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的行动指南

   2009-03-05 中国化工报中国化工报

41

    由国家发改委历时三四个月时间组织编制的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和多次修改后,最终于2月19日经国务院办公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这是一部针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新形势而编制的规划,也是一部时间跨越“十一五”和“十二五”的石化行业发展规划,是指导当前以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行业发展纲领性文件,是石化行业的行动指南。

    规划内容全面,从产业面临的形势分析入手,全面阐述了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和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制定了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完成任务的主要政策、措施以及实施措施的工作安排,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规划力求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四个结合,即稳定生产运行和促进产业振兴相结合;调整产品结构和增加有效供给相结合;加强技术改造和推进自主创新相结合;推动联合重组和优化产业布局相结合。规划充分贯彻落实了中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基本精神。
      
    树立产业发展信心
      
    规划明确指出,我国石化产品消费仍处于增长期,油品、化肥和农药刚性需求长期存在,高端石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石化产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产业振兴的综合优势依然存在,产业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石化产业面临非常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世界金融危机、经济下滑,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石化产品库存增加、价格跳水、企业经营困难等诸多问题。

    同时,2002年之后,在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以及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动下,世界化学工业进入周期性发展的上升期,2005~2007年,世界石化工业已经达到效益的峰值期。当石化利润明显增长,投资回报率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时,大量资金涌入石化产业。目前新装置建成投产后大量释放的新增产能,打破了原有的市场供求平衡。2008年之后世界化学工业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进入低盈利的高度竞争时期,大部分产品供过于求,世界石化工业已进入周期变化的下降时期。

    但从另一方面分析,我们仍有很多有利因素。首先,我国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发展,在我国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保障下,会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这为石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经济环境和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条件。未来几年,石化行业总供给与总需求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国内原油、有机化工原料、三大合成材料生产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仍然要依靠进口;无机盐、化肥、农药、烧碱、纯碱、涂料、染料、轮胎等虽然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但有些产品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部分产品可以出口。据估计,2010年我国主要石化产品消费量将大约占到全球总消费量的 1/3,华东、华南和环渤海地区仍将是我国石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中心。

    其次,我国石化产业已形成很大规模,具备很强的抗风险能力。我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世界石化产业大国,主要石化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排名较以前有大幅度提升,化肥、氮肥、磷肥、纯碱、烧碱、硫酸、电石、农药、染料、轮胎、甲醇、合成纤维、聚氯乙烯等在世界上排名第一,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树脂等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形成了一大批国内知名、世界有影响的大公司,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中化、中国化工五大央企和云天化、四川化工控股公司等一大批省属石化企业,还有100多个经营业绩良好的化工上市公司和一批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到行业总销售收入和利润一半以上,他们是我国石化工业的主力军。他们在石化产业高峰期对产品结构进行了有效调整,财富上也有一定的积累,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并且他们在市场上打拼了多年,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此他们完全有能力顶住目前的压力,抵御风险,共克时艰,举起我国石化行业发展这面旗帜。

    另外,从世界范围来讲,发达国家石化行业发展已过高峰期,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他们也要把很多装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他们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像上世纪80年代以前那样明显。当然,他们在一些产品、技术和工程经验上还领先于我们,在技术含量高的化工产品上比我们有优势,但在基础化工原材料生产方面优势并不明显。中国在人力资源、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优惠政策、金融支持、外部条件等方面优势突出。并且我国石化行业当前处于上升期,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综合比较上有优势。目前遇到金融危机,我国石化企业与发达国家石化企业相比,面临的困难和处境相对要好些。乐观地估计,通过金融危机,如果处理得当,完全有可能加速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
      
    调整产品结构
      
    “ 十一五”前三年,我国石化产业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高档产品比重不断增加,高浓度化肥比重达到75%,重质纯碱比重达到37%,离子膜烧碱比重达到30%,轮胎子午化率达到63%。农药总量基本保持稳定,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有所提高,高毒农药比重下降到5%左右。

    规划提出的调整产品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搞好油品质量升级。目前我国油品产量约15%达到国Ⅲ标准,80%达到国Ⅱ标准,2009年底全国实行国Ⅲ汽油标准,2010年底实行国Ⅲ汽油标准。实施国Ⅲ标准,现有炼油装置需投入1000多亿元的改造资金。二是调整氮肥企业原料路线和动力结构,提高磷、硫资源使用效率,在资源产地适当建设大型化肥生产基地。三是大力发展高效低毒农药,彻底淘汰高毒农药。四是鼓励发展面向重点产业和市场急需的高端石化产品。所谓高端石化产品,就是指技术含量高、市场成长性好、替代进口、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如合成纤维单体、工程塑料、特种化学品、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等。
      
    推动重大工程建设
      
    “ 十一五”期间,石化工业安排开工一批技术改造和新建的炼油项目。2007年中国石油大连石化、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完成技术改造,形成了两个2000万吨级炼油基地。2008年青岛大炼油、广西石化、中海油惠州等4个千万吨级炼油项目陆续投产,此外,九江石化、福建联合石化、独山子石化、抚顺石化4个炼厂扩建项目也接近完成。上述新建以及扩增的项目新增5450万吨/年炼油能力。

    “十一五”前三年,已开工建设和改扩建8套大型乙烯装置,新增产能740万吨/年,包括中石化的天津100万吨/年乙烯、福建80万吨/年乙烯、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和武汉80万吨/年乙烯,中石油的新疆独山子 100万吨/年乙烯、四川80万吨/年乙烯、抚顺80万吨/年乙烯改造和大庆石化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除四川乙烯由于厂址论证等因素进度较慢外,其他7个乙烯在建项目均进展顺利。

    “十一五”前三年,国家安排了一批化肥结构调整项目,目前这部分项目都已在建或建成投产,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为化肥工业调整结构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结构调整专项包括:氮肥结构调整专项、大型磷复肥基地建设项目与原料配套专项、青海钾肥基地建设及综合利用专项。这些专项的实施,提高了氮肥整体的竞争能力和原料保障程度,大大加快了云贵磷复肥基地的建设进度,保证了原料的配套供应,将提高国内钾肥的供应能力和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十一五”前三年,大唐国际50万吨/年煤制丙烯(MTP)、神华集团60万吨/年煤制烯烃(DMTO)等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已开工建设,河南永煤等一批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建设的大型甲醇装置已经投产。

    规划提出今后要加速推进目前在建的一批炼化一体化项目,并提前启动一批炼油、乙烯和化肥等重大工程,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要启动一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项目。
      
    鼓励技术创新
      
    规划特别强调石化产业发展创新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影响增强,未来产业的竞争从根本上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必须将技术创新作为石化工业发展的根本性任务来抓,提高技术进步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

    我国石化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主要行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炼油行业已经基本掌握了当今世界先进水平技术,成功开发了清洁燃料生产、重油及含硫原油加工技术,重油催化、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等轻质化技术;石油化工行业自主开发乙烯裂解、聚丙烯、苯乙烯、聚酯、芳烃抽提、己内酰胺、丙烯酸及酯、环氧丙烷、己二酸、异丙醇、MEK、丙烯腈等一批生产技术;化肥工业自主开发了水煤浆加压气化30万吨/年合成氨国产化、30万吨/年湿法磷酸、60万吨/年磷酸二铵、 80万吨/年硫黄制酸国产化、磷酸稀酸综合料浆浓缩法工艺,实现粉状一铵和粒状二铵联产;农药工业自主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农药新品种氟吗啉;煤化工行业自主开发了焦炉气制甲醇、一氧化碳羰基合成醋酸、二甲醚等;化工新材料部分产品实现了国产化生产,如MDI、TDI、PBT、有机氟、有机硅、聚醚醚酮(PEEK)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也有不俗的表现,如玉米一步法生产柠檬酸、聚乳酸生产、万吨级炭黑新工艺等。

    在今后一段时间里,石化产业技术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全球的创新资源,开展开放式、集成式创新;二是集中组织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开发和产业化;三是鼓励企业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四是从研究石化工业相关行业产品升级需求入手,组织开发和产业化一批高技术化工产品和化工应用技术;五是建立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责成大型国有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和承担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为进一步提高大型炼油和乙烯、化肥的产业技术水平,应鼓励石化和化肥装置大型化、集成化;在煤化工领域应加强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和煤制乙炔等国内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的开发;农药行业应加强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品种的研制;新材料主要开发性能优越的工程塑料产品;精细化工领域要加强满足高端需求的特种化学品(如电子化学品等)的开发。
      
    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
      
    目前我国石化产品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高端产品供不足需,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除成品油外,乙烯等石化产品自给率只有50%左右,丁基橡胶、己内酰胺等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只有30%左右,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近年来有所加剧,电石过剩约50%、焦炭过剩约30%,两碱过剩20%以上,甲醇、醋酸、多晶硅等产品过剩的势头已经显现。产能过剩必然带来恶性市场竞争,浪费资源,行业发展忽高忽低,不可持续。

    在产业发展高峰期,淘汰落后产能难度很大,很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管产业政策,新上或扩建技术落后的生产装置,国家三令五申,根本不起作用,如电石、焦炭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电石行业去年下半年产能仅发挥30%,停产关门的企业达到80%,虽然目前电石市场有所恢复,但全国的电石产能利用不到50%,产能严重过剩。在行业出现周期性低谷期,市场供过于求,产业利润空间大幅压缩,以市场的办法来淘汰落后产能,目前是净化行业落后产能的最佳途径。

    为了落实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修改和制定产业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对部分过热产业适当提高准入条件,对于“两高一资”项目,投资跟风项目,低附加值、大路货产品项目,各级政府要严格把关,控制建设。

    另外建议国家也要研究落后产能的退出政策。在市场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落后产能会暂时停产或减产,一旦市场条件变好,这些产能又可能恢复生产。多年的实践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市场每重复一次变化过程,落后产能就经历一次“停”和“开”的过程,这些落后产能“僵而不死”,而且增加的越来越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国家要研究退出政策,要从原料供应、供电供水、金融、税收等外部条件上控制落后产能的死灰复燃。在研究退出政策的同时,也要考虑这些企业的出路,如国家各级政府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兼并重组,对淘汰装置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或者利用企业外部条件,引导企业转产,安排员工就业。否则简单地关停这部分企业,操作不当会影响社会稳定和谐。
      
    优化产业布局
      
    “十一五”前三年,我国石化产业的布局已全面展开,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集聚产业区和上海漕泾、南京扬子、广东惠州等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石化基地。正在建设的有:山东淄博、福建泉港、浙江宁波、广东茂名、天津滨海、河北曹妃甸等一批石化工业园区。

    大型化肥生产基地的布局和建设也已基本形成。根据化肥原料分布和粮棉生产情况,在能源产地和粮棉主产区建设百万吨级尿素基地的任务正在逐步开展,初步建成了新疆、海南、山西、四川、山东等氮肥生产基地;云南高浓度磷复肥基地已经基本建成,贵州和湖北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正在建设,预计“十一五”末可基本建成;青海钾肥基地已经建成,新疆钾肥基地(一期)正在建设,“十一五”期间可建成投产。

    在煤炭、天然气、盐等资源产地,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包括环渤海湾碱业、胶东半岛和长江中下游轮胎、川渝和新疆氮肥、湖北磷复肥、内蒙古大型烧碱/PVC等一批大型生产基地。

    今后一段时间还是要围绕做大做强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石化基地建设,带动布局调整,并要根据最近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巴西等国签订的贷款换石油协议,适当布点建设大型炼油和乙烯一体化项目。

    化工园区的发展和建设也是产业优化布局的重点。近年来我国化工园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园区能够根据化学工业内在规律,按照化工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优化配置资源,集中发展。今后化工园区的发展要结合大型石化项目建设,优化布局,园区要突出功能和特色,构筑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完善和健全港口、土地、供水、供电、交通安全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园区要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统一的和谐发展。
      
    保证农资产品供应
      
    发展农业生产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支持农业生产、工业反哺农业是石化产业的一项重点任务。为了保证农资产品的稳定生产,石化生产企业一是要千方百计提高产量,满足农业需求;二是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议国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生产扶持政策。通过扶持农用化学品生产,维持企业合理利润率,增强农用化学品生产对社会资本吸引力,避免行业资金外流,确保化肥生产与发展平稳进行。

    投资支持政策。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继续安排财政性资金,用于化肥工业的发展。

    资源利用政策。合理利用国内外资源,实现化肥工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管理,制止滥采乱挖,提高资源回采率。实行磷矿出口限制政策,不断减少直至停止磷矿出口。支持企业以国内市场为导向,到境外投资办厂。加大对境外钾肥项目扶持力度。

    市场调控政策。针对农用化学品全年生产、季节性消费的特点,在搞好季节性消费平衡的前提下,逐步取消出口限制,允许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形成辅助销售渠道,实现淡旺季均衡生产。特别是在巩固商业储备制度基础上,建立国家化肥储备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农资产品库存,实现化肥调控方式的根本转变。
      
    努力推动节能减排
      
    “ 十一五”前三年,石化行业将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点,遏制了能源消耗上升势头,污染物排放有所下降。2007年,石油和化工六个重点行业能耗呈全面下降态势,平均降幅为2.4%。原油加工行业单位综合能耗75.16千克标准油/吨,比上年下降2.28%;乙烯行业单位综合能耗956.4千克标准煤 /吨,比上年下降1.1%;烧碱行业单位综合能耗501.78千克标准煤/吨,比上年下降2.78%;纯碱行业单位综合能耗397.52千克标准煤/吨,比上年下降1.03%;电石行业单位综合能耗1107.26千克标准煤/吨,比上年下降2.96%;合成氨单位综合能耗1421.68千克标准煤/吨,比上年下降4.1%。

    为了实现到“十一五”期末我国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石化工业提出2005年石化工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23吨标准煤/万元,到2010年将降到2.58吨标准煤/万元,其中石化产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4.54吨标准煤/万元降到3.63吨标准煤/万元,每年递减4.4%。根据“十一五”前三年情况,石化行业的节能减排责任重大,且任务相当艰巨,不容乐观。

    石化工业是能源占用量大,污染排放量高的产业,担负较大的节能减排责任,要通过制订新的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管理办法,抓住能源转换、利用、末端回收三个环节,采取推广使用过程能量综合利用技术和装置的方式,达到用能过程整体优化组合,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各行业应通过实行精料原则、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制定相关技术措施,达到进一步节能降耗的目的。建议国家延续节能专项贷款或设立节能基金,对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在资金和税收方面给予支持。

    加大对节能降耗技术的推广支持力度,特别是具有普遍性及关键作用的技术,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如氯碱行业的干法制乙炔、化工企业氨法脱硫等技术,建议国家设立专项予以支持。

    要做好长江、淮河等重点流域对铬盐、农药、染料等行业的污染防治。宣传推广化工园区产业高度集聚、能源有效利用、排放集中治理的先进生产方式,通过园区化发展循环经济,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单耗,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特别是原油短缺局面会长期存在,石化行业的资源性原料短缺状况会逐渐加剧,炼油装置能力增长难以满足国内乙烯工业对石脑油的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宽乙烯原料来源。化肥生产所需要的煤炭、天然气、硫、钾、磷矿石等都面临资源短缺的制约,一些稀有化学矿如萤石粗放式开采问题也十分突出。需要着力解决资源短缺矛盾,以保障行业可持续发展。

    今后要加大对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增加储量;加强青海和新疆等地含钾卤水和海相钾矿资源勘察;增加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的投入,并支持大型企业到国外去合作开发石油、钾、硫等国内紧缺资源,以保证我国石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此外,为保证发展任务的实现,规划还明确提出了政策措施,主要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调整对外贸易政策、落实油品和化肥储备、理顺油品和化肥价格、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支持境外资源开发、完善兼并重组政策、强化产业发展管理和加强反倾销反走私等。并且要求国务院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订和实施相关政策措施,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