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把食品添加剂也推到了风口浪尖:食品添加剂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
食品添加剂的本来面目又如何,以及关于其“罪与罚”又有哪些争议?
滥用争议
“所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没有一件是由食品添加剂引起的,都是非法添加物引起的。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基本是安全的。”王竹天,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对食品添加剂有着深度研究。1月6日,他在北京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此直言不讳地表示。
“食品添加剂是伴随着人类发展的一个产物,是食品工业的灵魂,否则就没有大规模的食品加工。”在王竹天看来,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人们所享用的食品种类越来越多,食品添加剂也使用得越来越普遍。而食品添加剂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在还没有食品添加剂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在开始使用“食品添加剂”了,只不过还没有给它定性,没有给它定量。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姜微波表示:“虽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但这只是理想状态。事实上,食品添加剂滥用的比较多,食品添加剂本身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有天然的,也有化学的。但是无论哪种,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工艺才能成为一种产品,用于食品中。“生产食品添加剂的企业跟食品企业没有什么区别,有大的有小的,质量很难控制,即使一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到了不同的企业手中,使用起来就不一定安全了,这需要看如何监管了。”姜微波表示。
据了解,中国目前约有50万家食品生产企业,其中成规模的企业仅15万家左右,大多数是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小企业的分散性、流动性、隐蔽性使得监管很难。
“发达国家的食品生产企业,多是大型企业,他们遵守法律和诚信比我们高,所以很少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国虽然也有相应的规范,但是食品工业80%是中小企业,尤其是个体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美国,企业把自己的信誉当成生命一样来看待,我们现在还存在一些差距。”王竹天表示。
在王竹天看来,只要列到添加剂允许使用的名单里,一定是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的过程,能够保证人体的健康。只要添加没有经过评估的物质,不管有毒没毒,都是一种涉嫌违法的行为。
但是,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并没有根据法律规定的要求去做,为了增加馒头的白色,就添加“吊白块”,为了辣椒的红色就添加“苏丹红”。无疑,中国的食品加工企业的现状决定了食品质量监管的难度。
另外,中国化学工业协会的副秘书长孙先生表示,虽然国家有规定,食品企业申请使用添加剂,就在国家规定的企业买食品添加剂,可是有些企业为了利润,就找一些替代产品,甚至价格低廉的化工产品,以节省他们的成本。
“那些加工馒头、面条的小作坊,怎么监管?”姜微波担忧地说。
标准的滞后
“一种添加剂能否列入食品添加剂目录,是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的,除了对毒性的实验评估,还需要进行经济评估。”王竹天表示。
据王竹天介绍,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制定,先从它的毒性开始实验,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有专门负责评估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的部门,在他们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取更安全的量作为我们的标准。所以,中国的标准一般要比国外的限量低得多。
据了解,中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有了部门的规章,70年代开始有内部标准,称为GBN,正式出台规章是1981年。截止到目前,标准中规定的大概是1960多种,加上即将批准的,大约2000种左右。
“但是中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基础研究比较少,标准滞后,新型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外已经使用了,但是中国还没有制定标准。”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营养强化剂及特种营养食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泽生表示。
姜微波也表示出担忧,中国的食品添加剂并没有很正确地进行风险评估,主要是有商业利润的动力在里面。
标准的滞后,有着诸多的原因。据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目前中国基于食品添加剂毒性的动物实验一直没有做过,多是采用国外的实验结果,然后在国外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取低于他们很多的安全量来制定标准。政府在这方面没有投入,企业也不愿意自己花钱去做动物实验,因为费用比较多,而且标准也没有保护性,企业更没有积极性自己去做实验。在国外,动物实验一般都是企业自行做的。
“美国的食品添加剂种类接近4000多种,日本也比我们多,相对来说我们是比较少。在标准上,我们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接近。”王竹天表示。
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促使新的监管制度出台。于2007年最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已经于2008年6月1日正式实施。
虽然从数目上来说,中国的食品添加剂并没有发达国家多,但是我们却因为食品添加物质而不断出现食品安全的问题,到底是谁在作怪?
监管需体系化
“三聚氰胺一出事就找生产三聚氰胺的企业,这种追究是不对的。三聚氰胺这个产品,是用途用处非常多的,但是谁买了,去干什么,跟生产的企业没有关系。”中国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孙先生表示。
“三聚氰胺”事件后,工信部在全国范围内调查三聚氰胺生产企业的详细情况,彻底查清产品销售去向,包括销售地区、数量、主要用户等,并要求企业必须在产品上明确标示“严禁用于食品加工业和饲料加工业”。
“现在没有化工部也没有了化工局,化工产品的监管都在协会。但是目前化工产品的生产,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质量的监管,对于化工产品的流向,无法监测到。化工产品的说明上已经很清楚地告诉大家,不能作为什么使用,能作为什么使用,但是买了的人去做什么,企业是不知道的,而且告知责任已经到位。”孙副秘书长无奈地说。
目前化工产品有4万多种,走的是市场化流通渠道,用户直接到生产企业购买化工产品,企业可以要求他们提供相关的资料,告知不能运用到什么地方,但如果是卖给中间商,中间商再卖给谁,就很难追查了,而且买了以后去做什么,更是不知道。
“不能食品一出现违法添加,就追查到生产化工产品的头上,这些跟化工产品没有关系。此前有过用甲醇勾兑假酒的,把生产企业的老总给抓起来了,后来又无罪释放,这让生产化工产品的企业没有办法做。”孙副秘书长表示。
同时他表示,现在是有关部门监管缺位,对已经审批过用什么添加剂的食品企业的监管不到位,发了生产许可证后就不管了。
化工产品市场监管,无法保证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安全,但是如何制定一套先发制人的监管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