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报讯 日前,记者从浙江危化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去年全省共有101家企业因安全现状不明确等原因被延迟换证,在受理的867个危化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申请中,一次审查不予通过项目有131个,占受理总数的15.1%。专家指出,浙江危化品安全生产监管面临化工企业过去的安全欠账,加上由于企业效益下滑产生的新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急需细致系统的整治措施。而目前该省正在进行的专项整治则被称为“生命工程”。
浙江全省危化品从业单位达28183家,危化品生产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三。据省安监局危化处负责人介绍,浙江化工行业上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快速发展,由于低水平建设和日常生产阶段临界运行等因素影响,当前化工企业普遍存在安全欠账较多、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设施简陋、自动化控制水平低、安全保障能力差等情况。集中表现在企业扩张阶段往往在原有基础上“见缝插针”、“打补丁”,“多、快、省”的增长驱动型发展没有给安全生产留下足够空间。数据显示, 2008年,浙江9起危化品事故中,危险化学品使用企业事故、试生产阶段事故、装置检维修阶段事故各占三分之一。
在日益严峻的金融危机冲击下,浙江省一些化工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下滑、员工队伍不稳等多种复杂因素,导致安全隐患增多,事故概率增大,对当前的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压力。记者实地采访发现,一些企业的主体责任很难落实。浙江硕而博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楼雪林说,现在有些化企因效益下滑,没有精力抓安全生产工作,必要的安全投入减少,一些需要治理的安全隐患因资金问题而搁置和延迟。有的化工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支出,招收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厂,这些新工人未经必要的安全技术教育和培训就仓促上岗。另外,有的化企停产、半停产甚至倒闭后,留下的厂房、设施及一些原材料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比如,前段时间因烧碱和液氯产销量难以平衡,造成液氯大量滞销、氯碱企业库存大幅增加,给液氯储存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今年1月中旬,宁波一家化工企业一只液氯储槽(60m3)发生泄漏,所幸处置及时,对周边影响不大。3月29日,富阳向新化工厂内,一个反应釜发生泄漏,里面存放着2吨溴,距离着火点不到3 米的地方就是两个巨型储罐,厂区露天堆放着50桶内装不同化工原料的塑料罐。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老问题的存在,加上近年新问题的不断涌现,浙江危化品管理愈加复杂。近年来,浙江不断加强监管力度,自2006年起,已连续3年在全省重点开展了危化品安全隐患治理专项行动。宁波港镇海港区的化工产品年吞吐量达5万余吨,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化工液化品码头,产品80%以上通过高速公路运往全省及周边地区。在现有苏浙沪开展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联控机制的框架下,宁波通过创新推出“三联动”监管法,使近2年来高速路段危化品每百万千米/车事故仅为0.39起,同比下降了23%。从浙江近3年来危化品事故统计情况看,2006年浙江共发生危化品事故57起,死亡30人;2007年全省发生危化品安全事故24起,死亡9人;2008年全省共发生危化品事故9起,死亡14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初步遏止了危化品安全生产事故多发势头。
为确保全省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不超过2008年总数的基本目标,目前浙江开展了以“生命工程”为载体的“安全生产年”危化品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行动,还制定了《关于规范全省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浙江安监局副局长董国庆表示,下一步,针对目前危化品安全生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将着手开展10项工作,重点在严格项目安全许可、危化品生产企业登记和化工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改造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安全现状分A、B、C、D四个监管等级,通过建立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的分级监管网络,逐步完善建立事故通报和事故企业黑名单制度,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真正落实,决不让金融危机危及安全生产。(王孝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