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车”,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用这个词来形容2008年跌宕起伏的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但到底是什么让国际油价坐上了这辆让人猜测不透的过山车,却至今众说纷纭。
人们经常听到的答案包括金融投机、地缘政治以及美元贬值。不过,国际最重要的能源资讯机构之一,普氏能源资讯(Platts)最近发表的一份特别报告却认为,柴油的需求上升,以及下半年全球能源需求的全面下降,才是去年国际油价如此波谲云诡的真正原因。
在这份特别报告中,普氏资讯石油部门全球主管约翰·金斯顿(John Kingston)提出了一个新鲜的观点:柴油主导了去年上半年国际油价的走势。
“如果原油的价格与它的衍生品价格相等,就意味着原油价格十分强势,或衍生品的市场正在走弱。”金斯顿在报告中说,而他的研究正发现,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在去年夏天之前,当地基准原油的价格与汽油的价格基本持平,这表明汽油这种最重要的石油衍生品对于原油的价格拉升影响不大。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柴油从2007年9月开始就表现抢眼,除了在2008年初因为销售淡季原因,原油价格与柴油价格之比短暂上升到90%左右外,其余时间,该比例一直在85%以下,甚至一度逼近80%。这意味着,去年上半年,欧美柴油的价格一直比汽油高大约15%。
一直以来,欧洲国家普遍征收高额的燃油税,引导人们购买燃油效率更高的柴油车;而欧美对于超低硫燃料油的追求,也使得许多炼厂无力提供更多的清洁柴油;另外,十分适宜提炼柴油的尼日利亚原油(根据2007年数据,尼日利亚是全球第十一大产油国,产量比著名的产油国科威特还要高)却由于当地紧张的军事局势而无法足量开采。
“所有这些因素,好像突然间一起对市场施加了影响。”因此,金斯顿得出结论认为,尽管单独将原油和柴油并列起来时很难看出端倪,但加入了汽油这个参考物后,至少可以说明是“柴油刺激了国际原油价格的暴涨”。
而国际原油价格之所以在7月到达147美元/桶的巅峰后开始急速下挫,一方面是聪明的炼油厂老板们发现了炼制柴油更为有利可图。
以炼化数据被认为是最透明的美国为例,汽油产量占所有衍生品产量的比例从去年年初的47%下降到6月底的41.9%,而同期,柴油等蒸馏衍生品的产量的比例则从26.5%上升到28.1%。
另一方面,到了去年下半年,随着经济危机影响扩散,全球的能源需求也确实走入了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