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石油和化工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大型石化项目遍布了黄海、渤海和南海地区,而沿海地区淡水资源又相对匮乏。水资源已成为沿海石化产业带振兴发展的关键。连日来,记者调查采访了部分沿海地区的企业,专家重提海水淡化应用,让业界看到了前景和希望。
“虽然目前成本较高,但对海水淡化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着眼解决未来用水短缺的潜在问题。而随着工业用水价格的提高,海水淡化将日益显现成本优势。”针对目前一些沿海石油化工企业的疑虑,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海水淡化研究室副主任赵河立如是说。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4,北方沿海的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4省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仅为269吨,南方沿海7省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为560吨,均处于极度缺水状态,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已经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生态环境恶化。而沿海石油和化工企业分布集中,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沿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早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财政部就在联合颁布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中,对沿海地区的城市和高耗水企业利用海水做出了明确要求:沿海电力、石化、冶金等行业要以海水解决工业冷却水和工业纯净水;新建的电力、石化、冶金等企业要配套建设海水淡化项目提供纯净水;对现有企业要进行改造,现有的自来水、纯净水的使用以海水淡化水逐渐实行替代。
记者在青岛、天津等沿海地区调查时了解到,作为耗水大户的化工企业,在新建或扩建项目中,以海水淡化作为冷却水和纯净水的企业依然很少。“目前还没有考虑建设。”青岛一家正在搬迁的化肥企业的副总经理这样说。赵河立表示,沿海地区石化企业海水淡化项目建设缓慢的原因,除了企业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外,海水淡化成本偏高是最重要原因。目前海水淡化成本为5~6元/吨,相对于大部分沿海城市约每吨3元的自来水价格而言,此价格仍然偏高。因此,这部分地区大多企业目前并不看好海水淡化。
“对用海水淡化作为工业用水,要持有战略眼光。”在青岛碱业威立雅有限公司2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处理系统工程建设现场,该公司生产经理潘君说。这家公司是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为进一步提高锅炉用水综合收益,解决未来自来水短缺的潜在问题,与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这位负责人认为,对目前的海水淡化成本偏高问题,应当用长远的、辨证的战略眼光来看。他介绍,目前,青岛市工业用水价格为3.75元/立方米,海水淡化的成本为6元/立方米,海水淡化成软水的成本为9元/立方米。而今后青岛市工业用水价格将涨到7元/立方米,目前直接用淡水处理成软水,成本也要在9元/立方米,与海水淡化处理成本相当。从另一方面看,淡水是有限资源,而海水则是经济、安全、不受季节气候影响的无限资源。赵河立也表示,今后工业用水的价格将呈上升趋势,像天津地区的工业用水价格从今年4月1日起已涨到6~7元/吨,已达到了海水淡化的成本。长远看,海水淡化具有应用价值。
据专家介绍,采用海水淡化作为工业用水的企业已经取得了经济效益。黄岛电厂把海水淡化后的软水作为锅炉补水,使软化水装置检修周期由以前的1800立方米/次提高到10000立方米/次,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赵河立指出,在价格杠杆作用下,选择海水淡化作为工业用水,将是沿海工业企业,特别是电力、化工、石化等高耗水企业必然的选择,海水淡化的水资源用于工业锅炉除盐水,在淡水资源紧张、水价偏高的沿海地区,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运行效益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国外公司率先看好海水淡化的前景,在国内海水淡化项目中都有国外巨头的身影。占青岛碱业威立雅有限公司50%股权的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是世界 500强企业,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水环境服务商之一。海水淡化项目建成后,其生产的成品水全部销售给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分公司作为锅炉用水。总规模为10万吨/日的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公司——西班牙BEFESA公司参股建设。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分析,国外公司的发展战略是,不看重一两年的盈利,而是看中长远的收益,在成本较高并亏损时承包项目,从而占据市场。
“目前,对搞海水淡化的企业还没有出台细化的扶持政策”。赵河立说。他建议对从事海水淡化的企业给予减免税,在用地、用电等方面实行优惠,从而加快企业实施海水淡化项目建设步伐,实现我国节约水资源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