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醚产业:火爆不再但不失前景

   2009-05-05 中国化工报中国化工报

60

  事件回放:
  
  如果历数近年来最引人关注的化工产品,二甲醚必是一个。2007年~2008年,二甲醚改扩建项目及大型项目的建设消息不绝于耳。到2008年底,我国共有二甲醚生产企业57家,产能合计约620万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二甲醚生产国。但不容置疑的是,二甲醚的异常火爆,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一个时期以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而自去年7月份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油价来了个大跳水,跌去了70%。在这种情况下,二甲醚产品的命运又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生产出现了成本倒挂

  我国二甲醚生产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起初规模较小,年产量仅3000吨左右,主要应用于喷雾剂等产品。近两年,随着二甲醚燃料替代石油效应日益明显,二甲醚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006年~2007年,国内企业纷纷介入二甲醚产业,上马了大量中小型装置,且多以5万~10万吨装置为主,导致国内二甲醚年产能从2006年的44.5万吨/年迅速攀升至2007年底的220万吨/年。2007年国家发改委颁布《我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发展专题报告(征求意见稿)》后,国内甲醇-二甲醚产业进一步发展。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二甲醚生产国。

  随着去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侵袭及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国内二甲醚产业很快风光不再,多年来产能过度扩张而累积的风险开始集中显现。不少企业出现了成本倒挂、经营困难,甚至停产。

  记者采访河南金鼎化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丁克峰了解到,该公司的一套年产15万吨二甲醚装置已于今年2月中旬起停产了,库存外销也同时停止。停产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二甲醚价格倒挂。河南金鼎的煤炭到厂价,粉煤是每吨800元,块煤是每吨1300元,他们企业已进行了原料改造,用低价的粉煤做成煤棒为原料。即使如此,他们生产的二甲醚成本也不低于3200元/吨。但现在二甲醚出厂价已跌到每吨2800元左右,生产出现了成本倒挂,产得越多亏损越大,装置实在难以再开下去了。由于二甲醚不景气,他们企业的扩产计划也被迫变脸。原计划扩建60万吨二甲醚的三期工程,已经改变为上20万吨甲醛项目,目前正在建设。原 60万吨的二甲醚扩建项目已退位为四期工程,建设时间也被无限期推迟,何时建设要看二甲醚市场的恢复情况。

  丁克峰告诉记者,现在国际市场上的二甲醚价格仍然坚挺,价格约合人民币6000多元一吨。而国内二甲醚主要是掺在液化石油气中用作民用燃料,因此价格要根据液化石油气的价格而定。在去年7月份以前,国内液化石油气的销售价在每吨6300元以上,液化石油气销售商以每吨4300元到4500元的价格收购二甲醚,在液化石油气中掺10% ~20%的二甲醚,每掺混一吨二甲醚能赚2000元,掺混不用增加任何成本,用户也很满意,因而液化石油气销售商掺混积极性非常高。现在国际油价大跌,液化石油气价格也随之下跌。目前上海的液化石油气市场价格已跌到每吨3100元,所以掺混的二甲醚只能比这个价格低,高了液化石油气销售商就不干了。而国内二甲醚的生产是以煤炭为原料,现在煤炭价格基本没降,这样生产企业就出现了成本倒挂。

  河北裕泰集团副总经理李善杰也告诉记者,这一段时间他们公司年产10万吨的二甲醚装置也是开开停停。裕泰公司自身没有消化二甲醚的下游装置,二甲醚全部要靠市场销售,价格随行就市。现在二甲醚市场不好,企业出货明显不畅,经营处于亏损边缘,企业已有将二甲醚装置停产意向。至于二甲醚扩产计划,企业根本没有考虑。
据了解,受2008年9月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滑的影响,二甲醚市场价格也大幅下降,除少数规模大的企业外,国内二甲醚企业基本处于亏损边缘。

  一体化经营显出优势

  但也有例外。

  新奥集团在国内多个地区建有二甲醚装置,又兼有液化石油气批发和进口渠道,同时开辟有城镇燃气销售市场,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因而,他们在当前危机中就显示了相当的承受能力。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助理邹本真告诉记者,目前新奥的二甲醚装置开得基本正常。国际金融危机和油价下跌对公司市场有一定影响,但公司发挥产销一体化和生产规模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风险。如受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现在城市燃气价格下跌了,但进口甲醇的价格也随之下跌。于是公司改用进口甲醇生产二甲醚,成本降低不少。公司实现了从最初原料到燃气直接送到用户的一体化经营,比别的企业减少了一些中间环节的费用,企业控制成本的能力增加了,抗风险能力就增加了。

  正如中国化工网分析师苗建云的观点,在当前金融危机中,小型企业的风险最大。近期投产的多以资金实力雄厚的煤化工企业为主,其优势是自有原料,这就有效避免了成本的不可控。另一些老牌二甲醚企业能以低负荷生产或适时停车避损来维持运营。至于国内更多的小装置,尤其是缺乏成本优势和市场基础的二甲醚小厂,则在此轮大浪淘沙中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

  邹本真指出,到2010年,国内二甲醚设计的新增产能将达到400万吨,远远超出市场需求。很多企业本身没有分销渠道,但也大量生产二甲醚,这就存在很大风险。一体化经营显然是一个出路。

  急需三方面的支持

  二甲醚会不会从此真的就风光不再了?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城市燃气市场发展迅速,作为液化石油气的替代产品,未来二甲醚的市场前景是乐观的。但目前国内二甲醚企业遇到了金融危机导致的成本倒挂这个坎,政府应从三个方面帮助企业迈过这个坎。

  首先是标准问题。新奥燃气公司总经理张剑飞认为,二甲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出生证”。至今为止,我国仅出台了《城镇燃气用二甲醚》行业标准,而二甲醚与液化石油气掺烧、二甲醚钢瓶灌装等影响二甲醚市场推广的标准、规范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甲醚产业市场推广进程。另外,替代柴油也是二甲醚的一个广阔市场,但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均是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标定的,没有覆盖二甲醚燃料发动机。如GB17691-2005《车用压燃式、气体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就没有二甲醚发动机的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使二甲醚无法进入车用燃料市场。据了解,目前《城镇燃气用二甲醚液化石油气》行业标准已于去年12月完成评审,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查程序中;《车用二甲醚燃料》国标于2008年下达计划,正在编制中。专家建议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先局部后整体、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和通过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解决当前二甲醚使用示范中标准缺失的问题。同时尽快制定和通过相关国家标准。

  其次是运输问题。国内大部分煤制二甲醚项目集中于煤炭资源地,水路运输条件较差,且目前二甲醚产品未列入《铁路危险货物品名表》,二甲醚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的充装、承运、卸载、仓储等诸多环节尚无标准参照,也无现成的储运设施。因此,铁路部门不受理二甲醚的托运,二甲醚运输基本依靠公路,运输成本高,安全风险大。专家建议成立由国家能源局牵头,会同铁路、安监、公安、交通等部门组成协调机构,协调和解决二甲醚铁路运输问题,降低二甲醚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最后是产能控制问题。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曾下发通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大型甲醇和二甲醚生产基地,并要求各地不批准100万吨/年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近两年来,国内二甲醚产能增长了两倍多,但由于没有及时出台明确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正确投资,部分地区小规模、低水平的二甲醚产能建设呈现过度扩张趋势,使二甲醚市场存在更大不确定性。专家建议政府要专门从能源战略角度对二甲醚产业投资建设、生产经营、消费应用等进行全面管理,抓紧完善出台二甲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产业发展引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鉴于我国资源与消费市场的不均衡状况,除在中西部地区煤炭产地建设大型二甲醚一体化基地外,为满足起步阶段二甲醚使用示范和推广工作的需要,应在消费集中地区适当布局二甲醚产能建设。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