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调整政策应对经济下滑

   2009-04-08 中国证券报中国证券报

15

  作者认为,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表明经济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经济下滑趋势仍在继续。目前,减税优惠和增收激励的宝贵政策资源应当优先用于解决失业问题和刺激消费。如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注重增加居民就业、收入和扩大消费,对企业特别是见效周期短的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在一个季度内就有可能产生出内需扩大、经济回升的明显效果。

  下滑趋势强于回升迹象

  2月份完整数据公布之前,一些研究者从零散数据中寻找经济回升的一些迹象。2月份发电量变为正增长,钢产量增速加快,投资增长速度较高,汽车销售量上升等等。但是,2月份数据全部公布之后,综合起来看,下滑趋势强于回升迹象。

  2月份发电量增长5.9%,连续4个月单月同比负增长之后变为正增长,但前两个月可比累计增速计算为-3.7%,降幅减小,但仍然是负增长。今年前两个月累计增速与上年12月同比增速相比,钢铁、平板玻璃等投资品产量由负增长变为正增长,乙烯、纯碱等产量负增长幅度缩小,但是有色金属产量负增长幅度明显扩大。前两个月进出口增速累计下降为-34.2%,其中出口增速为-21.1%,进口增速为-27.2%。出口大幅度下降显示外需减少冲击还在急速增强,进口下降幅度超过出口,则表明内需收缩可能比外需减少造成的下降性冲击更大。前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5%,增速很高,但固定资产投资月度波动幅度很大,年初投资增长数据的可靠性和可分析性很低。

  今年前两个月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增长15.2%,剔除价格影响,消费品零售额实际累计增长15.5%。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较高,但比去年12月同比增速降低约3个百分点,呈逐步下落趋势。作为消费品零售的汽车类销售增长速度并不高,只有9.3%。消费品零售无论是饮食日用品还是耐久消费品都没有出现销售升温迹象。

  综合以上数据估计,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将比上季度下落得更低,而从投资和消费变化动向看,也没有出现内需扩大的迹象,甚至出现了一些内需减弱的苗头。如果内需减弱,中国经济将出现更加严重的下滑。

  通货紧缩风险加大

  自2008年8月中旬起,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市场敏感型价格暴跌,同时猪肉等食品价格大幅度下落。10月底,钢筋、热轧钢板、电解铝锭、乙烯等产品价格比三个月前高峰时下跌了约50%。猪肉价格月同比指数从7月份的10%以上大幅度下跌到11月份约-10%。

  各种物价指数在短短几个月里从高度上涨变为急速下跌,主要是2008年货币过度紧缩所致。2008年,在全年CPI将控制到4.8%的目标下,货币政策实行了极为严厉的贷款紧缩措施。2008年10月,CPI降低到了月同比4%、累计涨幅6.7%,要想达到或接近全年累计4.8%目标,最后两个月CPI月同比涨幅必须降到零以下,但此时经济已经出现急剧下滑。10月工业增长速度剧烈降低3.2个百分点,下滑到8.2%。11月上旬,从紧货币政策紧急宣布改变为宽松货币政策。

  但是,货币贷款的实际增长没有出现明显快速的放松。11月贷款虽同比增长16%,但当月钢铁、有色金属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仍急速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也降低到5.4%。同时,外部冲击剧烈显现,出口增速从上月近20%高位下跌为-2.2%,内需收缩,进口增速下跌到-17.9%。12月,CPI降低到月同比1.2%,工业增加值增速降低到月同比5.7%。虽然12月贷款增速大幅度升高到18.8%,但是2008年货币贷款已经紧缩了10个多月,加之外部冲击造成叠加效应,增长下滑、物价下降、需求减弱等接连发生。

  2008年11月,财政投资扩张和货币贷款放松措施同时推出。贷款增速从2008年10月份的14.6%升高到2009年2月的24.2%。钢材、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产品闻风而动。钢材价格2008年11月中旬回升。但是,今年2月中旬以后,钢材价格回升变为连续下降,到3月20日,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比2月中旬下降了10.7个百分点,主要钢材品种价格降低到比去年暴跌后最低点还要低的水平。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等很多产业产品和钢铁一样,前一段时间价格产品价格稍有回升或跌势减缓,最近又出现新的下跌。这其中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是需求的过度萎缩。如果需求萎缩不能扭转,将形成需求萎缩与价格下降的螺旋下降,而这恰是通货紧缩的典型现象。

  应当调整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扩张投资和贷款增加措施实施已经三月有余,目前政策措施还没有显示出经济回升的效果。有专家认为,政策效果显现还需要一段时间,如果效果不明显,再加大措施力度。但是,从国内外曾经采取过的类似政策情况看,集中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资措施不大可能产生出推动经济回升的效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实施大规模财政投资措施,经济不但没有回升反而变为负增长。日本失败教训深刻,此次危机日本的财政资金不再投于大型项目主要用于扩大消费。1998年中国采取财政投资扩张措施,随后几个季度经济加速下滑,实施财政扩张投资的整个五年时间里,消费低弱,经济增速也低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平均速度2个百分点。很多人认为1998年财政投资措施产生经济回升效果的说法,与事实不符。此次财政投资措施过度重视大型项目建设,有可能重蹈覆辙。

  目前扩大财政支出的资金主要投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大量新增贷款配套给财政投资项目。这样投入的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可以使大型项目的投资规模得到扩大,已拨付的新增财政资金和投放出去的新增贷款,可以使大型项目单位资金充裕,但是大型投资项目吃进去的资金很多,工程建设时间很长,见效要到很久以后。大笔财政资金和长期贷款资金配置给大型项目,长时间呆在银行账户上。重点支持大项目的财政货币措施,产生不出内需全面扩大的效果。

  与此同时,大批中小企业有市场需求,却没有资金支持,很多中小企业还困陷在停产破产的困境中,大批失业人员还没有回到工作岗位,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正在遭受冲击,消费需求正在减弱。向少数大项目大企业倾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能产生挤出效应,很多企业资金紧缺加重,造成市场需求收缩、通货紧缩延续、经济下滑加深。

  在目前情况下,笔者认为,我们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当作出调整。在经济下滑、失业增多、需求减弱的危机时期,减税优惠和增收激励的宝贵政策资源应当优先用于解决失业和刺激消费问题,应当对具有扩大就业功能的广大中小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增大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应当从集中资金于大项目转变为对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如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注重扩大居民的就业、收入和消费,对广大企业特别是见效周期短的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在一个季度的短期间里就有可能产生出内需全面扩大、经济转变回升的明显效果。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