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是我国磷矿的主产地之一。在全国磷矿开采量最大的10家企业中,四川占了4家,分别是第三位的清平磷矿、第六位的绵竹清平集团、第七位的金河磷矿和第十位的绵竹天池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去年“5·12”大地震前,四川磷矿石除了满足省内企业需要,还有部分外运。但强震使清平、金河等重要磷矿基本瘫痪,磷矿石原料的断供使当地磷酸盐企业跌入了深谷。
面对严峻形势,当地磷酸盐企业一方面维修生产装置,尽快恢复生产,另一方面想方设法从外省采购磷矿石。但几番努力之后,许多企业刚刚具备了部分装置的开车条件,却又遭遇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出口受阻,国内需求大幅下降,企业举步维艰。从外省购入磷矿石,再继续生产低端产品的经营路线被彻底封杀。
但是,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到,顽强的四川磷酸盐企业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而是不断寻找着“变法”之路,以求尽快走出低谷。
年产能6万吨的四川绵阳启明星磷化工有限公司是该省较大的磷酸盐生产企业,震前以工业级产品为主体。面临巨大的环境变化,企业果断做出了相应决策。“我们现在仅有三台县生产基地恢复了生产,鉴于原料采购成本较高和市场需求不振等原因,企业产品结构全部转换为附加值较高的食品级、医药级和电子级等产品,目前保持年产2万吨的生产能力。”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对记者说。
据他介绍,该公司现在主要是从云南、贵州等地购入黄磷,加工成磷酸后再向下游生产。现在黄磷的购入价格为14000元/吨左右,而同样是从外省购入磷矿石自己加工黄磷的制造成本要在16000元/吨以上。比较而言,精细磷酸盐产品要比初级产品每吨增值达10%以上,企业基本可以实现盈利经营。“除了产品结构升级之外,我们还更新了部分先进设备,开展技术改造,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王建补充说。
据记者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磷酸盐出口量下降明显,特别是中东、北美地区需求量锐减。加上国内呼吁禁磷力度的日益高涨,以工业三聚磷酸钠为主的磷酸盐产品在国内的需求也有下降趋势,这更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因此,业内不少企业都在挖掘地区及自身优势,努力降低产品制造成本。如一些磷矿石产地企业则利用国际硫黄价格巨幅下降的有利时机,运用目前比较成熟的磷酸提纯技术,用湿法磷酸取代热法磷酸,再生产其他磷酸盐产品,以降低制造成本。
据了解,四川省川投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具有黄磷、三聚磷酸钠的年产能分别为12万吨和8万吨,是省内最大的黄磷加工企业。公司凭借二滩水电站的电能保障和当地优质的磷矿、硅石、焦、煤等资源,黄磷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并逐年攀高。公司的优质黄磷及磷酸盐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占据了国内16%、国际 6.9%的市场份额。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东南亚、南美、欧洲等19个国家和地区,与拜耳、住友、罗地亚等大型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的产供关系。目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公司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上做文章。他们首先加大开发黄磷尾气的综合利用,将黄磷生产过程中副产的大量一氧化碳部分用于三聚磷酸钠生产的聚合热源,同时发展碳一化学等环保综合利用项目,此举符合“资源化、减量化和再利用”原则。
四川宜宾天蓝化工有限公司是西部地区较大的工业级三聚磷酸钠生产厂家,年产能8万吨,自去年起正向18万吨的年产能扩张。据该公司战略室主任胡国泰介绍,目前公司正在实施一项新工艺,要在生产甲酸的同时副产甲酸钠,再由磷酸和甲酸钠生产工业三聚磷酸钠。此工艺不仅平衡了整个生产体系,降低了生产费用,还有效利用了资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磷酸盐行业周期性特点比较明显,我国磷酸盐行业总体产能过剩,特别是以工业级为主体的初级产品更是供需失衡,竞争不可避免。而自强不息的四川磷酸盐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他们逆境之中勇于“变法”的思路,值得所有磷酸盐企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