冬。多数厂家停车降负,贸易场退场规避风险。市场需求降至冰点。价格最低跌至3800元/吨,也创下五年来的低点。
进入十一月份,国内市场整体出现较为明显的止跌迹象,更多的贸易商也因此发生了最为激烈的争执,根据实力大小,贸易商对待这次止跌的看法和做法都有很大区别:作为一手而言,更多的贸易商乐意在此开始计划进行第一阶段的储备工作;二手或者三手则更多的开始密切关注相关市场的动静,更乐意将此次的止跌看作未来行情机会点的一个契机或者是信号。市场价格开始回升,但很快的,由于市场的价格得不到需求的有效支撑,最终还是回落至4400元/吨。至此,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弹回落。
第二种走势:阶梯下滑形式
纯MDI是这种走势的典型代表,纯MDI的市场成交价从年初的27500元/吨逐渐滑落到年底的17000元/吨,行业的全面不景气加之严重的供大于求局面,使MDI市场价格在9月底至10月初的短短时间里迅速失守20000元/吨大关,至12月初,已退至17000元/吨的成本线附近。既便如此,也是在各方厂家限产两个月之后艰苦迎来的成果。烟台万华自9月初供应商事故发生以后就降低运转率至50%,拜耳上海一体化装置自投产之日就一直保持较低开工率,上海联恒由于装置的不稳定性,上半年几乎不能保证正常开工,宁波万华在9月、11月分别安排了停车检修……2008年,MDI的下游氨纶、浆料、鞋底原液、TPU等行业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年初国家取消出口服装、鞋的出口退税,一举使得珠三角、温州、晋江等地数以万计的企业一夜之间倒闭,从而直接影响了对MDI的需求,正当所有MDI从业人士寄希望于8月份开始的传统保温材料旺季的时候,奥运会的召开将之推后了两个月,直至此时,不少从业多年的贸易商还在安慰自己“好事多磨”,然而10月份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将他们的美梦无情击碎,期望中的保温材料需求旺季没有来临,聚合MDI却已经濒临11000元/吨关口,至此,MDI行业的2008年已经提前结束。
归根结底,影响MDI全年走势的重要原因就是产能的极度扩张和下游需求没有及时跟上,加上外部政策环境的多变,终于导致市场供需矛盾加剧,价格大幅跳水。
第三种走势:高位震荡走势
烧碱-2008年以来,我国烧碱价格一直处于高位且走势十分平稳,年初至年末价格起落幅度未超过20%。2008年四季度,在绝大多数化工产品价格大幅跳水的情况下,国内32%离子膜烧碱折纯出厂价依然维持在2200-2400元(吨价,下同),50%离子膜烧碱折纯出厂价在2400-2600元,99%片碱出厂价更超过3800元,与上半年基本持平。而原盐等原辅材料价格的走低,无疑大幅压缩了烧碱企业的生产成本,扩大了烧碱产品的利润空间,成为氯碱企业抗击金融危机的有利武器。
分析烧碱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依然强势运行的原因,一是国内供应量有限。2007年,全国烧碱产量达1759.3万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烧碱生产大国,但70%以上的新增产能来自西部省份的PVC联碱装置。由于2008年8月份以来,PVC市场持续低迷,企业库存增多,成本与产品价格严重倒挂,迫使不少氯碱企业减产停产。中国氯碱协会的统计显示,到2008年11月底,我国氯碱企业的开工率只有30%左右。大量氯碱企业减产或停产,减少了烧碱的社会供应量,使其价格难以下行。
二是国际产能大幅萎缩。
由于烧碱是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每生产一吨烧碱,隔膜法平均耗电量达2410千瓦时,离子膜法为2380千瓦时,新鲜水消耗量达5-6吨,且伴有大量氯气产生。因此,发达国家近几年已经在限制本国氯碱行业的发展,减少了国际烧碱供应,使我国烧碱产品得以大量出口。虽然自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烧碱产品原来13%的出口退税率,但在短暂的阵痛后,相关企业还是通过提价等方式保住了国际市场和自身利润,通过出口拉动,避免了国内烧碱市场供大于求。
三是下游需求强劲。
我国烧碱主要用于造纸、化工、纺织印染、轻工、钢铁、制药等领域。其中,造纸行业是烧碱消费第一大户,消费量占总量的25%;其次是化工领域,耗碱量约占23%;纺织印染业耗碱量位列第三,约占总量的19%;氧化铝行业耗碱量占9%;日化轻工行业占7%;制药行业占5%;水处理市场占4%,钢铁行业占4%,其余占4%。
由于我国纸张长期以来产不足需,造纸行业持续扩张的产能和大幅增长的产量,使该行业对烧碱的需求仍然旺盛。造纸行业是遭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行业之一,2008年1-11月依然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使该行业对烧碱的需求保持了12%的增幅。肥皂、香皂等日用品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多,消费量将继续保持刚性增长,扩大了该领域对烧碱的需求。
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氯碱企业开工率低下,减少了烧碱产量;另一方面,出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考虑,发达国家正在削减其烧碱产能,使国际烧碱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有利于国内产品出口,减少了国内烧碱供应量。而国内造纸、氧化铝、水处理、轻工日化、纺织印染等领域对烧碱的强劲需求,使得供求双方此消彼长,维持了国内烧碱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局部供.应略显紧张的格局,从而确保了我国烧碱市场强势运行,在金融危机阴霾笼罩下,依然春意盎然,俏傲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