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 20条生产线全进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30年来,尤其是最近8年,我国PTA生产能力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增长。2000年以前,我国PTA年产量不足150万吨;从2000 年到2005年,产量迅速从221万吨猛增至565万吨,年均增幅高达28%,一举超越了韩国、日本及美国;此后3年,中国PTA产能扩张呈加速度上升,到2008年达到历史性的1220万~1230万吨,占全球PTA产能的1/4,亚洲PTA产能的1/3,稳稳占据了全球第一生产大国的地位。
巨大的市场、高额的利润,吸引了许多国际PTA制造商纷纷将投资意愿转向中国,国内民营企业也跃跃欲试,从而掀起了一轮PTA建设的热潮,也揭开了中国企业大量向国外公司购买专利技术及生产线的帷幕。
据统计,从1978年引进第一套装置开始,中国企业包括中石化、中石油旗下公司在内,迄今已累计向外国公司购买了共20套PTA生产线,仅近8年内新增生产线就达10条之多。这些生产线不仅囊括了杜邦、BP、三井化学、伊斯曼等国际主流公司的工艺,还包括了这些公司不同年代和产能规模(3.6万吨至60万吨不等)的装置。当然,这购进的每一条生产线,中国企业都要向对方支付从1500万美元至2000万美元不等的专利转让费、技术服务费。
根据业内专家的粗略测算,由于缺乏成熟的国产技术,我国仅购买PTA专利技术及生产线一项,就已经向国外公司支付了总计不少于3亿美元的高昂学费。
困惑:谁为国产化买单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PTA产业还刚刚起步时,如何在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PTA国产化的目标,就已经提上了相关企业及科研部门的议事日程。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条路从一开始就走得断断续续、坎坎坷坷,令人扼腕。
1987年,当时还在中科院工作的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生导师李希教授,应浙江大学著名化学工程学家陈甘棠教授的邀请,加盟浙江大学从事PTA的研发工作。PTA生产主要采用对二甲苯(PX)空气氧化法,其反应机理十分复杂,同时又具有高温、高压、腐蚀、易爆的特点,因而对氧化反应器的性能要求极高,这也是国内技术一直无法突破的瓶颈所在。怀着一种勇于面对挑战的激情,李希和他的同伴们一头扎入了PTA研发之中,一干就是10年。
从1998年到2000年,李希课题组用了3年时间,建立起一套开发PTA过程的有效的技术手段,能够透彻地剖析各种PTA工艺特点。浙江大学在PTA实验技术上取得的重要进展,不仅为中石化仪征化纤公司、上海石化等企业的PTA生产装置扩产增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大大提高了浙江大学在PTA产业的影响力。
2000年,中石化将浙江大学纳入合作体系,与扬子石化、华东理工大学、北京与上海的工程设计院一起,共同承担当时被称作“中石化10条龙”之一的扬子 PTA装置国产化攻关项目。从当时来看,由中石化这样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来承担PTA国产化开发的主体,显然是最合适的。毕竟一项新开发的技术要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仅仅依靠研发单位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必然需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并牵头组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用户方的扬子石化并没将这项工作持续下去,而是选择了从国外购买成套技术,以求尽快建成投产。如此一来,PTA国产化进程被暂时搁置。
2003年到2005年,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宁波逸盛石化有限公司等大量民营企业开始进入PTA产业,产业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PTA产业,为浙江大学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技术成果提供了机遇。2005年,经过7年多持续不断的实验室研究、数学模拟、工业实验,浙江大学终于开发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氧化反应器和更为先进的氧化工艺。这套新工艺的氧化反应器采用了无搅拌鼓泡塔反应器。实验室研究与工业实验均表明,该反应器不仅能够满足氧化反应的多方面需求,而且造价和操作费用比传统的搅拌釜反应器低廉。从技术指标上来看,采用浙江大学的国产技术具有多重优越性:可使PTA新建项目总投资比引进装置节省15%~20%、能量消耗比目前引进的PTA装置节省10%以上。
浙江大学的成果引来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不少企业心动过,并且一度十分坚决地想要尝试过。然而出于风险和时机方面的考虑,最后都选择了放弃。对此,李希教授表示理解:毕竟如此大的投资项目,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技术研发来支撑,还需要设计院大量的工程化设计,以及装备制造方面的保障,在市场机遇、设计周期、装备保障几个方面都需要周密安排,仔细权衡。也就是说,PTA国有技术要真正走向市场,需要大学、设计院、工程公司以及企业四方的密切配合,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没有明确的承担主体,缺乏共同努力的方向,整个产业一盘散沙。这应该是中国PTA国产化进程步履蹒跚的根本原因。
期待:国产化名至实归
尽管步履蹒跚,PTA国产化进程仍然以一种迂回曲折的方式继续向前推进。
浙江大学开发的成套PTA国产化专利技术,在国内未见有人买单,却引起了国外一些PTA生产巨头以及工程设计公司的关注。2006年10月,BP公司出资委托浙江大学对PTA结晶方面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研究,霍尼韦尔国际公司(Honeywell)也与浙江大学进行了PTA先进控制方面的项目合作。最近,一家国外工程设计公司主动请缨,愿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PTA工艺软件包,目前正在洽谈。
最近有消息传来,由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提供技术来源、四川东方希望集团投资的重庆蓬威石化有限责任公司PTA项目,进展顺利,今年6月有望投产。这条设计产能为80万吨/年的PTA生产线,是国内目前惟一自主开发、自主设计,被称为国内同类在建项目中投资最少、进度最快、设备国产化率最高(大于75%)的年产百万吨级项目,在业界引起的关注自然非同一般。
此外,还有近期被中石化叫停的仪征化纤80万吨/年PTA项目,其技术来源也是由上海石化提供,上海石化工程公司负责设计工艺软件包。据说项目原本已经进行到设备订购阶段,由于中石化担忧投资前景,于去年11月被紧急叫停。
记者了解到,在PTA装置的国产化方面,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几种技术途径:一种是浙江大学仍然在坚持的以原创性技术创新为支撑的国产化路线,其特点是技术来源清楚,知识产权明晰,技术发展后劲足,但需要有实力的工程公司的大力协作;一种是以厦门翔鹭石化公司首创的集成创新路线,其特点是关键装置(如氧化反应器)部分引进,由企业进行系统的集成和工业实施;还有一种是在消化吸收引进装置基础上的二次开发设计,以蓬威石化和仪征化纤的PTA装置为代表,相当于引进装置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技术水平。总体来看,经过多年的引进、开发、设计和生产,国内目前无论是设计院还是企业,都对PTA生产技术有了很好的理解与掌握,国产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乐观地说,经过30年的摸索和实践,事实上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TA生产技术已经呼之欲出,只不过目前还缺乏一个完整的形态,而这需要更多的企业、科研部门、大学、设计院、工程公司、装备制造企业等各参与方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共同推进PTA国有化进程。同时也需要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PTA国产化给予充分的关注,出台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有技术,不断完善自有技术,最终改变我国PTA生产技术长期落后于人的尴尬现状,实现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